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献智
沈献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8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钟的礼乐制度

(2014-09-07 11:25:30)
                                                               编钟的礼乐制度
    
    
   《史记•乐书》载;乐者,德之华;金石丝竹,乐之器。诗,言其志;歌,咏其声; 舞,动其容。三者本乎心,然后乐其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德音之音,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周礼》规定,设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祗;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祗,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祗,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祗,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祗,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祗,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大飨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大丧,莅廞乐器;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设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凡乐成,则告备。诏来瞽皋舞;及彻,帅学士而歌彻;令相。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乐出入,令奏钟鼓。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凡丧,陈乐器,则帅乐官;及序哭,亦如之。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
    设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以六乐之会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乐官,展乐器。凡祭祀之用乐者,以鼓征学士。序宫中之事。
    设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
    设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朄。大飨亦如之。大射,帅瞽而歌射节。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大丧,帅瞽而廞,作柩谥。凡国之瞽蒙,正焉。
    设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彻,歌。大飨,亦如之。大丧,与廞。凡小祭事、小乐事,鼓朄。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设瞽朦: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设视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掌大师之县。凡乐事,相瞽。大丧,廞乐器。大旅,亦如之。宾射,皆奏其钟鼓,鼜、恺献,亦如之。
    设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凡声,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赢,回声衍,弇声郁,薄声甄,厚声石。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
   设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凡祭祀,奏缦乐。
   设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凡祭祀、飨食,奏燕乐。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掌鼙,鼓缦乐。
    设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笛、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大丧,廞其乐器。及丧,奉而藏之。大旅,则陈之。
    设镈师:掌金奏之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乐;飨食、宾射亦如之。军大献,则鼓其恺乐。凡军之夜三鼜 ,皆鼓之;守亦如之。大丧, 其乐器,奉而藏之。
    设韎师:掌教韎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飨,亦如之。
    设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
    设龠师:掌教国子舞羽、吹龠。祭祀则鼓羽龠之舞。宾客飨食,则亦如之。大丧,廞其乐器,奉而藏之。
    设龠章:掌土鼓、豳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设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吹而歌之。燕亦如之。
    设典庸器:掌藏乐器庸器。及祭祀,帅其属而设荀虡,陈庸器。飨食、宾射,亦如之。大丧,廞荀虡。
    设司干:掌舞器。祭祀,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宾飨,亦如之。大丧,廞舞器。及葬,奉而藏之。

