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灭渤海国的过程(一)
(2024-03-19 08:35:35)分类: 东北古史 |
契丹灭渤海国(一)
公元900年以后,因唐朝末落,契丹人开始公然向外扩张。位于契丹人东部的渤海国,受到西部契丹人的攻击。在《辽史》中有重要事件的记载:
《辽史·卷一》载: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
“河东”中的“河”,是指辽河 。当时契丹(辽)人在辽河西,渤海国在辽河东。代,是指代郡曾经的广大地区。“九郡”,决不是小地方。“生口”,是指人、百姓。这九万五千人口,都是渤海国的民众。
接着又载:公元903年春,“伐女真,获其户三百,九月,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
怀远,便是当时渤海国15府之一的怀远府。
此处的女真,当时归属渤海国管辖。三百户,至少在一千五百人以上。“復”,是说“再次”。说明攻下怀远府,已经不是第一次获得渤海国的土地。
《辽史·地理志一》载:“太祖破鸭渌府”。
《辽史·卷一》载:辽太祖于公元909年“幸辽东”;于公元915年,“钓鱼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辽神册四年(919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都明确地说明,到公元915年,原先归属渤海国辽东的一些地方,已经被契丹国占领。鸭绿江曾是渤海国的内河,是西京鸭绿府的地方。而辽太祖能够到鸭渌江钩鱼,并且位于鸭绿江南岸的新罗国来贡方物。说明渤海国的朝贡道、西京鸭渌府已经被契丹国攻克,不复存在。也说明公元915年,甚至更早些时候,鸭渌府已经从渤海国转到契丹人的手里。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卷》载:“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
神册初年,是公元916年,来附者是谁?看《辽史》记载:
《辽史·卷六十》中明确说明:“神册初得铁利”。
《辽史》中,渤海铁利府是明明确确地被两次记载为神册初年归于辽国的。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以上引句,是说:渤海国15府之一的铁利府,是在公元916年时,被辽太祖改为辽国铁利州。后来,在公元990年被撤销,到公元1017年,又在此地安排一些汉人,设为广州。从此以后,这里就叫作广州。
《辽史·卷二》载:公元921年,辽国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远、……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
东平、安远,是渤海国的15府之中的东平府、安远府。瀋州,是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所辖的地方,后设的州。
在《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对原渤海东平府这个地方叙述说:“太祖伐渤海,先得东平府”。
查阅有关史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这次辽太祖“伐渤海”,肯定不是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的那次战争。因为那次战争,是先过商岭得夫余府,后灭掉渤海的。显然是指902年和903年或以后的征伐。
二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太祖伐渤海之前,已经先得了东平府。
《渤海国记》载:“梁十八年(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遣使聘於契丹,契丹陷我顯德、東平二府。改顯德為遼陽府,東平為遼州”。
另外,史料清楚表明,东平府在故拂涅国地方,那时的拂涅已经是大拂涅时期。前面所引,辽阳已经被辽国改为东平,辽阳下属的紫蒙县等地,都是原渤海国东平府的地方……。
说明,公元915年前,渤海国15府之一的东平府已经成为契丹国的地方。也就是说到此时,渤海国十五府中已经有五个府归属辽国。
既,渤海国的怀远府、鸭渌府、铁利府、安远府、东平府等,已经在公元926年以前,辽太祖正式灭渤海国前归入辽国。
天显元年(926年)前,契丹国和渤海国之间的战事
年 |
两国之间的主要事件 |
备 |
902年7月 |
辽以兵40万伐河东(辽河以东的地区——渤海国),攻下九郡,俘获众多。 |
《辽史》卷一 |
903年9月 |
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渤海怀远府·原越喜之地) |
《辽史》卷一 |
909年1月 |
幸辽东(看来,辽国已经发展到辽东的地方) |
《辽史》卷一 |
915年10月 |
钩鱼鸭渌江(很明显,辽国已经发展到鸭渌江地区) |
《辽史》卷一 |
916年10月 |
