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古事(一)

(2023-08-20 10:09:42)
分类: 东北古史

   

 

“契丹”,有人说是镔铁或刀剑之意,不是很准确。契丹人曾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改用汉文,说明契丹人非常重视文化知识,并精通汉文。

 

《辽史·卷六十三》载:“蓋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塑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

显然,葛乌菟此时的位置只能在蒙古高原东北部,贝加尔湖以南的地区。且,“号鲜卑氏”,不一定是鲜卑人,应该是暂时归属鲜卑氏管理的部族。因为这时的鲜卑已经非常强大,且在葛乌菟之前,鲜卑人就经常与匈奴人对立战争。

有人想以汉文化以外的外国文化解释契丹,是不应该的。曾经有契丹文字,不能说明契丹不属于华夏文化。契丹的概念,不能只用契丹语来解释。

《辽史》是汉文所写,是以汉文化的习惯和内容成书。契丹文字资料世上极少,所以只能用汉文来解释契丹的原意。当然,这样做没什么可靠有力的依据,但只能如此。因为,没有任何外部文化或文字能解释契丹的概念。

 

《康熙字典·丑集下·大部》载:契:约也,用刀刻的书为契,合也,怯也,姓也、名也,契乃商之祖也。

[xiè],子姓,黄帝玄孙帝喾简狄之子,是商汤的先祖。更是上古天文学家,被尊为商祖”、“火神”、“玄王据记载,公元前2260年,帮助禹治水,因功封于商,任火正,以观察祭祀火,其氏族为商族。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

《康熙字典·子集上·丶部》载:丹:东方之色,也称赤色丹砂,也有黑、白等颜色的丹砂;也解释为:砺砥砮丹,朱砂,道家以烹鼎金石为外丹,吐故纳新为内丹,容美为渥丹,赤心无伪曰丹,南方徼色赤故称丹,山海经云:凤凰产于丹穴……。中国古称,东方之色含丹;如,古“青”字,下面的月字原写为丹字,青为东方之色。

契丹人是不是契在东方的后代?没有什么资料肯定或否定。但有资料明确说契是黄帝后代,而契丹人自称是炎帝后代。看似,二者应该没有渊源关系。

契丹二字,重在“丹”上,是用刀刻出的、东方的颜色。

辽太祖灭渤海国,改渤海名为“东丹”。并册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政。“东丹”,显然含契丹之东的寓义。东丹这个名称,是完全符合汉语内容的。所以,可以推断,“契丹”概念也决对离不开汉语言内容。

契丹的名称于辽太宗时,改为“辽”。到辽圣宗时又改回契丹,但很快又改为辽。辽的名字显然具汉文意思,契丹是否具汉文意思?

有说:“辽”是契丹语“镔铁”的意思,契丹人很崇尚铁。《辽史·卷六十》载:“‘曷朮’,国语铁也,坑冶之术、鼓铸之法,遂致富强”。故前面解释与契丹语义不同,所以说辽是镔铁的意思解释不通。

汉语中,“辽”,指向着远方看、或遥远,更主要是地名辽河。辽河上游的西辽河是契丹人的祖居地,也是辽河发源地之一。辽,显然有地名的含义,更是汉语言含义。

有的资料说,现在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人的后裔,也许是可考究的。但从地理分布方面看,达斡尔似乎属于室韦后裔,更准确些。有一点可参考的是,有的史料称,契丹与室韦属于同类。

 

《辽史·卷二》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審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 。

“奇首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请阻午而不肯自立。雅里生毗牒。毗牒生颏领。颏领生耨里斯,大度寡欲,令不严而人化,是为肃祖。肃祖生萨剌德,尝与黄室韦挑战,矢贯数札,是为懿祖。懿祖生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国以殷富,是为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爱物,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是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世为契丹遥辇氏之夷离堇,执其政柄。德祖之弟述澜,北征于厥、室韦,南略易、定、奚、霫,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己有广土众民之志。而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審吉国,是什么时候的国度,至今尚未找到出处。是谁建立?历经几何,因何失去……?都无说明。但从字里行间分析,審吉国应该是契丹人最早的国家形式。審吉国是不是奇首所建?——似乎不是。因为,奇首可汗是契丹的先祖。如果是奇首可汗建立了審吉国,奇首的后人就不应该避开審吉国,而只称自己是契丹国。所以,審吉国应该是奇首可汗先人的国度,是从審吉国再发展出契丹国。

