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迷你古代史》之议

(2024-02-24 08:31:38)
分类: 东北古史

东北迷你古代史之议

 

东北迷你古代史一篇文章让人难免唏嘘。

一是,写“东北”的概念。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用现代东北地区的解释来定义“古代东北”这个概念。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古代、近代和现代各有不同的历史。特别是中国“东北”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古今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地理词语,是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的。许多古代典籍的地理说明中“东北”多是以中原地区为参照物,很长时间的古代东北主要是指幽州一带的地方,如 《周礼》“东北曰幽州”近代和现代的东北地方,在古代不叫东北“海东”,是中国的海外,远东方。

远古时说,天下茫茫九州九土,既:《淮南子·地形训》中说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这九州以方位定名,并不包括现东北的地方,那时的“东北”是隐土薄州以远《愚公移山》中说,愚公想把太行、王屋二山的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见那时所指的东北,暨隐土薄州,是在渤海一带。

夏朝以后,九州的概念有所变化,有了新的定义。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言: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所以,东北的概念应因时而移。另外,作者把东北的界线界定得很清楚,看似认真;却正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掌握得不成熟的一个反映。写古代东北的历史,应该让读者以动态的眼光,对待东北这个地方。东北概念中的界线,有古代的界线,与现在的界线远不一样

另外,把“满州”这种近代史的词句,也解释在东北古代史中,难免有些别扭

二是,写东北的古代民族。

作者引用满州时金毓黼老先生分古代东北为四类:汉族、秽貊系、东胡系、肃慎系。说:其中汉族通常仅占据辽东地区,而且相比其他三个族系,进入东北的时间较晚(战国时期,燕将秦开扩疆)

金毓黼的作品,主要依据新、旧《唐书》、《辽史》、《金史》相关史料和前苏联史学者对东北的说法,其中有很多错误之处。具体问题,我在别处已有说明,在此不赘述。

其中把汉族列为古代东北一支古族,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现东北地区,五帝前,北部有鲜卑人,东部有息慎人,南部有朝鲜人,中部有濊人和貊人。汉族的定义应该是在汉朝以后的事,汉朝以前应该怎么说?当时,燕国的东界确在现东北境内,但古时,特别是战国之前,燕与东北关系并不突出。后期的燕国及后燕等东界也决不是汉族大统,而是混杂部族和民族。汉人进入东北的时间界定是有问题的,史中可查的是秦汉时期汉族人一直有从东北的西部来东北的东、南、中部居住的。是,汉族人在东北,决不是成为一个主体而存在,而是逐渐融入在当地民族中

1、濊貊系”!二字有含义和本质的巨大区别,不能代用。濊貊之前是濊与貊两族,战国后期或晋时期才合而为一。

《三国志·卷三十》载:“今扶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世以为宝,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扶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濊王”没有”字三国志中,对濊和貊是分别写明的,此处没有貊

《山海经·海内西经第十一》(山海经不是民间闲书,是汉朝皇帝御批的书)载: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孟子·告子下》中写到:“孟子曰:‘子这道,貉之道也。”还说:“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市帛饔餮,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路者,大貉小貉也……”。其中的“貉”,既是“貊”。

《后汉书·卷八十五》载:句丽一名貊并说有大水貊”、“小水貊”之分

以上这些,有貊没有濊

早些的史典中,都明确地的把分开。

2、东胡系,东胡不是东北原住民,东胡与匈奴、戎狄同类。胡是匈奴和古代中国北方人的自称。东胡,是指东方的胡人。战国时,赵国学习胡服骑射中的胡,就是指北方匈奴。从东胡名称看,胡的主体显然不在东北,那么东胡怎么能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

《山海经·海内西经第十一》载:“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夷”东北地方的人。看似东胡在东北民族的西侧,显然说明东胡与东夷是不同的古代部族,二者有本质区别。不应该把东胡说成东北的先人,更不应该说鲜卑是东胡的后人。

3、关于鲜卑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确实有: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但是,“支”并不是族系,部族等。——支者,主干之别也。

《魏书》说:鲜卑亦东胡之余也”。而人们都知道,东胡之余是乌丸。鲜卑与乌丸居于同地,鲜卑之中确有东胡人,鲜卑早于东胡出现在东北。后时,二者虽然曾处于同但正是鲜卑向南发展,东胡东逃的时候。如果鲜卑是东胡后人,起码应该有共同之处。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太大,谁也不可能把二者说成是同一祖宗的后人。

晋陈寿写的《三国志·卷三十》中载: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乌丸是东胡遗人无疑,显然,东胡后人乌丸与鲜卑不同,否则何用两个概念?东胡,并不是单一品种的东北民族,是一个混杂的概念。东胡盛时确有部分鲜卑人属于其中,但不能认为整个鲜卑民族是东胡同类!

