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和海真人
山和海真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25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铁骊国(一)

(2024-12-03 18:28:35)
分类: 东北古史

 

  

 

 


一、铁骊不是部,是名副其实的国

 

针对当前史学界的习惯认识,必须首先明确铁骊是“国”,还是“部”的问题。否则,是不会真正弄清中国东北古代铁骊国的面貌。并且,肯定地说:铁骊与铁利是不一样的,有本质区别。铁骊应该称谓“铁离”,是濊貊人后裔。铁利应该称谓“铁里”,是靺鞨人后裔。

铁骊,曾为国四百年左右。其中,与渤海国至少并列一百多年,与辽国并存二百年左右。虽然与高丽、西夏、日本等国一样,同是辽国的附属国,但铁骊却是一个被埋没的东北古代国家。

在唐朝中后期,东北的强国渤海国,曾有15个府。其中之一的铁利府,曾归属渤海国一百多年;到后来,铁利府变成了辽国的铁利州。但这个铁利与铁骊,毫不相干。

同时期的铁骊国,曾与渤海国及下属的铁利府和辽国及下属的铁利州同时存在。也就是说,铁骊和铁利是同一“历史坐标”中两个不同“矢量”的概念,却被混为一了。因此就弄不清铁骊是国还是部,也就使得一些人只按现代汉语发音去研究铁骊这个历史名称,必然会轻易地把不同事情弄到一起。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主张:“铁骊是部,不是国。”

《金史》(元脱脱著)、《续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史书也都说“铁骊部”。事实上,到金国时,确应称其为铁骊部。因为那时,铁骊已经彻底归入女真人之中,并与女真人一起建立了大金国。所以,金以后,称铁骊为“部”是完全对的。但是在辽和渤海期间的铁骊底确为“国”。仔细研究就会相信,《辽史》(元脱脱著)和《契丹国志》中的“铁骊国”是非常可信的。其实,各种史书中所记载的铁骊国事实,都是真实可信的。只不过是,他们把铁骊国与铁利部混淆了而已。

《金史·卷二》(元脱脱著)载:金收国二年正月,下诏说:“……契丹、奚、……兀惹、铁骊诸部官民……”。

金时,铁骊已经归复金国,不再是独立的国了。这时,金称其为“部”,是很自然的事。称作“部”,是金国对所附外族的习惯称呼,所以金铁骊与辽铁骊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体系。辽铁骊国是在辽国灭亡前归附金国的,并一直跟着大金东奔西打,已经完全融入了金的体制中,才有了金铁骊部的说法。同时,他们把契丹、奚、兀惹也都称为部,这显然不是我们平常含义中的部族,不过是文中称谓而已。

辽国时期的铁骊,以及唐渤海国时期的铁骊,是国,无庸质疑。理由如下:

1、  多种史书都明确地记载为:“铁骊国”

据可查的很多历史书籍内容,其中有《辽史》、《契丹国志》、《高丽史》等书。凡属铁骊字样的记载,均毫无含混地写为“铁骊国”或“铁离国”。决无“铁骊部”或“铁骊州”、“铁骊府”等字样。

只要翻开《辽史》,多处可见的是“铁骊国”的诸多史事。在《辽史》 “百官志”、“属国军”、“属国表”、“纪”等许多篇章中,都可证明铁骊是辽国的附属国。

特别是,在《辽史·营卫志和部族》篇中,对“部”、“族”、“属国”等概念,都做了十分明确地解释。该书对辽国所属的国内部、国外部、附属国都多方面从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一一列举,说明得非常详细。

在这样的书籍中,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会把“部”与“国”相混淆。

铁骊国是被《辽史》明明白白地列在“属国”序列之中的,清清楚楚地写着“铁骊国”字样。在辽代二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中,铁骊国始终和高丽、日本、新罗、党项、突厥、乌孙等众多国家一样,在宗主国辽国的主宰下,进行着各项国家事务。这一历史记载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2、铁骊国有正规、强盛的军队