乘胜而东(《辽史》卷一)。卷十七:“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卷六十:“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 |
《辽史》 |
918年12月 |
幸辽阳故城 |
《辽史》卷一 |
919年2月 |
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
《辽史》卷一 |
921年11月 |
略檀、顺、安远……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渤海安远府等)。12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 |
《辽史》卷二 |
924年5月 |
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辽史》地理志二: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 |
《辽史》卷二 |
《辽史》卷二、卷七十二、七十三等篇章所载: 天赞4年(公元925年)闰12月,辽太祖亲率大军向东讨伐渤海国。己酉,在撒葛山射鬼箭后,队伍直扑渤海夫余府的地面。首先攻克了渤海长平县,然后立即向夫余城急进。
丁巳日,“次商岭,夜围夫余府”。到商岭当天夜里,包围了夫余城,但时值过年时节,辽军没有攻打夫余城。
天显元年(公元926年)正月,己未日,既围夫余城第3天,“白气贯日”,一天后是“庚申日,拔夫余城,诛其守将”。
辽太祖想要巩固城防,调整百姓,治理官吏。太子倍说:“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辽太祖听从了这个意见,命迭剌部大王,英勇善战的耶律觌列和寅石底留守夫余城。委派倍与大元帅耶律德光为先锋,挥军继续东进。
6天后的丙寅日,大将阿古支带骑兵走在最前面,他们首先遇到了渤海国主力老相兵。阿古支的500骑兵如下山猛虎,一下子就冲散了三万渤海军的队形。待先锋大队伍赶到,更是所向披靡,很快就把老相兵消灭。后续大部队也很神速,于是当晚便把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忽汗城围了起来。
三天后,渤海国王大湮譔见大势已去,派人请求投降。于是辽太祖驻军城南,等待渤海国投降。第二天,大湮譔素服带领三百官员,牵牛赶羊请辽太祖进城。
两天后,13名进城清查兵器的辽兵,在城内被渤海人杀死。接着,大湮譔宣布不投降了。第二天早晨,辽太祖发动强烈攻势,攻打忽汗城。将领康默记带领汉人军队攻打东门,首先破城。大将耶律斜涅赤也率队领先攻打城南,呐喊着第一个冲上城楼。西门、北门各有军队,渤海兵吓破了胆,连抵御的力量也没有了,直接退了下来。很快,忽汗城被攻破。
大湮譔只好负荆请罪,跪于马前听候发落。辽太祖命人收押了大湮譔及相关的渤海国军政要员,并发出文告。通谕渤海全国及辽国等,命令渤海旧部服从辽国指挥。二月,安边、鄚颉、南海、定理等府都来投降。这样,渤海国的夫余、龙泉两府分别在一、二月份被契丹国攻占。
三、 四月间,安边、鄚頡、定理府,先降后叛。阿古支和汉兵将领康默记等分兵讨逆,所到之处很快平复。当时,有从渤海鸭渌府过来的七千骑兵支援叛乱,局势一度不利于辽兵。阿古支亲率部下精锐,直击叛军主力。这支劲旅一鼓作气,追杀敌军三千余人,结果一战而定大局。辽军乘胜,直取回跋城,奠定了彻底消灭渤海世仇的基础。
五、六月份,南海、定理二府复叛,都被辽军平定。七月,显德府铁州叛乱,并被平定。
八月,契丹将军康默记和韩延徽的汉人军团,率军占领了长岭府。渤海国再无回喘之力,随后率宾府、龙原府也来归降,渤海国平定。
辽军从元月到六月一直忙于攻占或平定渤海国的先降后叛。到八月份,渤海国的战事最终完结。
据《辽史·卷二·太祖下》载:
按日程记录的辽太祖灭渤海之战 |
|||||||
年 |
月 |
日 |
地 址 |
事 |
说 |
||
辽天赞五年
暨 九 二 六 年
|
12 |
甲 |
戌 |
|
|
|
|
12 |
乙 |
亥 |
上京临潢府 |
辽太祖欲举兵征渤海国。(渤海国王大湮譔) |
行军方向——由西向东 |
||
闰12 |
己 |
丑 |
|
——14天后,再过3天 |
太祖动身时间应在闰12月以后 |
|
|
闰12 |
壬 |
辰 |
木叶山 |
祠木叶山,举行出征仪式。 |
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皇太子耶律倍随征。 |
|
|
闰12 |
|
|
|
——10天后 |
|
|
|
闰12 |
壬 |
寅 |
乌山 |
祭青牛白马,祝福本次征战胜利。 |
契丹人传统,大事祭。 |
|
|
闰12 |
|
|
|
——7天后 |
|
|
|
闰12 |
己 |
酉 |
撒葛山 |
射鬼箭 |
面临渤海国方向,乱箭射杀。以示灭渤海决心 |
|
|
闰12 |
|
|
|
——8天后 |
第一仗在此期间(克长平县) |
|
|
闰12 |
丁 |
巳 |
商岭 |
当夜包围渤海国夫余府 |
显然,夫余府位于商岭东侧 |
|
|
闰12 |
戊 |
午 |
|
——2天后 |
|
|
|
辽 天 显 元年
暨 公 元 九 二 七 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