    规定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大胥,中士四人、小胥、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视瞭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典同,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磬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钟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笙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鏄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韎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舞者十有六人、徒四十人。旄人,下士四人、舞者众寡无数、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龠师,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龠章,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鞮鞻氏,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一人、徒二十人。典庸器,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司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设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鏄器,桃氏为刃。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攠谓之隧。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参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有说。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弇则郁,长甬则震。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
    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悦。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
    在《仪礼》中规定:设席于堂廉,东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献工。工左瑟,一人拜,不兴、受爵。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工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饮;辨有脯醢,不祭。大师,则为之洗。宾、介降,主人辞降。工不辞洗。
    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众笙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辩有脯醢,不祭。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礼乐制度。
    中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礼乐制度在龙山时代已初具雏形。礼乐制度的建立在音乐上主要表现为青铜乐钟以及石磬的使用,襄汾陶寺墓地成组的龟鼓与石磬,二里头夏文化的铜铃,构成了中国礼乐中早期的金石之声。殷商礼乐中编庸与特磬、编庸与编磬的基本组合,成为典型的金石之乐。西周制礼作乐,编钟、编镈与编磬成为重要的旋律乐器,成为礼乐制度的最显赫的文化形态。
  乐用于祭祀及宴会朝飨等礼仪中,盛大的礼仪有金奏、登歌、下管、舞各节演奏形式,而一般礼仪的奏乐形式为登歌、笙奏、间歌、合乐。金奏、登歌、舞、合乐等礼乐节目中都使用钟磬乐器。悬挂演奏的钟磬编悬乐器共同组成乐悬。金石之声几乎与古代中国礼乐相始终,成为中华文化在音乐上的典型代表。     
  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磬)、钟、 等。按礼,天子的舞有“八佾”,即64人。王一级的乐队四面,乐舞八佾,64人; 诸侯三面,缺北面,乐舞六佾,36人; 卿大夫乐队三面,缺北和东面,乐舞四佾16人; 士级乐队一面,只有南面,4人。乐有“房中”、“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别。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悬、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乐悬、舞列,根据乐队,舞队的编制,按等级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用乐规模。
   《周礼•大司乐》中载有:“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的规定。用乐按场所、身份、步骤不同,规定所用的乐。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夏龠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诸侯宴使臣时,可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 体系,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使用的音乐。雅乐内容包括三大类:六代乐舞; 小舞《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及宗教性乐舞《舞雩》。雅乐的特点以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