《辽史·兵卫志下,属国军》篇中列有:“吐谷浑、铁骊、靺鞨……突厥、党项……高丽、西夏、女直(真)”等59支属国军队

《辽史·百官志二》中载,辽国在长春路设有“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这是辽国针对国外部族和附属国,仅有的几个属国军队监察管理部门。

公元1040年(辽重熙9年),女真人侵犯辽国边境。在辽国皇帝诏示下,铁骊国的军队把女真人从辽国境内反击回去(《辽史·卷十八》,后文有说明)。

可见,铁骊国军队的实力,相对来说还是较强的。

3、铁骊国有完整的官僚体制

辽国对附属国、部族的官职和品级等官僚系统都有明确的规定朝。

《辽史·百官志二·北面属国官篇》中,列有:“属国职名总目:某国大王,某国于越,某国左相,某国右相,某国惕隐、亦曰司徒……”,共十六个职名和职司。

还说:“大部职名并同属国,诸部职名并同部族。女直(真)国顺化王府……高丽国王府、新罗国王府、日本国王府……铁骊国王府……”78个“诸国”。之后,又列有8个“大部”和61个“诸部”。

《辽史》中可知,铁骊国与辽国的关系是很好的,铁骊国跟随辽国近二百年,是必定要按辽国的规定设置自己的官级品位的。所以,铁骊国的王府才能明确列在《辽史》之中的。

4、铁骊国有明确的疆界和自己的百姓

《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公元995年,“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侵铁骊……”。

《辽史·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载:和朔奴率军“驻于铁骊……”,等等。

都说明铁骊国具有自己明确的国界,否则,用什么去衡量驻军或侵犯了铁骊?

另外,《金史》中有:辽国“以兵徙铁勒、乌惹民……”。根据史料查核,《金史》说:“铁勒又书作铁骊州”,所以,《金史》中的铁勒指的就是铁骊。在此处引这句话,是想说明铁骊国有自己的老百姓。再说,一个有兵、有官、有军队、有王府的地方,岂能没有百姓?

5、铁骊国决不是普通的附属小国

《契丹国志》说:辽国的“又次北至铁骊喜失牵国……西南至上京四千余里”,很明显,喜失牵国可能是属于铁骊国的。

《高丽史·卷五》载:显宗五年(1014年),“铁利国主那沙使女真万豆来献马”。本书后来还说,这个国主那沙又分别于1019、1030年两次派黑水靺鞨及女真人去高丽。

相关史料可明确证实,黑水靺鞨曾是东北的强国。但此时,黑水靺鞨早已经衰弱,被周边强势诸部落排挤。而女真人,则是在发展之前的阶段。虽然他们与铁骊是并列的国家形式,但在《高丽史》中如此记载,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铁骊国,显然不能与黑水靺鞨、女真、喜失牵等国一样。

同时,应当注意的另一件事是:这个史料中所载的“铁利国主”,应予说明如下:

铁利国,是在唐高宗灭高句丽之后建国的。唐元年(公元806年)以后,渤海国大仁秀扩张国境,“开大境宇”时,铁利国归入渤海国,成为渤海国十五府之一的铁利府。公元918年,王氏高丽建国。所以,此时的高丽根本不是原先的高勾丽。铁利国,也早已不复存在。到公元916年,渤海铁利府又成了辽国的铁利州。并且,辽太祖建立的铁利州,在公元990年的时候被撤消。27年后,这个地方被取而代之的是辽国的广州。铁利的名称,已经在历史中不复存在。公元1014年时的“铁利国主”,是不可能存在的!而铁骊国是在公元724年以后,一直存在于松花江东流段北岸的国度。这个“铁利国主”,只能是“铁骊国主”。

明确地说,唐朝时期的渤海国铁利府、铁利郡,以及辽国的铁利州等概念,在公元1014至1030年时,早已成为历史。此时,铁利决无可能以国家形式出使高丽。从前面引文中看,这个时间的“铁利”——应该是铁骊人,是不能直接到达高丽国地方一个国度。所以“铁骊国主”,至少三次委托它国使者,代替自己去高丽国。它和三百年前可以直达高丽,甚至还和渤海国一起去日本的那个铁利是不一样的。

