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铁骊国(三)
(2024-12-03 18:40:19)分类: 东北古史 |
5、铁骊的文化及语言、风俗
至今未见铁骊国的志书或史记,说明他们文化比较落后,不重文书。这个特点,也是东北各旧部族的基本特点。
《辽史·卷十五,圣宗传六》载:开泰元年(1012年),“八月丙申朔,铁骊那沙等送兀惹百余户至宾州,赐丝绢。是日,那沙乞赐佛象,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象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那沙显系铁骊国的重要人物,从他乞赐的这些东西看,铁骊人使用汉字或契丹文字面。他们推崇儒学,信奉佛教,缺少儒书。
前面引用《新唐书》中说过,铁骊故国豆莫娄的语言,与室韦、契丹等国相同。如果借用外国人的说法:按新唐书言,豆莫娄属于蒙古语系。豆莫娄的故国,夫余属于濊貊人的费雅喀语言系统。它又曾受到通古斯语系的靺鞨人轻视和统治。所以铁骊国的语言,应该是主体上与契丹人相同,但又夹杂濊貊和女真人语言,是很复杂的“大杂烩”。
铁骊人比较聪明,他们适应自己严寒的生活环境。用铁创造了一种绑在脚上,可在冰雪上“日行千里”,叫作“冰滑子”的运动工具。其速度比马还快,把这种工具运用到战争中,起到了速度快,反应敏捷,行动十分迅速的效果。在《金史》等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铁骊部献铁滑子”。这种运行工具,在东北的民间和军队得以广泛利用。直到后来的清朝士兵,也延用了这种运行工具,极大地加强了军队在冬季的运行速度和灵活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历史书籍中,对辽金时代东北各民族的服饰,装束多有说明。铁骊人,不可能与其有太大的差异。但因其地理位置较远,应有民俗落后的一面,更近于原始性。
其民间以麻布、兽皮衣为主。男子散发或编发,女子束髻。饮食有豆,酒,农作物和猎物等。
生活定居,户有仓库,睡火炕。
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萨满教的巫师作用缺之不可。家有人死,缠裹尸体,置于林间或特制棚上。三年后,肉腐葬骨。
契丹国于统和十二年,实行祖冲之的《大明历》。讲究24节气,有正旦、人日、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腊祭等节日。铁骊从属契丹多年,这些民俗节日,农作节气也必定与契丹(辽)国相同。
但《高丽史》说,铁驪向他们“请历日”。高丽的历法是本初历,自黄帝时施行。从铁骊出国请历法的行为,可证明铁骊国的农业生产肯定是发展的。否则他们不会去“请历日”。
同时,他们必与辽国一样对佛教和道教十分崇信。
6、其它
在辽国200年的历史记录中,没有辽国讨伐铁骊国的记录。除小的局部战争之外,没有铁骊国侵犯别国或别部族的记录,这可能与铁骊人平和待人、不为寇盗有关糸。
三、铁骊和铁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渤海国志长篇》及《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等一些资料,都把铁骊和铁利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把铁骊国埋没在铁利部的概念中,这是很悲衰的。事实上,铁骊和铁利决不是一回事!
