绘本阅读《我爸爸》案例分析
(2019-02-04 15:53:52)绘本阅读《我爸爸》案例分析
在第一次绘本阅读时,我直接跟幼儿介绍我带来的图画书《我爸爸》,便开始了绘本阅读,孩子对绘本中爸爸的角色变化很感兴趣,听故事的兴趣也非常高。阅读完绘本,我开始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爸爸,孩子很积极地举手参与,但孩子的回答很单一,要不就是重复绘本中爸爸的角色,要不就是简单的“我爸爸会打球、跑步”等。从孩子的回答中感觉到整个活动有点虎头蛇尾,孩子对绘本的体会不够有深度。对于这么好的一本绘本,孩子也很感兴趣,但阅读分享这一环节孩子为什么就将不出来呢?我开始反思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阅读后的引导。
分析:
1、没有活动导入直接进入绘本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从头到尾都在讲述,直接给孩子的信息就是绘本中爸爸的角色变化,这限制了孩子的想象空间,没能与孩子达到共鸣。
2、孩子对于爸爸的了解很简单,没有像描述妈妈一样言语丰富。
3、在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爸爸时,老师的引导没有启发性,导致幼儿的的回答都是重复已有的。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我重新调整了活动设计,再次开展《我爸爸》绘本阅读活动。 在第二次绘本阅读活动之前,我让每一个孩子回家与爸爸进行一次亲密接触,让爸爸与孩子聊聊爸爸的优点,让孩子对自己的爸爸有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用爸爸的话题导入,引起孩子的兴趣,接着安静的浏览一遍整本绘本,再进行绘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页面让孩子观察再说说这是怎么样的爸爸,最后老师再总结。延伸活动就是说说我的爸爸。先让孩子说:“我的爸爸很棒,因为、、、、、、” 经过第二次的教学调整,孩子在最后一环节越说越激烈,有的说:“我的爸爸很棒,因为他能扛着一袋大米飞快的上楼。”有的说:“我的爸爸很棒,因为他不仅会煮面条还会帮我梳头发。”、、、、、、整个活动效果特别好,一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在活动结束时孩子还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孩子将对自己爸爸的分享记录在绘画纸上,进行更直观的分享。
周至县新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