应该是,在葛乌菟被匈奴冒顿赶到鲜卑山之前,称審吉国。号鲜卑氏之后,再被“慕容燕破之”后,才分裂出一个“契丹”,直到奇首把契丹定为自己的国号。

 

《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载: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有说乘白马者就是奇首可汗,这里没说是不是。但其所生八子,后为八部,应该是契丹的实际情况。青牛白马之说,是契丹人固有的信奉,应该是有其来源的。契丹人坚信自己是仙女的后代,以表示自己的神圣。把先祖说成是仙女,应该是我们先祖常用的寄托方法。

土河和潢河是现在的老哈河和西拉木仑河,交汇处有木叶山,这里是契丹人的发源地。但先秦的《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也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现代考古发现,东胡人曾在这个地方活动,鲜卑人也曾在这个地方活动。看来,那位骑青牛的“仙女”出现时间不会太早,不会早于东晋。也就是说,奇首可汗应该是北魏以后的人;其先,应该是審吉国。審吉国应该是在我们的东北方,因为西方的戎和北方的狄没有给他们留有铬印,只留有鲜卑的印记。審吉国应该是位于鲜卑的西北方,随后跟随鲜卑一起多次向南迁移之后,最终到达木叶山一带。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契丹传》载:契丹先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很明确地说,是到北魏的时候,才自称契丹。写“元魏”,是因为北魏拓跋氏后改姓为元,故称元魏。

《辽史·卷六十三·表第一》载:“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

关于契丹祖源的问题,此处驳斥了耶律俨的轩辕说,肯定了宇文氏的《周书》内容。再一次明确指出,契丹源于炎帝。

但把鲜卑之源弄错了。匈奴单于冒顿的时候,鲜卑名称早已经存在于世。并且这时的鲜卑人,已经开始向南迁徙多次。所以,再退保鲜卑山因以为号者,不一定是鲜卑人,应该是葛乌菟的后人。世表中,把鲜卑人归入炎帝后人是经不住推敲的,鲜卑人应该如他们自己所说,是轩辕后人。

“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退保鲜卑山之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为契丹,而且是契丹的名称开始见著于世。

如前所言,契丹源于奇首可汗。奇首可汗必源于葛乌菟。葛乌菟源于炎帝,寻到根上了。而審吉国,存在于契丹之先,葛乌菟应该是審吉国人。但葛乌菟是什么时期的人,无法考究。

同卷书还说:“名随代迁,字传音较,此其言语文字之相通,可考而知者也。其所不可知者,有若奇首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昭古可汗,皆辽之先,而世次不可考矣”。

 

《辽史·卷三十七·表第七·地理志一》载:“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地”。这句话很明显,契丹所居,是原先的鲜卑地方。说明契丹与鲜卑不一样。

契丹人称皇帝为耶律氏,皇后为萧氏。

《辽史·卷百十六》载:“则有国之初,已分二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肖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为姓”。

 

《辽史·卷三十》载:“辽起朔野,兵甲之盛”,

《辽史·卷九十五》载:“辽自神册而降,席富强之势,内修法度,外事征伐,一时将帅震扬威灵,风行电扫,讨西夏,征党项,破阻卜,平敌烈。

 

契丹最辉煌的时代开始于,辽太祖神册元年(公元916年)3月17日以后。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建国号天佑,九年后改神册,后来辽太宗时称为辽国。耶律阿保机,被称为辽太祖。开创了契丹人掌控中国北方的大业,并迫使北宋朝庭每年纳贡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疋布帛。

辽国最兴盛的时候,所能控制的地区,东过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天山(西辽超过这些地方),北到贝加尔湖、大兴安岭北,南到山东省。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国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北南大王两院制的政治体制。设有南府管民,北府管军的制度,各地设有府、州、县、村等不同级别的官员。