有些书中,把铁骊写作铁离,把铁利写作铁里。《辽史》、《契丹史》等历史书刊,就是明确区别铁骊与铁利两个国度的。在一本书中同时出现两种名称。也许,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是表明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基本写法。
在唐宋和辽国时代,铁骊和铁利,都不是历史的主角。都是随着历史的主角,而变动的配角。在历史上是受别人的主宰,这也是当今人们对它们不能全面理解的原因之一。我们怎么看铁骊和铁利,两者是一还是二?其中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主要的背景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他们与当时渤海国和辽国之间的关系上。
1、有关的铁利问题
与辽国和渤海国之间的关系
《北方文物》曾有一位王姓责任编辑说,辽天赞四年(公元925年)十二月以前,辽国和渤海国之间没有战事。按此说法推断,铁利不是《辽史》中说的那样,不可能在辽神册初年归入辽国。
因此,也就不能断定铁骊和铁利有区别。为此,必须弄清渤海国与辽国,在此期间有没有战事?然后,再论证铁骊和铁利是不同的问题。
《辽史·卷一》载: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接着又载:公元903年春,“伐女真,获其户三百,九月,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
这里“河东”的“河”是指辽河。契丹(辽)在辽河西,渤海国在辽河东。而“怀远”,则是当时渤海国15府中的一个府。充分说明在公元902、903年或以前的时候,辽国和渤海国之间就有战争。连续两年,契丹与渤海国打仗。契丹国收获颇丰,“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也曾打下渤海国的很多地方。
《辽史·卷一》还载:辽太祖于公元909年“幸辽东”;于公元915年,“钩鱼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明确说,辽神册四年(919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都明确地说明了原先归属渤海国的辽东一些地方,已经被契丹国占领。特别是辽太祖能够到鸭渌江钩鱼,并且位于对岸的新罗国来贡方物。说明渤海西京鸭渌府已经被契丹国攻克,不复存在。辽阳也是渤海国的地方,却已经被契丹人修葺,改为东平郡。后来,辽阳这个地方先后被定为辽国的东平郡、南京、东京。说明公元919年,甚至更早些时候,辽阳一带已经从渤海国转到契丹人的手里。
《辽史·卷二》载:公元921年,辽国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远、……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又载:公元924年5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
这里的安远、辽州、瀋州、东平等地,都是契丹人从渤海国夺过来的。
公元926年以前入辽的渌州所属的慕州,属于渤海安远府;辽阳下属的紫蒙县等地,是渤海国东平府的地方……。
说明,公元924年前,东平府已经成为契丹国的地方。这些经过“略”得来的地方,是必须有战争的。同时,“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表明渤海人也在杀契丹国人。
在《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对原渤海东平府这个地方叙述说:“太祖伐渤海,先得东平府”。
查阅有关史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话。一是,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的那次战争。因为那次战争,是先过商岭得扶余府,后灭掉渤海的。显然是指902年和903年或以后的征伐。二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太祖伐渤海之前,已经先得了东平府。总之,不管怎样理解,东平府是在天显元年之前归入契丹国的。
《辽史·卷二十八》中载:“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载乃得之”。
“渤海户”已经在辽神册四年就被辽人“实之”到原先渤海国的“辽阳”那个地方了。此中的“力战二十余载”,说得太清楚不过了。两国之间有否战事,也就不言而喻啦!
另外,《辽史·卷二》载:辽太祖在公元925年12月说:“……帷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两国之间既然有世仇,就不会只在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以后才有战事。正因为有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才有了渤海国的东平、怀远、安远、鸭绿、铁利等五府,在渤海灭亡前就已经归入辽国(契丹)的事实。并且是在渤海国灭亡前,已经分别成为辽国的各级地方行政机构。
如果在公元925年12月之前没有战争,渤海会把这大片土地拱手相让吗?辽人会这样随意地迁移、分兵、充实百姓吗?