    大司乐是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官员和乐师多至1463人(其中1277人属于农奴),均有固定名额,各有专门职司。大司乐是最高领导者,教习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习国子六小乐舞等,大师掌教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诗。小师掌教鼓、鼗 、柷、敔、埙、箫、管、弦、歌等。瞽朦配合大师奏鼗 柷、敔、埙、箫 、管、鼓琴、瑟、弦歌,诵诗。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 师教东方夷族乐舞。典庸掌藏乐器、庸器。司干掌舞器等。
    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
在西汉,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规定郊祭乐人员62人,给祠南北郊,大乐鼓员4人,《嘉至》鼓员10人,邯郸鼓员2人,骑吹鼓员3人,江南鼓员2人,淮南鼓员4人,巴俞鼓员36人,歌鼓员24人,楚严鼓员1人,梁皇鼓员4人,临淮鼓员25人,兹邡鼓员3人,凡鼓12,员128人,朝贺置酒陈殿下,应古兵法。外郊祭员13人,诸侯乐人兼《云招》给祠南郊用67人,兼给事雅乐用4人,夜诵员5人,听工以律知日冬、夏至1人,钟工、磬工,箫工员各1人,仆射2人主领诸乐人,竽工员3人,琴工员5人,柱工员2人,绳弦工员6人,郑四会员62人,弦瑟员8人,《安世乐》鼓员20人,沛吹鼓员12人,族歌鼓员27人,陈吹鼓员13人,商乐鼓员14人,东海鼓员16人,长乐鼓员13人,缦乐鼓员13人,凡鼓8、员128人。朝贺置酒,陈前殿房中,不应经法,治竽员5人,楚鼓员6人,常从倡30人,常从象人4人,诏随常从倡16人,秦倡员29人,秦倡象人员3人,诏随秦倡1人,雅士人员9人,朝贺置酒为乐。楚四会员17人,巴四会员12人,铫四会员12人,齐四会员19人,蔡讴员3人,齐讴员6人,竽、瑟、钟、磬员5人,师学142人,大凡829人。
    在东汉,珠海氏藏西汉宗庙编磬及各家著录的几件传世钟磬的铭文“嘉至”“四时”、“永安”、“五行”、“安世”、“武德”,铭文的乐舞名称显示汉代宗庙祭祀乐除登歌外都应用到钟磬类金石乐器。汉武帝创郊祀乐,仿制周制用宫悬钟磬乐。在七郊、三雍、乡射、朝会都用钟磬乐。汉代继承了周礼的乐悬等级制度,大致分天子、诸侯王(含三公)、卿大夫(含郡守)、士四级,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天子使用形似宫室而四面摆列的钟磬编悬乐,诸侯三面悬,形似车舆,称为“轩悬”; 卿大夫使用东西两面悬挂的判悬;士则享用一面摆列的“特悬”。
    汉代天子礼仪如郊庙祭祀等金石乐用宫悬。郡守及诸侯国相的金石乐用大夫级别的判悬,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郡县乡饮酒礼及乡射礼所用当为特悬。三公及诸侯有金石乐,在汉代钟磬乐悬编列的数目没有统一的规范。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后来的乐悬应当多有仿制。《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明器制度“钟十六,无簴 。 镈四,无 簴。磬十六,无 簴。”
    汉代有旋宫乐,十二律为十二均,十二悬乐器,每悬一均。
    汉末大乱,众乐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常为汉雅乐郎,尤悉乐事,时又有邓静、尹商,善训雅乐,哥师尹胡能哥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悉总领之。魏文帝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凡音乐以舞为主。
    南北朝为礼乐制度的演化期,出现鼓吹乐,诸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呈现“胡汉杂陈”的样态。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管、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 、埙等15种,为一部,工25人。
   南朝宋孝武帝,以《鞡 》、《拂》杂舞合之钟石,施于殿庭,用于宴享。
    隋朝对乐器的排列组合已经有了严谨的要求,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四面各二初,通十二钟,为二十处,初各一人。建鼓四人,各一人。歌、琴、瑟、箫、筑、筝、卧、箜篌、小琵琶,四面各十人,在编磬下宫悬同。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隋炀帝时,设置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九部乐。鼓吹乐按其表演场合可分为殿庭鼓吹,和卤簿鼓吹。雅乐是礼、乐结合的产物,使用范围限于郊社食飨,乡射、行军田役等宫廷典礼。对乐工服饰有严格要求,大驾鼓吹,五彩重其羽葆鼓仍饰羽葆。小驾鼓吹,五彩重其羽葆鼓仍饰羽葆。大横吹,绯地萱文为袍 及帽。中鸣小横吹,乐工人服,为亚青地苣文为袍及帽。长鸣大横吹,五彩衣幡,绯掌,图交龙,五采脚。曲数要求也严密,大驾,大鼓一十五曲;小鼓九曲;长鸣色角一百二十具;铙鼓十二曲;大横吹二十九曲; 小横吹十二曲。皇太子,大鼓一十二曲;小鼓三曲;长鸣色角三十六具;铙鼓六曲;木横吹九曲。王公等,大鼓一十曲;小鼓三曲; 长鸣色角十八具;铙鼓三曲;大横吹七曲。雅乐所用乐器是钟、磬、鼓等需要用木架悬起来的乐器,隋文帝时每架编钟和编磬各有定音的钟和磬共十六个增加到隋炀帝时的三六架。
    唐高祖受禅,擢孝孙为著作郎,历吏部郎、太常少卿,渐见亲委,孝孙由是奏请作乐,命孝孙及秘书监窦王进修定雅乐,孝孙又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名顺其律,旋相为宫,制十二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
