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7日下午,“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在美国逝世,享年102岁。张充和一生,总要被人冠以“民国最后的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等等的称呼,但她和那些人都不像,她一点也不新,也不求名,文字写过就不管了,等有心人收拾起来替她出书,《小园即事》就是这样而来。在张充和身边,有说不完的故事,但她总爱待在自己的小园里,向着断井残垣,梦想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
张充和出生于1914年的上海,因为她的一个叔祖母没有后代,便将充和过继过去,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她花重金为充和请塾师,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课堂在合肥张家的藏书楼,叔祖母让充和随意看书,她在这里读到的第一本长篇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接着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张充和的父亲是昆曲迷,每个星期他都会请来老师,让自己的女儿们学唱昆曲,充和她大吃一惊,原来那些曾经读过的句子,都是可以唱的。
多少年后,身在美国的张充和,当起了昆曲老师。她在大学里讲授、示范演出昆曲,让美国人对昆曲之美感到震撼。而她的弟子,也促成了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她的弟子撰文回忆老师:“充和教学生是很认真的,因为她自己学昆曲就非常认真,每首曲子至少拍一百遍。”1986年,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张充和与大姐元和合演了《游园惊梦》,让台下观众见识了旧世界的风采,这才是水袖轻舞,余音袅袅。
1933年,张充和前往北平参加三姐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之后便参加北大的入学考试,结果国文得了满分,数学得了零分,北大还是破格录取了她。后来,充和因病未能完成北大的学业。抗战爆发后,她便去了昆明,与沈从文的九妹同住,她的房间很快成了音乐爱好者的聚会场所,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人便是张充和。
1938年,充和辗转来到成都,在成都演出昆剧《刺虎》。张大千邀她到家中聚会,充和演了一段,张大千极为赞赏,当场挥毫,画了两幅小品送给她。一幅是古装仕女持扇立在芭蕉下的背影,另一幅是水仙花,象征充和演出时的身段。充和一看这水仙,就做了一个身段,问张大千,是不是就是这个身段,张大千点头说是,这两幅画充和一直挂在客厅里。后来,张大千访美,听说充和家的花园里芍药开花了,便天天到她家去作画。
在昆曲之外,充和毕生的爱好还有书法。幼时她跟着私塾先生临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她性格活泼,26岁住在大院子里还要爬树,所以,她那时的字也很俏皮。1940年张充和认识了沈尹默,马上向他请教书法,勤练不辍。晚年的张充和在美国,仍保持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早上起来就去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得空了便去照料她的园子。坐在院中,她写诗道:“雅俗但求生意足,邻翁来赏隔篱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