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梁甫吟》
(2024-09-01 07:00:33)分类: 远古故事 |
诸葛亮的《梁甫吟》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蜀汉丞相。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现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几乎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智囊人物,他在辅佐刘备之前,曾在家耕种过隐居生活。经常一边务农,一边独诵《梁甫吟》。
《蜀书》及陈寿所著《魏晋》一书中的《隆中对》等多部作品中,都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类的词句。这里是“梁父吟”,有的版本中写为“梁甫吟”。初唐时期的颜师古说:“父读曰甫”。所以,“梁父”与“梁甫”应当是同一概念。
其中:
梁,地名或山名;晚清王先谦说:“梁父在今泰安府南六十里”;或指能承担重任者。
父,是生自己的男人,或亲属中的长辈男人,如:伯父、舅父、姑父等;古代也通称勇猛或有担当的男人,如“夸父”等。
甫,音f。《康熙字典·午集上·用部》说:“甫:‘男子美称也’,‘甫是丈夫之美称,孔子为尼甫’,还有‘大也’,‘始也’,‘众也’,‘我也’,及‘地名’,‘山名’,‘姓氏’等意思”。
所以,“梁甫(父)吟”也可转义为有志向、有气魄的好男人之声的意思。
《梁甫吟》是古汉风中楚调曲的歌名之一,《古今乐录》中载:“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还说:“曾子耕泰山下,天之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后来,此歌调在世间流传,有多人填词,形成多种版本的“梁甫吟”。
诸葛亮也填写一首《梁甫吟》,既是我们现今流传的《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荡阴里也是地名,那里有淄水,水东侧有同一地基上的三个墓。是古齐国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的墓。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二桃杀三士”典故的最后落款处。
典故:
晏子当了齐国宰相以后,认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居功自傲,看不起自己。他走过三人所在的地方时,三人都不起身,也未理采他,晏子很不高兴。
晏子就对齐景公说:“我听说明主蓄养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尊卑之伦,内可以禁固暴力,外可以威震敌人,所以才给他们尊贵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是为了让他们为国家出力。但是,现在大王所养的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尊卑之伦,内不禁暴,外不威敌。这些都是危害国家的人,不如把他们除掉。”
齐景公说:“这三个人,跟他们博斗恐怕不能胜,剌杀他们也恐怕不中。”
晏子说:“这些人都是靠力气攻击对手的,没有长幼之礼。”他请齐王准备了两个又大又好的桃子,在一次上朝时,让人端了出来。晏子对在场的三位勇士说:
“三位勇士都是对国家和大王的有功之臣,现在有两个最好的大桃子,请你们论自己的功劳,请有最大功劳的人来吃桃子。”
公孙接看得明白,仰天叹曰:“晏子,你真是一个有智能的人,以大王名义让我们按功劳来吃桃。如果我们不接受,会说我们没有勇气;这样人多桃少,怎么来计功吃桃?罢了,我先来说:我曾为救大王独自打死老虎、捕获幼虎。这样的功劳谁能与我相同?我吃桃不该与别人分享吧?”于是,他自己先拿起一个桃。
田开疆上前说:“我曾带领军队打击敌兵的埋伏,击退敌军多次。这样的功劳谁能与我相同?我吃桃不该与别人分享吧?”于是,他拿起了最后的那个桃子。
古冶子起身说:“我曾跟随国君渡黄河,黄河里突然出现大龟,咬住了大王车驾左边的马,进入了河中的激流之处。我先护住大王,然后跳入黄河潜水逆行百步,追赶九里多路,杀掉大龟。又右手牵着马,左手举着大龟的头,像鹤一样跳出水面,来见大王。岸上百姓都说我是河伯,赞扬我的威武。论起功劳,谁能与我相比?也是可以不与别人共同吃桃的。你们二人中,是否应该有人把桃返回来?”说完,他抽剑而起。
公孙接和田开疆站起来,一起对古冶子说:“我勇不及您,功不如您,如果拿着桃不让,是贪心;如果不死,是我没有勇气”。两人都把桃返回来,然后当庭自杀而死。
古冶子一看这样的结果,对众人说:“两个勇士都死了,我自己独活,是不仁;听可耻人用语言来称赞的声音,是不义;我恨这种阴谋的行为,我不死也是没有勇气。这样,两位勇士共同为桃而有节气献身,我也为桃而这样作吧。”说完,他也自杀了。
这个故事,便是我们现在传说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齐王虽然十分后悔并惋惜,但也只能接受现实。他让人用最好的服装为他们三人装敛,用最高的礼节为他们出殡。齐国就这样,毫无因由地失去了三位勇士。这三人不是为国而死,也不是有罪而死;仅仅因为晏婴的阴谋而死。对国家有功之人的这种死法,是齐国的耻辱,也是齐国的重大损失。晏婴仅因一己私怨,无缘由地害死三名对国家有功劳的壮士。他的这一举动,曾有人视为机智和智慧的典范。但是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鞭挞。
庄子说晏子这种作法是一种剑,说:“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诗经》中说这种作法是:“谗言其兴”。
《史记》说:“晏平仲,婴,莱之夷维人也”。
古人有说:“《梁甫吟》歌‘步出齐城门’,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哀音”。
这个故事,曾经被我们当作智慧典故来流传。但是仔细想来,晏子为什么设计,把没有任何罪的勇士杀掉?他真的为了国家吗?晏子不过因三个勇士没有像下人一样尊重自己,便把一颗阴谋之心用于无罪杀人上,真正是不折不扣的千古小人。
诸葛亮在《梁甫吟》中,明显表示出他对三壮士的死表示无奈与可惜。
.
从开头到“文能绝地纪”,都是对齐国三壮士的悲怜,到“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语句,看似诸葛亮对二桃杀三士的事件,已经定性了,是“谗言”,表明了诸葛亮的态度。但又说:“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这句话中,有他对晏子智慧佩服的意思,还有无情地指责。显然,诸葛亮反对这样的事件,但智慧和计谋是他推崇的。
按理说“卧龙”也是龙,应该是独有雄心壮志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称号。诸葛亮的这个号,应该不是他自己取的。可能是别人因他有超凡的才能,才用卧龙来称呼他的。诸葛亮的时代,是群雄蜂拥而上,都想当皇上的年代。在这样的潮流下,诸葛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分表现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梁甫吟》的楚调曲中,他注重写“国相”二字;看出他没有誓为人间一真龙的决心,他佩服的是国相晏婴的智慧。也为他后来当刘备的谋臣,留下一个伏笔。——也许,这就是他为自己的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