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有很多让我们现代人不可思议的高考,如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陈寅恪出了一道“对对子”的怪题,1946年北大、清华和南开3校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四个成语的意义,简单的让人有不可思议之感。民国的考试与录取,有其特定的时代意义,但就是在那样的教育环境下,却出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1917年,一个年轻人参加北大的入学考试,胡适阅卷时兴奋地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可校委们查看他的成绩单,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也成绩平平。在是否录取的考量之际,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11年后,这个人31岁执掌清华大学,他就是罗家伦。
巧得很,在1929年也就是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次年,清华的高考招生考试时,有一名考生国文和英文考得非常好,非常出类拔萃,也是引得大家一片赞叹,可是再查看他的其他考试成绩,数学成绩竟然不及格。校长罗家伦亲自把这位考生叫到校长室谈话,之后特准其入学,这位考生就是钱钟书。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招生考试,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有个考生竟把两题都做了,其中第二篇文章只有3句话,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这个考生98分的高分,可这个人的数学竟然是零分,但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这个考生就是臧克家。
还是在1930年,一个年轻人报考北大时,国文、英文都得了满分,数学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还是考了100分,数学依然是零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果然不负众望,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他就是吴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