    宋代官方的音乐机构繁多,有太常寺,教坊,大晟府等,主导宋代宫廷音乐,还有代表军乐系统的东西班、钧容直、清衙军,地方州府的衙前乐,同时在这些机构下面还有一些所属机构,如云韶部、大乐署、鼓吹署等。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转型期。市民阶层及其音乐文化,逐渐替代宫廷贵族音乐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市民通俗音乐文化。在瓦舍勾栏、酒肆茶楼、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形态和艺术体裁的精髓,完成了由滑稽小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宣告了剧曲音乐时代的到来。国家大飨,郊庙行事,率代以钲、鼓。军旅、祭祀、乐声清浊,钲、鼓、鸣角列于卤簿中。有司请下军器所造节鼓一,奏严鼓一百二十,鸣角亦如之,金钲二十有四,太常前后部振作通用一千八百五十七人,而鼓吹益盛。
    辽代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正月朔日朝贺,用宫悬雅乐。元会,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抵终之,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大宴,用汉乐。尊号册礼,设宫悬于殿庭,举麾位在殿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各入就举麾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将仗动,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左右钟皆应。工人举 ,乐作,皇帝即御坐,扇合,乐止。王公入门,乐作,至位,乐止。通事舍人引押册大臣,初动,乐作,置册殿前香案讫,就位。乐止。舁册官奉册,初动,乐作;升殿,置册御坐前,就西墉北上位,乐止。大臣上殿,乐作,至殿栏内位,乐止。大臣降殿阶,乐作,复位,乐止。王公三品以上出,乐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降御坐入阁,床上。皇帝出,奏《隆安》之乐。册承天皇太后,设宫悬,太乐工,协律郎入。太后仪卫动,举麾,《太和》乐作;太乐令,太常卿导引升御坐,帘卷,乐止。文武三品以上入,《舒和》乐作,至位,乐止。皇帝入门,《雍和》乐作,至殿前位,床上。宰相押册,皇帝随册,乐作,至殿前置册于案,乐止。翰林学士、大将军舁册,乐作,置御坐前,丞相上殿,乐作;至读册位,乐止。皇帝下殿,乐作;至位,乐止。太后宣答讫,乐作;皇帝至西阁,乐止。亲王、丞相上殿,乐作;退班出,床上。下帘,乐作;皇太后入内,乐止。册礼乐工次第:四隅各置建鼓一 ,乐工各一人;宫悬每面九, 乐簴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 乐簴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协律郎二人;太乐令一人。
    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八音:金 祊、钟、石球、磬、丝琴、瑟、竹龠、萧、笙、竽、埙、革鼓 。
鼓吹乐前部,鼓吹令二人,扛鼓十二,金钲十二,大鼓百二十,长鸣百二十,铙十二,鼓十二,歌二十四,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后部,鼓吹丞二人,大角百二十,羽葆十二,鼓十二,管二十四,箫二十四,铙十二,鼓十二,箫二十四。笳二十四。
    金代有渤海乐,宫县乐工,以渤海教坊兼习。有司又奏;太常工,汉人教坊兼习以备用。拥有典礼乐、祭祀乐、军用乐和民俗乐等。各类乐种都有常用的乐目和乐章。典礼乐和祭祀乐都以雅乐、散曲为主体,常用于宫廷之中各种朝仪或庆典活动。有《殿庭乐歌》、《泰宁之曲》、《和宁之曲》、《嘉禾之曲》、《王道昌明之曲》、《万寿无疆之曲》。军用乐和民俗乐主要有鼓吹乐、横吹乐、散曲、俗调。常用乐器箫、管、笛、笳、钲、铙、鼓、琵琶及钟、磬等。金代音乐常与舞蹈连在一起,无论典礼乐、祭祀乐还是军用乐和民俗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相应的舞蹈表演。
    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大定,明昌之际,日修月茸,粲然大备。其隶太常,即郊庙、祀享、大宴、大朝会宫县二舞。隶教坊,则有铙歌鼓吹。元代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宪宗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世祖命宋周臣典领乐工,又命王镛作《大成乐》,诏括民间所藏金之乐器。初用宫县、登歌,文武二舞于大庙,命太常补拨乐工,乐制日备。祭祀用雅乐,朝会飨燕,用燕乐。
  云和乐一部:署令二人,分左右。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二,次歌四,并分左右。前行内琵琶二十,次筝十六,次箜篌十六,次蓁十六,次方响八,次头管二十八,次龙笛二十八,为三十三重。重四人。次杖鼓三十,为八重。次板八,为四重。板内大鼓二,工二人,舁八人。乐工服并与卤簿同。法物库使二人,服本品服。安和乐一部,署令二人,服本品服。札鼓六,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次羌管二,次笙二,并分左右。次云璈 一,中道。次闉二,分左右。乐工服与卤簿内同。      
  明太祖初定天下,设教坊司,宴乐所奏乐曲为《四夷》、《泰阶平》。立典乐官,冷谦为协律郎,定乐舞制度,雅乐分“文舞”、“武舞”。
    清代中和韶乐,用于坛庙鏄钟一、特磬一、编钟十六、编磬十六、建鼓一、篪 六、排箫二、埙二、箫十、笛十、琴十、瑟四、笙十、搏拊二、 柷一、敔 一、麾一。用于先师庙琴、箫、笛、笙各六,篪 四,余同坛庙制。乡乐,凡府州县学春、秋释奠皆用麾一、编钟十六、编磬十六、琴六、瑟二、排萧二、箫四、笛六、篪 二、笙六、埙二、建鼓一、搏拊二、 柷一、敔 一。乡饮酒云锣一、方响一、琴二、瑟一、箫四、笛四、笙四、手鼓一、拍板一。共计乐类十二种,乐目十九种,乐项二十种,乐队三十一种,乐器九十一种,舞器四种。

  作者 沈献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09月07日
后一篇:编钟的用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