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国际影响
(2015-08-19 18:50:44)
标签:
文化紫微斗数六爻风水八字 |
《三字经》不仅在中国流传很广,从明朝开始,逐渐传播海外。世界上最早的外文版《三字经》是拉丁语,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意大利学者利玛窦(1552—1610),他首开中意文化交流之先河,但是他的老师罗明坚(1543—1607)却鲜为人知。当年就是这位罗明坚带着利玛窦来到中国,并指点他学习中国文化。罗明坚是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早在1579年他就来到澳门学习中文,首先接触的就是这本《三字经》。
这本讲述道德培养和学习精神及涵括文史的“小书”,让罗明坚很快就进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领地,他深感这本《三字经》的文化价值和对西方文化界的启发作用,于是从1581年开始着手翻译,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虽然此书当时没有发表,但历史仍清晰记录下他的这份不凡辛劳和开创之功。这位自称是“我们已被视为中国人”的意大利学者,更将《四书》、《大学》翻译为拉丁语,成为当时欧洲贵族学习东方文化的珍贵资料。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他们首先要研读的也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伊拉里昂·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当时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
真正令《三字经》在俄国深入民心的是“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他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此书甫一推出,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俾丘林素与大诗人普希金相友善,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更对《三字经》情有独钟,他读此书后非常希望能到中国一游,虽未成行,但如今这本《三字经》仍珍藏在普希金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