至于渤海国的其它十府,才是到天显元年时,先后被辽国征服的。
在辽太祖改铁利府为契丹国铁利州之前,铁利府一直是渤海国的一个府。也就是说,铁利府(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体系。
《辽史·本纪二》的记载说明,铁骊国则是在契丹国彻底灭掉渤海国之后,改变渤海国为东丹国的第二天,既:“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
这是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的事。从此以后,铁骊国一直是辽国的一个附属国,向辽国纳贡。
当然,同时说明铁骊国也不曾在渤海国的范围内。它是一个与渤海国平行存在,共同居于东北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渤海国设有铁利府的时候,铁骊国就已经独立存在于渤海国的北方。
天显元年(926年)前(辽太祖时期),契丹国和渤海国之间的战事
年 |
两国之间的主要事件 |
备 |
A902年7月 |
辽以兵40万伐河东(辽河以东的地区——渤海国),攻下九郡,俘获众多。 |
《辽史》卷一 |
903年9月 |
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渤海怀远府·原越喜之地) |
《辽史》卷一 |
909年1月 |
辽太祖幸辽东(看来,辽国已经发展到辽东的地方) |
《辽史》卷一 |
915年10月 |
辽太祖钩鱼鸭渌江(辽国已经发展到鸭渌江地区) |
《辽史》卷一 |
916年10月 |
乘胜而东(《辽史》卷一)。卷十七:“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卷六十:“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 卷三十八:“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 |
《辽史》 |
918年12月 |
辽太祖幸辽阳故城 |
《辽史》卷一 |
919年2月 |
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
《辽史》卷一 |
921年11月 |
略檀、顺、安远……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渤海安远府等)。12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 |
《辽史》卷二 |
924年5月 |
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辽史》地理志二: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 |
《辽史》卷二 |
铁利的基本情况
公元668年后(唐朝初年),经唐太宗和唐高宗先后多次征讨辽东高句丽国,终于灭掉了这个当时的东北强国。
在灭高句丽国的战役中,唐朝也调动了东北的靺鞨军队。其中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都出了力,所以这两个靺鞨部族得以发展。在以后很短时间内,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分别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占领并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栗末靺鞨势力最强,先称为震国及忽汗州等。后来继续扩张,发展为东北强大的渤海国。而白山靺鞨则离开自己的祖居地长白山,向南发展,在太子河附近,句丽的档山县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铁利国。
在《辽史》中,铁利被称谓“铁里”,铁骊则被称谓“铁离”。铁里(利)是靺鞨人后裔。而 铁离(骊)则是濊貊人后裔,不同的。
公元714年——740年(唐开元年间),铁利国曾14次派使者到唐朝朝拜或进贡。唐朝先后先后封铁利官员为中郎将、郎将等官职,与唐朝关系较为密切。
公元746年,铁利国曾与渤海国的官员,总一千一百余人去日本国朝贺。
公元779年,铁利国又与渤海国官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这次铁利国的官员还与渤海国官员在日本争座次。
公元806年(唐元和年)以后,由于渤海国的发展与强盛,吞并了铁利国。铁利成为渤海国15府之一的铁利府,下辖广州、蒲州、汾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州,下面还有县级建制。
公元916年(辽神册元年),渤海国铁利府归入辽国,辽太祖将其建为辽国的铁利州。
公元990年,辽国撤销铁利州、海州等十州。把原铁利州的地方并入辽阳府管辖。从此,铁利这个概念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公元1018年,辽国因管理的需要,重新在原铁利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广州。设置为辽国八个观察防御团练使之一的,广州防御州。从此,原铁利州的地方叫作广州,金元以后又改为章义县,归辽阳府管辖。