应该说,此时,鲜卑是曾经归属东胡管制的一支人马。这是中国北方古代政治体系的特点之一。一个强势的力量,会包含很多部族、系统、民族等,内部成分是十分复杂的。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还解释了先祖“始钧”、“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托跋氏”等概念——我们还是相信鲜卑人自己说自己的内容吧!唐李延寿父子写《北史》时不可能没有看到前面史料中所写的内容,为什么还这样说?自然有李延寿的道理!近两千年来,为什么没有纠正《北史》的说法?而仍然认可《北史》的说法?认可它在“二十四”中的地位?!说史,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全部古典的内容

4、肃慎系,是东北最古民族之一,是众多史典都有记载的。

文中说:肃慎系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渤海国”。怪论!史料中明确记载,渤海国之间,肃慎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其后裔邑娄、勿吉、靺鞨、女真等都有明确记载是为国,怎能随意抹杀?

此部分内容中又把近代史、现代史内容混一谈,与主题矛盾。不应该满族人现在被汉化了现代化的人们,不是被谁“化”了。而是东北的民族经常是把自己向中原的民族看齐,只要是他们获得了国家政权之后,他们会立即向中原人学习,向中原看齐,鲜卑、契丹、女真、满人都是这样!对于民族关系的大问题,不能随意乱说话。

三是,写东北古代建立的政权

1、朝鲜(指古朝鲜,以下同),文说:“更可能指的是一种地域概念而不是国”。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山海经·海内经》也说:“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这里,明确表明古朝鲜是国,不单是地域概念。特别是周朝建国后,封箕子于朝鲜地、侯爵高丽国以后,朝鲜与高丽名同时并用更是中央政权明示的国家。另外,不能把句丽与高丽混谈。句丽曾与古高丽(古朝鲜)同时存在于东北这个地方,说明二者不是一回事。古高丽(古朝鲜)被汉武帝灭亡时,句丽没有灭亡,被设为一县,归属玄菟郡。

对燕将秦开的事,应弄清当时东胡和朝鲜的西界或南界在哪里,然后再计算古代的里程。再说当时只,而不是。东胡亡于匈奴,朝鲜亡于汉,都不是燕所灭。

2、根据史料记载,扶余的中心不在现农安县,在现长春东南,吉林市西的地方。现农安当时位于乌丸、鲜卑和夫余国的交界处,不是夫余的中心。

3、又把句丽与高丽混为一谈。句丽起源于扶余,扶余起源于索离,索离是古肃慎的一个分支;句丽属于貊人,是由东北北部向南、向东发展。新罗是古朝鲜人,起源于辰韩(三韩之一),辰韩起源于辰国,辰国起源于箕子高丽,箕子是商朝王族;是由东北南部向东、向南发展。句丽虽然占据了朝鲜半岛一部分,但他们不是朝鲜半岛的原住户。句灭亡后,必然有一部分人留在了朝鲜半岛,但朝鲜半岛的主体。朝鲜半岛的主体民族,一直是古朝鲜后裔。从王险朝鲜,箕子朝鲜,到卫满朝鲜,以至于箕子后人以韩姓留在朝鲜那地方,后来发展成三韩民族,又从辰韩发展新罗,新罗人又建立后高丽……。说明,后高丽是箕子后人。事实上,扶余后人建立的百济,被句丽逼入朝鲜半岛西南端后留下的后人;还有一些逃散过去的契丹人、汉人、靺鞨人、鲜卑人后裔……,成为现代朝鲜人和韩国人。

不要再看日本、韩国、朝鲜、苏俄等国的史书中对中国东北的说法他们不懂中国的古代历史。他们说的中国东北古代历史内容,都有自己深层次的目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去中国化”,妄图把华夏人对他们古代先人的影响最小化,甚至否定化。

“东北迷你古代史”中用了那么多笔墨,但基本思路和相关知识是有问题的,必须纠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