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水经注》·小辽水、浿水
(2024-05-08 08:55:31)分类: 东北古史 |
郦道元·《水经注》·小辽水、浿水
小辽水:
小辽水曾经是东北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这里曾演绎了很多历史事件。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十三州志》曰:大辽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于海。又玄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县,故高句丽,胡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平右渠,置玄菟郡于此,王莽之下句丽。水出辽山,西南流径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辽阳入小辽水。故《地理志》(汉书)曰: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郡国志》(后汉书)曰:县,故属辽东,后入玄菟。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小辽水又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涸。小辽水又径辽队县入大辽水。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
译:
《十三州志》中说:大辽水(现辽河)从塞外(指现东辽河,大约位于长春以西段)向西南流至安市(现辽宁省辽阳)所辖地面后,再向西南入海。另外,玄莬郡高句丽县(西汉区划)有辽山,是小辽水发源的地方。所属县治,是故高句丽,是胡人的国家(古汉人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军攻打朝鲜王右渠的时候,在这个地方设置玄莬郡(公元前108年时),到王莽的时候,称这里为下句丽。小辽水从辽山出发,向西南流经辽阳县治与大梁水(现太子河)会合;这个大梁水(太子河)出自北方的塞外,西偏南向流到辽阳进入小辽水。所以《地理志》(指西汉地理志)说:大梁水向西南流向,到辽阳进入辽水。《郡国志》(指东汉郡国志)说:高句丽县过去归属辽东属国,后来归入玄莬郡。其水向西南方向流,故称之谓梁水。小辽水再向西南流称为淡渊,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干涸。晋司马氏宣王平辽东时,斩公孙渊就是在这个地方。小辽水又经辽队县(现辽宁省鞍山西南)进入大辽水。
浿水
浿水,是一条争议很多的历史河流。曾是汉朝及后燕与古朝鲜的分界线,很多历史资料中都出现过这条河流。有人说是现代的大同江,也有人说是鸭绿江,还有人说是古辽河……。说法不一,但在东北历史中的地位却是引人重视的。因历史中说浿水东流,《水经》也说东流。但郦道元经过慎密地考察,给予了认真地纠正,说明浿水发源于浿水县,经王俭城向西北流,再西南经增地县入海。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
“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于海。
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十三州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盖出其县南径镂方也。昔燕人卫满自浿水西至朝鲜。朝鲜,故箕子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知禁,遂成礼俗。
“战国时,满乃王之,都王险城,地方数千里,至其孙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朴、左将军荀彘讨右渠,破渠于浿水,遂灭之。若浿水东流,无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径故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又汉兴,以朝鲜为远,循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证也。”
译:
过去《水经》中记载:浿水出自乐浪郡镂方县,向东南流过临浿县,再向东入海。
许慎云说:浿水出于镂方县,向东流入海。还有一说是,浿水出自浿水县。《十三州志》说浿水县在乐浪郡的东北方向,镂方县在乐浪郡的东方。所以说浿水从发源地浿水县出来向南流经镂方县。过去,燕人卫满从浿水西侧到朝鲜,朝鲜,过去是箕子的国家。箕子教这里人民讲究道义,男耕女织重信义,制定八种约法,百姓都知道按约法约束自己,所以养成讲究礼法的好风俗。战国后期,燕人卫满霸占了朝鲜,以王俭城为都城,这时的朝鲜占地数千里,传至卫满的孙子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派楼船将军杨朴,左将军荀彘讨伐右渠,在浿水打败了右渠,并灭掉了古朝鲜。
如果浿水是向东流,卫满、或汉军都没有渡浿水的道理和说法。浿水这个地方,现在(北魏时)是高句丽国所管理的地方,我曾访问过高句丽国的来使,那位来使说,王俭城在浿水的北岸。其水西流,经过汉时乐浪郡的朝鲜县(在王俭城西,浿水县与镂方县西南),也就是在乐浪郡的管辖范围内。这个乐浪郡,是汉武帝设置的。水,是向西北流的(指在王俭城段)。所以《地理志》(汉地理志)说: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另外,汉朝兴盛的时候,因为朝鲜太远,汉朝边界线是循着辽东过去的边塞到浿水为界。经考察现今和古代浿水的情况,过去的记载与实际是有误差的,可以说,《水经》是误证的。
结论:
郦道元之前的《水经》,在浿水的问题上是错误的。浿水的情况,应以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内容为准。很清楚,用当今大同江说是浿水,很多地方是说不过去的。把鸭绿江和辽河当成浿水,也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很多的史料中都说,浿水,也叫泥河,水中长了很多蓒芋草等。显然,浿水很浅,水草众多,其发展方向只能是干涸,古时这样,现代更是找不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