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一起去寻美——《春》教学设计修改稿及教后反思

(2019-09-03 18:12:3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天地

                      我们一起去寻美

——《春》教学设计修改稿

【设计意图】

     朱自清的《春》作为一篇传颂不衰的散文名篇,它到底名在哪儿?美在哪儿?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如何摆脱一般教学中空洞肤浅、人云亦云的那种“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套路模式,真正引导学生领略、感受、品味出课文中真正的美来呢?

纵观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因此,该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宜于确定为:a.主要目标:领略景物之美,感受声韵之美,品味手法之美;b.次要目标:体会情怀之美,了解结构之美。

教学过程采用主问题立课法,主问题设计为:这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首诗,写得极美。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课文美在哪里呢?把自己感悟到的美写出来,说出来,可以从课文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整篇文章来说。

此设计必须在学生反复的激情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同类课文的方法,为后面2、3课的阅读张本;更为重要的是训练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预设的是,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回答一定是零碎的、片面的,有的地方也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中随机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或示范引领,或点拨提示,或投影比较,一步步引导学生领略感受,揣摩品味,明确总结。

最后,设计一道片段写作练习,以读促写,同时以写来巩固阅读所得。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

   2、反复诵读课文,领略景物之美,感受声韵之美,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领略景物之美,感受声韵之美,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整散结合的句式。
教学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积累词汇,了解作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背诵描写春的古诗句。

4、思考:课文美在哪里呢?把自己感悟到的美写出来,说出来,可以从课文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整篇文章来说。

要求:认真默读,勾画圈点,仔细揣摩,批注整理,写出要点,小组交流,准备发言。

5、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铺设,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描写春的古诗文名句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中,描绘、赞美春天的诗文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春天是一首诗,春天是一幅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赞美春天的经典美文《春》。

二、展示目标,走进作者

1、多媒体投影,学生齐读。

2、了解作者。

3、字词检测。

投影: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ng rùn         酝酿                 

k cháo          su lì           

应和               hng tu     

朗润     yùn niàng    

窠巢    蓑笠      

yìng hè      烘托

三、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声韵之美。

    1、教师范读。

听读要求:注意朗读的语速、语气、节奏、重音和停连,初步感受课文的声韵之美。

2、自由朗读。

3、朗读展示。

学生选读某个段落片段,注意把握语速、语气、节奏、重音和停连。

师生评价。

 

投影过渡:这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首诗,写得极美。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课文美在哪里呢?把自己感悟到的美写出来,说出来,可以从课文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整篇文章来说。

说明:可以预设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会是零碎的、片面的、单一的、杂乱的,因此教学设计各板块须以学生的发言顺序而定。另外,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描写之美)这一难点学生不易答出,教学中可投影三、四段引导学生探究。

四、诵读感悟,领略课文的景物之美(情怀之美)。

    1、多媒体投影: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7段,在朗读中感悟,并用一个短语概括所写景物及人物情怀。

2、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概括。

提示学生动口读,动脑想,动笔勾画批注。

3、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示范引领,点拨提示,最后明确总结。

                    景物之美              情怀之美

                    绿草如茵              自然放松

                    百花争艳              心花怒放

                    和风习习              心旷神怡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细雨如织(烟雨朦胧)  安详宁静

                     万人迎春             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课后补录:课堂学生精彩发言:春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神清气爽、随心所欲、悠然自得、轻松愉悦。春花:姹紫嫣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繁花似锦、春暖花开、群芳吐艳,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心旷神怡、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兴奋激昂)

 五、揣摩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之美。  

1、品味修辞之美。

学生勾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等,选择其中的一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展示。

教师明确、总结,投影:

示例:“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运用拟人手法,一个“闹”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蜜蜂熙熙攘攘、辛勤忙碌、争先恐后、充满生机、热闹非凡、团结和睦、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

