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2《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17-03-30 17:00:06)

一、教学目标

以高考考核目标为出发点,从熟悉的生活情境“霾”以及“工厂排放废气”的视频入手,了解扩散现象,知道布朗运动的产生原因,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难点

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和布朗运动的理解

三、难点突破

通过数据:标准状况下,一个气体分子在1s内与其他分子的碰撞达到65亿次之多,这种频繁的碰撞运动是无规则的。

通过数据:数量级为10-6m的水珠中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比地球上人口总量还要多。可见10-6m的颗粒比分子大好多。理解布朗运动是微小颗粒的运动而不是分子的运动。

四、教学过程

§7.2《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入:播放某工厂的排废气的视频。

这是我去外地时看到的情景,触目惊心。

引出“霾”这个词,对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深受其害。陌生的是对于霾我们不了解它的物理特性。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分子热运动》。

(环节二)新授课:

一、扩散现象(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如下问题)

1.定义: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证明:物理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怎么知道分子在运动,并且运动是无规则的?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

教师:你厉害,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不过可以努力研制可以直接观察到分子的显微镜。那么,怎么办?

学生:借助别的物体的运动。

教师:好,非常好的办法。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内容“布朗运动”。

二、布朗运动

1.定义:微小颗粒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教师:微小颗粒为10-6m,是什么概念呢?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看书第二页,第一段。数量级为10-6m的水珠中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比地球上人口总量还要多。可见10-6m的颗粒比分子大好多。

2.布朗运动产生原因:液体分子对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力产生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强调外界的撞击产生运动,而不是颗粒本身在动。

§7.2《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3.布朗运动反映:间接证明液体或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这回我们找到了研究微观分子是不是在动的好办法,布朗运动。而不用直接观察。

4.布朗运动的意义:为物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5.布朗运动的外界环境:气体或液体中。

6.布朗运动的影响因素:颗粒大小和温度

教师: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环节三)练习:书上第七页第二题

2.以下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是否正确?说明道理。

1)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固体小颖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加热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粒在翻滚。这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讲解时可引申到观察光线中的灰尘的运动是不是布朗运动。

4)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煤油中小粒灰尘的布对运动这说明!没有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小张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悬浮的细微粉笔末的运动。他把小颗粒每隔一定时间的位置记录在坐标纸上,于是得出结论: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证明水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小李不同意小张的结论,他认为:“小颗粒沿着笔直的折线运动,说明水分子在短时间内的运动是规则的,否则小颗粒怎么会沿直线运动了”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7.2《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讲解此题时,可以说这样的例子。标准状况下,一个气体分子在1s内与其他分子的碰撞达到65亿次之多,这种频繁的碰撞运动是无规则的。

所以布朗运动不可能是直线,而是无规则的、随机的。

(环节四)联系生活实际的经典讨论:

教师提问,我们回到课前的视频,想一想“霾”。怎样才能防止霾呢?

学生1:戴口罩

教师:口罩的孔要小于10-6m,我想很憋气呀!

学生笑了。

学生2:用风。

教师:好,自然的力量。我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霾一旦形成,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消除,即风、降雨或者降雪。可是又受天气因素的影响。

学生3:把冒烟的工厂推倒。

教师:同学们,前脚推导,后脚他们又盖起来了,为什么?那个大烟筒咕咚咕咚冒烟,那是在给他们带来经济产值的,总不能让那些人没饭吃吧?

学生4:净化,减排。

教师:可以,我们将企业升级,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技术越先进,需要的人力越少,就要有一部分人没工作,必须得给他们找个出路,如果没出路,社会就不稳定。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工业有先进的技术,让社会有合理的结构呀。

学生陷入思考中。(本次课到此结束)

(环节五)作业:1.练习册161页相应习题。

2.画本次课的思维导图。

四、课后反思:

高考物理着重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再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联系。本次课在这些方面体现得非常到位。

1.从生活中熟悉的雾霾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出解决雾霾的方案。使枯燥难学的物理,变得生动有趣又具有科学性。

2.用数据说话,解决问题。本次课学生很容易将布朗运动中颗粒的运动与分子的运动混淆。将颗粒单独提出,加以强调。数量级为10-6m的水珠中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比地球上人口总量还要多。可见10-6m的颗粒比分子大好多。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颗粒不是分子。讲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时,列举:标准状况下,一个气体分子在1s内与其他分子的碰撞达到65亿次之多,这种频繁的碰撞运动是无规则的。

 

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通过考查知识及其应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知识与能力做简单对应。本次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注重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