另外,在铁利国期间,铁利与唐朝的关系较为密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说:“拂涅、铁利、虞娄、越喜时时通中国,莫曳等部则不能自通。铁利,开元中六来”。
这里可能有误,据《渤海国志长篇·第三册》载,应该是十四来。在开元29年中,铁利共在11个年份中使唐14次,其中有5人先后被授中郎将、郎将、将军等。
《女真史》47页说:“唐授铁利官始见于开元六年(718年),授守中郎将,以后复授中郎将,开元十二年(724年)更升授将军”,可见铁利与唐朝的关系是很好的。
但是,自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后,就不再有铁利人向唐朝献方物或朝拜。应该是自此以后,铁利国开始受制于渤海。再后来归入渤海国,最终变成了渤海铁利府。
铁利国在唐开元年间出使唐朝明细
时 |
出使人 |
唐朝封赐 |
注 |
开元2年(714年)2月 |
达许离 |
|
贡方物 |
开元6年(718年)2月 |
酋长 |
拜中郎将 |
|
开元7年(719年)1月 |
(遣使) |
赐帛50疋 |
贡方物 |
开元9年(721年)11月 |
(遣使) |
拜折冲 |
贡方物 |
开元10年(722年)9月 |
买取利 |
授折冲 |
|
开元10年(722年)10月 |
可娄计 |
拜郎将 |
|
开元11年(723年)11月 |
倪处利 |
授郎将 |
|
开元12年(724年)2月 |
洖池蒙 |
授将军 |
|
开元12年(724年)5月 |
(遣使) |
授折冲 |
|
开元13年(725年)3月 |
封阿利 |
|
献方物 |
开元15年(727年)2月 |
米象 |
授朗将 |
|
开元15年(727年)11月 |
失朱蒙 |
授果毅 |
|
开元23年(735年)8月 |
(遣使) |
|
献方物 |
开元28年(740年)2月 |
绵度户 |
|
献方物 |
2、铁利是在辽神册初年归入契丹国的
铁利和铁骊关系如何?首先要弄清它们是何时归辽的,这是弄清和区别二者的基本条件之一。
唐中后期渤海国时,铁骊与渤海同以国家的形式共存。二者以现在的松花江为界,南北相距。渤海国虽然扩张意愿较强,但从未涉足于松花江北的地区。铁骊国,也未涉足于松花江(东流段)以南的地区。
此时,铁利则已经是渤海国十五府之中的一府,辖六个州。铁利府位于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以南,鞍山市附近。
宋辽时期,铁骊国和铁利州都曾归顺辽国。这是后人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
而把铁利和铁骊相混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弄不清铁利什么时候归入辽国(契丹国)。
有人怀疑《辽史》中所述的两处,写有“神册初、得铁利”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在《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为了弄清铁利府是什么时候归入辽国,我们可从如下内容入手:
从《辽史》等有关史料中可以肯定的是,辽太祖建铁利州。这是研究辽国铁利州来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辽铁利州何时归于辽国的关键所在。
《辽史·卷二》所载:辽太祖亲率大军伐渤海国,渤海国的扶余、龙泉两府分别是在天显元年(926年)一、二月份被契丹国攻占。三、四月间,安边、鄚頡、定理府,先降后叛。五、六月,南海、定理二府复叛,又平定。七月,显德府铁州叛,并被平定。
也是在这个七月份,辽太祖死于原扶余府的地方。
显然,铁利府只能在此之前归入辽国,成为辽国的一个州。
再看:辽军从公元926年元月到六月,一直忙于攻占或平定上述渤海国的七个府。八月,契丹将军康默记率军占领了长岭府。康默记,显然不与辽太祖在一个战线上。如果他们在一起,他也会与其他人一样忙于太祖丧事,而无暇战事。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四》载:渤海国“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
龙原府是渤海国东京,居东部临海,地处边远,不可能在公元926年前归辽。率宾府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在渤海国东北侧。再从《辽史》中查知,这两个府没有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的可能性。必在天显当年八月以后,投降或被辽军攻占。
现在,已经有原渤海国的十个府,明确了归入辽国的时间。还有西京鸭渌府、怀远府、安远府、东平府和铁利府五个府,待最后落实。
前面已经从《辽史》中知道,公元902、903年辽国攻下的怀远府,921年攻下的安远府。还说“太祖平渤海,先得东平”,说明东平府也是在926年之前得到的。这,就有十三个府了。
渤海国的十五府中,只剩下铁利和鸭渌两府,这两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的?
《辽史·地理志一》载:“太祖破鸭渌府”
——鸭渌府也是在太祖死之前,既天显元年七月前入辽的。
《辽史·卷二》载:公元915年,辽太祖“釣鱼鸭绿江”。说明鸭绿江一部分,至少是鸭绿江中下游已经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而位于鸭渌江对岸的新罗国,立即前去向契丹国贡方物。作为渤海国五京之一的鸭渌府已经不可能存在。这个府拼入契丹版图,只能是公元915年或之前。