表述格式:……运用了     修辞手法,        地描绘出              

注:学生比较容易判断所用修辞手法,但具体揣摩分析有一定难度,应选择精彩句子重锤砸击,力求使学生有所悟得,有所提升。

    2、探究描写角度(方法)之美。

投影三、四段。

提问:a.第三四段主要是描绘春草春花的,可是作者除了写春草春花之外,还写了什么?这些句子能不能删掉?删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描写方法?

b.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注:此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第四段为抓手,投影相关句子,提示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体会生成。)

学生朗读揣摩,交流展示。

明确投影: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由此及彼,

拓展巩固:速读五、六段,标注出用了这种方法的句子。列举出生活中类似的生活场景。          

生活实例:结婚的喜庆场面

学生找出文中结构类似的其他文段,放声朗读,自由发言。

投影第四、五、六段相关语句,引导学生探寻、概括

投影:

春花:由花及虫,由实到虚,由高到低

春风:由春风到芳香到声音,由触觉到嗅觉到听觉

春雨: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 时间推移

教师总结,投影:

由物到人,由植物到动物,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色彩搭配,视听结合,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更为丰富饱满,更为立体,意味更为浓郁醇厚。

    3、品味句式之美。

投影: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提问:从字数和句式上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投影:

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读一读,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学生朗读,体会,发言,教师明确、投影:

整散结合、长短交错,既整齐和谐,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之美。

练习:学生就某一情境仿写一组整散结合、长短交错的句子。

六、划分层次,了解课文的结构之美:

课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试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每个板块的内容(教师示例:盼望春天)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投影:

——分——总     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条理明晰,自然流畅,谨严完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七、总结整理,反思内化。

教师总结投影,学生笔记整理。

      景物之美(内容上):丰富多彩   生气盎然

      声韵之美(语言上):整散结合   长短交错

   

手法之美(描写上):角度丰富   修辞生动

      情怀之美、结构之美(次要目标,点到即可)

八、巩固提升,模仿创新。

1.写作要求:选定某一情境,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作一个作文片段。


教后反思:

                        教学必须跟着学情走

一篇不算太长的课文,教参建议安排三个课时,自己却足足上了六节课。

第一节课,几乎都在朗读课文。虽然大多数孩子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但是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基础太弱,基本上毫无亮点。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读得不投入,不动情,从他们的眼睛和表情中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与课文、与文字与作者、与自己心灵的距离相当遥远。只能一遍遍、一段段地范读,孩子们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孩子们原本呆滞的眼睛渐渐地有了一丝光亮,原本慵懒的神色也渐渐地有了些许生机。我明白,一帮小学毕业质量检测语文人均只有57.10分孩子,你只能慢慢地来,满满地指导,慢慢地练习。

后面的六节课,就是指导孩子们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经典名篇,但是对于一群来自不同小学、人均成绩只有57分的孩子们来说,突破口在哪儿?抓手是什么?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的总体设计是:我们一起去寻美。采用一句立课法,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读一读,想一想,课文美在哪里呢?把自己感悟到的美写出来,说出来,可以从课文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整篇文章来说。可以预设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会是零碎的、片面的、单一的、杂乱的,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我的考虑是,这帮孩子在小学基本上老师是按照这样的过程教学阅读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因此,课堂上孩子们最起码的应该能够从结构、内容、主旨、修辞方面来思考、概括、品味。我自信会带领他们由零碎到系统,由片面到完整,由单一到丰富,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丰富的学习链条。。

意料中的的艰难。孩子们读着文字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真的惶恐不解了:孩子们的小学语文课都学了些什么?

我只能投影课文的句段,领着孩子们朗读,稍加提示之后,孩子们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了。比如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领略课文的景物之美。在孩子们茫然无知的时候,我就让他们读第三段,接着提示:这一段描绘的画面很美,读一读,试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几节课中,我按照朗读课文,感受声韵之美(教学重点)→诵读概括,领略景物之美(教学重点)→揣摩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之美(教学难点)这样几个板块慢慢地、稳稳地、有序地推进。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懂得,只有慢慢地、扎实地、有效地教好一篇课文,孩子们激发了兴趣,掌握了方法,拓展了思维,提升了能力,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