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习武,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优良传统。可惜,后来武风渐渐衰弱下去,文人真的变成了纯粹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实在是可怜得很。但是,老舍先生出身满族八旗家庭,他是自有记载的祖辈以下的第一位识字的家庭成员,其余的家族男士皆为武人,满洲八旗所有的男人皆是旗兵,负有保卫国土和维持国家安全的责任。所以,旗人历来有习武的传统,虽不必去当兵,但习武的习惯可能在旗人中还未完全泯灭。最早记述老舍先生习武的是北京的名记者陈逸飞先生,他去拜访老舍先生,发现后者正在屋里练五禽形意拳,从而引起陈逸飞也想跟老舍先生学拳的念头。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因成绩优秀排名全班第五,被任命为京师第十七高等及初级小学校(方家胡同小学)校长,时年十九岁。任职期间全北京市的小学举办过一次联合运动会,地点在北海公园的西北角,在万佛阁的废墟上建有一座运动场。运动会组委会下设宣传组,宣传组免费向与会者发放一本名为《舞剑图》的小书,著作者是舒君和颜君。舒君者舒庆春,负责文字;颜君者颜伯龙,负责图谱。舒和颜是北京师范学校同班同学,这可能是老舍先生第一部著作,无人想到居然是体育方面的,可惜此书已荡然无存,但由此可见老舍先生对剑术并不陌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业余时间勤奋写作,伏案时间过久引起背腰酸疼,于是打算练武,以求缓解筋骨的疼痛。当时济南是个武术之城,有一批武林高手集中在那里,如鲁地名家马永奎,老舍先生和他相识之后遂拜师习武,逐渐掌握了多项武术技能,包括剑术、棍术、拳术和内功。老舍先生每天早上都要锻炼一阵,这个习惯被他一直坚持到老年,除非病得卧床,几乎无一日中断。老舍先生的太极拳打得极为漂亮,流畅大气如行云流水,他经常在公共场合表演拳术,甚至在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农庄里也曾为美国退伍军人做过余兴拳术表演。
臧克家晚年在回忆老舍的文章里写道,他在青岛曾去访问老舍,一进门看见一排武器架子,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字排开,以为是误入了一个练家子的家中,其实是老舍先生的家。老舍先生也将认识的拳师频频地写入了他的小说和戏剧,《断魂枪》即成为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65年老舍先生率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遇见一位叫城山三郎的作家,他听说老舍先生会武术,便一拳打过来佯作进攻状,老舍先生不慌不忙伸手借劲使力,顺势握住他的手腕轻轻一拉,城山三郎就是一个趔趄几乎跌倒,连声疾呼:高手!佩服!佩服!像老舍先生这样的文人,以后大概很难再找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