前面所举,说明女真诸国之中至少有一个,与喜失牵国、某个靺鞨等国,可能当时是受铁骊国指使的。看来,铁骊国虽然是辽国的附属国,但它可能是有相当实力的附属国,或者是一个能够支使别的小国的国家。

6、国主那沙

那沙这个人,在多个史册中都能看到。《高丽史》等史料中,都称其为“铁利国主”,是不对的。《辽史》中查知,那沙是铁骊国的人。

那沙与铁骊和铁利情况表

  

  

  

那沙的活动

668年以后

辽东原句丽档山县地方建铁利

原豆莫娄国被黑水靺鞨占

 

《新唐书》载

724左右

铁利国

建铁骊,与渤海分列松花江南北。

 

《渤海国志长篇》载、查史

810左右

渤海铁利府

独立

 

《渤海国志长篇》

916年

归辽国、铁利州

独立

 

《辽史》载

926年2月

辽铁利州

向辽国纳贡为附属

 

《辽史》载

990年

辽国撤销铁利州

辽属国

 

《辽史》载

1012年8月

归入辽东京辽阳府

辽属国

那沙送兀惹百余户至辽宾州,并向辽乞佛像、儒书,辽圣宗诏赐丝绢及佛像和儒书

《辽史》载

1014年

归辽阳府

辽属国、向辽纳贡

那沙使女真万豆来献马高丽

《高丽史》

1017年

在铁利这个地方设广州

辽属国

 

《辽史》载

1019年

辽广州

辽属国、向辽纳贡

那沙托黑水靺鞨人出使高丽国

《高丽史》

1030年

辽广州

辽属国

那沙委托女真人出使高丽国

《高丽史》

 

 

 

 

 

 

从上表可见,那沙与“铁利”毫无关系。那沙办事的时候,铁利这个名称已经被最后撤销。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历史中,已经再没有铁利这个名称了。

所以,说那沙是“铁利国主”,是错误的,应该是“铁骊国主”。

铁骊这个有史书定义,并明确记载着,它拥有自己强大而完整的“国家机器”。拥有自己的疆域和国民的社会体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家。决不是什么部、府之类的国家机构!

写《辽史》的两个作者,分别是辽、元两代的宰相,《契丹国志》、《高丽史》等书的作者也都不是普通人。难道说,这些人会随意为铁骊添上一个“国”的概念?

所以,我们不能看着书本的内容,而不按书本说话。虽然《金史》等书,把铁骊国说成是铁骊部;但从这本书中对铁骊的零星记载和历史过程,显然是因为金时的铁骊,已经融入完颜氏统治的大金国体系中。

 

二、铁骊国的基本情况

 

《辽史》、《金史》及很多史料中,都有铁骊国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记载。可惜的是这些记载都很零散,几乎没有具体、成形的说明文章,更缺少其地理位置及时间关系的资料。所以,对铁骊国的探索令人茫然,只能凭借各种史料来分析。

1、铁骊国的地理位置

这个问题是研究铁骊国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第一、从邻国位置看铁骊国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下》载:天显元年(926年)二月,“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

这是相邻两天之内发生的事件,说明铁骊和这些国家,及渤海、辽国等曾同时存在。

那么首先弄清辽国、渤海、高丽、濊貊、靺鞨等有关国家当时的地理位置,铁骊国的位置不也就清楚了吗?

辽国

各种史书都很明确,其地界当时是很明白的,北面是室韦,长期未变。东渤海,也未变,但随着时间变化,辽的国界是逐渐向东移动的,从辽河逐渐转向松花江北流段,再到拉林河至牡丹江一带。西方则远了,从燕北发展,直到现在的新疆左右。南方先后从营州向南,直到黄河流域以南。

渤海国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渤海传》说:“尽得夫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

到辽天显元年,其南部、西部已为辽(契丹)国所有,只到太子河以北的地方。东穷海,西契丹是不会变的。北部因没有再比它强的国家,所以其北界不应变化,必然是夫余北界。《后汉书》、《三国志》等书都说夫余“北有弱水”,这里所说的“弱水”,应该是“若水”,指现在的松花江东流段。《渤海国志长篇》中,也表述渤海国的北界在松花江南至黑龙江下流段。