现在,只剩下一个目标问题,——铁利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
《辽史》中,渤海铁利府是明明白白地,被两次记载为神册初(公元916年)归于辽国的。
可是对这样的记载,有些人一直持怀疑态度。甚至其理由,竟然主要是由一个“注释”引起的。准确地说,辽、金等史书中,有的史料底确有一些应该斟酌的地方,但对《辽史》中的这个记载应该坚信不移!理由是:
因为辽太祖是在天显元年7月份死去的,所以辽铁利州只能在公元926年7月以前建立。如果铁利府不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且又象有些资料中所说,渤海铁利府是在渤海国的西北,或在俄罗斯的伯力附近。那么从史料和地理知识上说,渤海铁利府就没有在七月份之前改为辽铁利州的可能性。只能在天显元年(926年)八月以后归入辽国,其它时间是没有机会的,这就与书中所说“太祖建铁利州”矛盾了。
另外,天显元年,辽国只是把渤海王大諲譔及族人从渤海龙泉府迁移到辽上京西部。这就充分说明,辽铁利州是不可能在天显元年及以后建立的,只能是在辽太祖活着的时候,迁“渤海民改为铁利州”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
天显元年,是辽和渤海两国最关键、最重要的年头。假如铁利府是在这一年归入辽国,这个多铁地方是一定会在《辽史》中象其它地方那样被体现出来。当然,也不排除被遗漏的问题,但机会要小得多。因为《辽史》中对辽国先平、后灭渤海国的事件,由始至终都记载得十分详细。
《辽史·卷一太祖上》中,单独地记载着:神册元年(916年)“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其它什么也没有说。
契丹国的东方是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然有很多地区、部族或国家先后位于契丹东部。但是在这个时期,其东方只有渤海国。各种史料都说渤海国“西契丹”。巧的是,也正是从这以后,渤海国开始向辽国朝贡的。这是一种屈膝行为,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辽史·卷二》中记载:渤海国第一次向辽国进贡,是在两年后的公元918年。可是在这一年和前一年的历史纪录中,两国之间没有战争。渤海国不会无缘无故地,开始向辽国进贡。看来,916年(神册元年)的“乘胜而东”是对向渤海国的战争,并且渤海是战败一方。这也许是铁利府、鸭绿府归入辽国的前提条件。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卷》载:“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来附者是谁?
东辽之地是渤海国的,自神册年来归附的是哪些地方?
从前面所述知,渤海国其它十四府归辽时间都已经明确。这次来附者只能是铁利府。
《辽史·卷六十》中也明确说明:“神册初得铁利”。如果铁利不是这时归入辽国的,难道笔误得这样巧?这里的记载,再一次证明了铁利归辽的时间。还有很多记载,也都说明了铁利府的这段历史。有人用卷六十的“注释三”,来说铁利不是在神册年间归入辽国的。其理由,实在牵强附会,是一种片面理解。
其实,该注释所说的意思,是要更正“平渤海”是在天显年,不是在神册初。辽广州是在开泰七年迁汉人后设立的,不是在辽神册年间的事。注释其中,并没有要更正铁利是在那一年归辽的意思。
再说,注释人的语言十分谨慎。说明人家对《辽史》的内容,是很慎重的。后人怎么能轻而易举地,用片面理解的注释内容来否定正文呢?
从现有资料来看,渤海国的铁利府归入辽国的时间,在《辽史》中的记载是正确的。与相关记叙是相符合的,与历史事实也是相吻合的。不应怀疑史料中的这项记载!
我们只能,并且必须认定,铁利府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
渤海国各府归入契丹国的时间:
名 |
归入辽国时间及辽国年号 |
历史 |
有 关 说 明 |
怀远府 |
公元903年9月——契丹无年号 |
越喜故地 |
痕德堇可汗时期 |
东平府 |
公元915年——天祐九年 |
拂涅故地 |
曾属句丽,改为辽州 |
显德府 |
公元915年——天祐九年 |
肃慎故地 |
曾禹句丽,改为辽阳 |
鸭渌府 |
公元915年10月前——天祐九年 |
句丽故地 |
曾属高句丽 |
铁利府 |
公元916年10月——神册初
|
铁利故地 |
曾属高句丽 |
安远府 |
公元921年11月——神册六年 |
越喜故地 |
曾属高句丽 |
扶馀府 |
公元926年 1月——天显元年 |
扶馀故地 |
曾属高句丽 |
龙泉府 |
公元926年 2月——天显元年 |
肃慎故地 |
|
安边府 |
公元926年 4月——天显元年 |
挹娄故地 |
|
鄚頡府 |
公元926年 4月——天显元年 |
扶馀故地 |
曾属高句丽 |
定理府 |
公元926年 6月——天显元年 |
挹娄故地 |
|
南海府 |
公元926年 6月——天显元年 |
沃沮故地 |
曾属高句丽 |
显德铁州 |
公元926年 7月——天显元年 |
肃慎故地 |
叛辽,后被辽平 |
长岭府 |
公元926年 8月——天显元年 |
句丽故地 |
|
率宾府 |
公元926年8月后——天显元年 |
率宾故地 |
地处边远 |
龙原府 |
公元926年8月后——天显元年 |
濊貊故地 |
地处边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