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经》在西方的传播

(2019-12-08 16:33:09)
标签:

风水

六爻

四柱

文化

紫微斗数

清末民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德国汉学家,叫Richard Wilhelm,因为崇拜孔子和儒家学说,所以给自己起个中文名字叫做尉希圣,字礼贤。他在世时间不算长,只活了57岁,但其中却有20多年是在中国度过的。1889年,他以新教牧师的身份到了德国属地青岛,负责传教工作。可他在中国期间,未曾为任何人施洗礼,反而对中国的文化深感兴趣,并致力于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工作。

此后22年,尉希圣一直留在中国,一度成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返回德国。《易经》的翻译本,是尉礼贤在向中国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劳乃宣(1843——1921)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并结合他自己的西学背景而译成的,是尉礼贤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他从1913年开始翻译,历时10年,在1924年,尉礼贤翻译的德文版《易经》在欧洲出版。

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西方学界的高度认可,认为这个译本超过之前所有的欧洲译本。1950年,美国博林金基金会在已有好几种英译本的情况下,仍请了当时美国最优秀的德译英专家贝恩斯,将尉礼贤的德译本《易经》转译成英文,译作变化之书Book of Changes),并于次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时年76岁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为这个英译本写了一篇序言,名为《<</span>周易>与中国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