室韦

室韦是个古老的民族,一直居住在大兴安岭、嫩江、呼伦贝尔草原以北。到辽时,室韦众多部族在嫩江流域已生活近千年。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室韦传》载:“室韦,契丹别种,东胡之北边,盖丁零苗裔也……地据黄龙北,傍峱越河(嫩江),直京师东北七千里,东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濒海”。而在“黑水靺鞨传”中写为:靺鞨界“北室韦”。说明室韦的四至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当然,靺鞨地界也是一直在变化着。但室韦生活在嫩江流域这一点,是《魏书》、《北史》、《新唐书》、《旧唐书》、《辽史》等书中所共同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室韦传中还说:“峱越河(嫩江)东南亦与那河(松花江)合,其北有东室韦,盖乌丸东南鄙余人也”。峱越河是嫩江,北南走向。那河是松花江东流段,西东走向。乌丸遗人居于松花江北,靠近着傍嫩江流域的室韦人,所以才被称为东室韦的。

显然,室韦一直生活在呼兰河西的松嫩平原上。其北到“北海”,南契丹,西是突厥、回纥等,都是公认的史实。所以铁骊的位置,只能在其东侧,资料中所述的“黑水靺鞨”地方,因为黑水靺鞨的疆界一直是不定的。

靺鞨

自唐以后,特别是渤海国强大以后,渤海已脱靺鞨号(参见《新唐书·渤海传》)靺鞨已具体化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一直处在乌苏里江流域及以东地方,至黑龙江下游的南北两岸是没有争议的。

高丽

不是先前被唐灭掉的高氏高句丽,是公元918年左右新建的王氏高丽。其位置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北界在天显年间应该是在鸭绿江、长白山一带,东、西临海,南对新罗。

濊貊

这时的濊貊,已经不是先前的濊貊。其位于乌苏里江以东,日本海西岸北侧,紧临大海处。在唐书和辽史中极少被说及,其中的具体题目几乎没有。说明它与唐、辽地界相距较远,关系不大,所以记载也少。对辽国来说,濊貊的距离远于铁骊是显而易见的。

女真各国

各史料已经明确,女真主要分布区,在长白山东一带。西不过牡丹江和汤旺河,东濒海,北至黑龙江,向南零星分布到辽东。

这样看,给铁骊剩下的地方只有通肯河或呼兰河、黑龙江、松花江交叉的中间三角地带。

第二、从史料记载看铁骊国

《大金国志》《三潮北盟会编》《北风扬沙录》等均载:

“女真西界渤海,铁离” 

说明铁离与女真是东西相距 。辽国把女真和靺鞨是明鲜分别的,松花江自南西方向流合于黑龙江;黑龙江北及下游段被靺鞨所踞,松花江南是渤海国。女真人在哪?很明鲜,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往西至汤旺河的三角区内,以及濒海靠近濊貊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女真人所踞,它的西面是铁骊国。另外,在松花江东流段下游南端直到长白山,也居住着女真人,西接渤海国。

《契丹国志》说:契丹“正东北至铁离国,南至阿里眉等国界”。

这地方“西南至上京五千里”,以此向北“与铁离国为界”,向南接阿里眉等国。“又次北至铁离喜失牵国”,“西南至上京四千余里”。

当时的“里”数,与现在朝鲜国的里数相似,只相当现在的三百米左右。所以,辽时的五千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五百多公里左右。则从辽上京,既现在的内蒙巴林左旗南部向“次北”1200公里,是现在绥化等地;正东北1500多公里,是现在黑龙江省庆安、铁力市、伊春市到嘉荫、逊克等县的地方,这就是故辽铁离国所在位置。

第三、从辽国设置看铁骊国

辽在黄龙府设有铁骊军详稳司,说明铁骊与辽黄龙府辖区范围相邻。虽然黄龙府的位置有所争议,总之,它的大体方向是可以确定的,在松花江北流段西侧多个史料载,铁骊位于黄龙府北侧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八》载:

太平六年二月,黄翩等人“引军城混同江(松花江东流段)、涑木河(拉林河)之间。黄龙府请建堡障三、烽台十,诏以农隙筑之。东京留守八哥奏黄翩入女直(真)界绚地……”

黄翩是黄龙府的最大长官,带领军队在两河之间筑城驻扎,且到女真地界占领地牌。说明这里是边界,是辽与女真的分界线。

辽圣宗太平四年曾下诏,改鸭子河(松花江北流段)为混同江。虽然当时民众及辽国,一直沿用鸭子河的名称;但此时的文章中的混同江,不应该是松花江东流段的地方,只能是松花江北流段的地方。因此辽国的东北界在松花江北流段和拉林河一带,是不会错的。那么,紧邻辽国东北的铁骊国自然居此不会太远。

军事上,黄龙府归属辽长春路部署司管辖,其西和西北由长春路的东北路统军司管辖,再西北是驻有室韦军详稳司和奚王府舍利军详稳司等国军队的西北路。

黄龙府南是长春路的咸州兵马详稳司,再往南有驻在辽州的东北路诸兵马司、详稳司等,再南是东京辽阳路诸司(详见《辽史·卷四十六,志第十六,百官志二》)。

长春路的责任是“控制东北诸国”(《辽史、百官志二》),其辖区是从松嫩平原到松花江北流段往东北的大片地区。在此地域内,去掉西北面的东北统军司和东南的咸州兵马详稳司,黄龙府所辖的辽国东北境就更有限了。所以,铁骊只有在松花江北、呼兰河以东,故达末娄(豆莫娄)国及再往东北的地方了。

第四、从历史事件中看铁骊国位置

《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统和十三年(995年)“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侵铁骊,遣奚王和朔奴等讨之”,

《辽史·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奚和朔奴传》载:和朔奴“伐兀惹,驻于铁骊,秣马数月,进至兀惹城”,后又“掠地东南,循高丽北界而还”。

以高丽国和兀惹部的位置定铁骊国,可见其一斑。

从和逆奴伐兀惹,驻铁骊见;铁骊与渤海、兀惹相邻。且铁骊不可能位于兀惹东或南方向,且是隔着兀惹,位于高丽西北方向。同时,也可知兀惹不与辽国直接相连,且兀惹位于高丽西北方向。当时,和朔奴是为了有所获才“掠地东南”。所以兀惹和高丽之间必定还有很多部族或国家,当然都是小国或部落。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载:“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兀惹还与辽国的境外大部族部相邻。蒲卢毛朵又与曷苏馆女真相邻……。

《辽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中》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九月,“女真遣使献所获乌昭庆妻子”。

这个乌昭庆正是兀惹乌昭度(《辽史》卷十三,注10中已有说明),兀惹又和女真边境相连。

《辽史》卷八,本纪第八,景宗传上载:保宁七年七月(975年),“黄龙府卫将燕颇叛乱,派耶律曷里必讨之,九月,败燕颇于治河,遣其弟安搏追之。燕颇走保兀惹城”。

兀惹是辽国的国外部族,它西靠辽国内部族五国部,以现牡丹江分界。所以,牡丹江应该是辽国界线。燕颇败于治河,走保兀惹城。因拉林河是五国部的西界,其东再无更大的江河;显然,“治河”是现在的牡丹江。其东兀惹,其西五国部。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中记:重熙八年正月,兴宗皇帝“叉鱼于治河”。

而卷十八,《辽史·纪第十八》,兴宗传一载: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正月……兴宗皇帝“丙申,如混同江观渔。庚戌,叉鱼于率没里河”。

这里两处记载的是同一件事,率没里河应该是治河或其支流,兴宗从混同江观渔到治河叉鱼,历时十五天,能吸引皇帝叉鱼的河流决非小河。牡丹江市西有“治山”,治河或率没里河定是契丹人或靺鞨人、女真人称呼的牡丹江。兀惹则在牡丹江东部。那么,铁骊国的位置也就十分清楚了。

综上各方面论述,铁骊国的地理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

铁骊在东汤旺河,南松花江,西呼兰河和通肯河,北黑龙江范围内。

 

古代铁骊国(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