契丹开创了契丹文字,到辽国时又废除契丹文字,改习汉文,吸收中原文化。他们与北宋、高丽、日本等国互派留学生,定期聘用日本等高能人才。辽国建有国子太学和各级地方学校,广泛培养人才。充分提倡儒教、道教、佛教,立有名望的僧人为“侍中”,可参与国家政事。辽国官员亲近民众,爱护弱小,帮助鳏寡配婚……。

辽国称自己为北国,称北宋为南国或南方。不因中原人排斥自己,而排斥中原人。与北宋盟约和好近一百年。最后是北宋与金国在海上签立“夹击辽国合约”,葬送了大辽基业。但北宋自己也未得好,辽国失败之后,北宋也随之亡国。

辽在上京、南京、东京、西京、中京、天福城等多地,设有大型互市,进行商品交换和金融活动。对日本、高丽、女真、铁骊、兀惹、新罗、百济,及西夏、于厥、高车等,甚至波斯等西方伊斯兰多国都来辽国进行贸易。特别是天福城的互换大市,对东北、北方经济落后国家和部族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辽史·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八、食货志上》载:东京多地“各有和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 。

“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其中明确规定:“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此公田制也。余民应慕,或治闲田,或治私田,则计亩出粟以赋公上。统和十五年,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此在官闲田制也。又诏山前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税,此私田制也”。同时,允许“税钱折粟”、“折绢”等。

对百姓的税赋实行“公田制”、“闲田制”、“私田制”三种税制,分别计税收

缴的方法。

《辽史·食货志上》载:“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

《辽史·食货志下》载:“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 。

“盐策之法,则自太祖以所得汉民数多,即八部中分古当城别一部治之。城在炭山南,有盐池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八部皆取食之”。

“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

“鼓铸之法,先代撒剌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

还说:“始太祖为迭烈府夷离堇也,惩遥辇氏单弱,于是抚诸部,明赏罚,不妄征讨,因民之利而利之,群牧蓄息,上下给足”。

在军事方面,

《辽史》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除北府总管军机要务外,还下设路、都布署、兵马司等,分设各种军队和地方乡丁,分别设有营卫制和兵卫制等驻军和管理方式。

《辽史·兵卫志上》:“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对国家正兵和乡丁的人、马配置等,都有明细规定。国有兵力中,各属国、部族军队不计在内,仅“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州、县”等,就有兵力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

 

辽国有众多的附属国,从东到西,包括北部属国,都按各自的主权设有自己的国家机器和政权机构。辽国内部设有各部,使不同部族的武装、经济、民生等事业都有自己部族的自主权。这种体制,无疑是各不同种族和民族和平共处的典范。

辽与中原北宋和东、北、西部各国的交往中,采长补短,极大地促进了自己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密切了中国各族民族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为中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公元906年12月,契丹“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曷鲁等劝进,太祖三让从之。”(《辽史》卷一)

公元907年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并建元天祐元年。2月27日,正式登基,即皇帝位。既位后,先后镇压了个别皇族的叛乱,并平定、收容了室韦、阻卜、奚等部落。

公元916年3月17日,建元神册,改年号。

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公元983年,萧太后问政时,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国名为“大契丹国”,

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再次恢复国号“辽”。

公元1122年,辽天祚皇帝因金兵势大,出逃;皇族耶律淳登基当皇,号北辽。

公元1123年,耶律雅里被推上皇位,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公元1125年,辽天祚皇帝被金国俘虏,辽国灭。

后来,辽国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

公元1123年,辽皇族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

公元1218年,西辽被蒙古所灭。

公元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被称后西辽,后又被蒙古灭。

 

《辽史》中所记契丹事件,主要是自奇首可汗开始,大约时间应该在唐中期以后。《新唐书》中也有关于契丹的记载,主要是唐朝时期契丹的情况。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契丹传》载:

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地直京师东北五千里而赢,东距高丽,西奚,南营州,北靺鞨、室韦,阻冷陉山以自固。射猎居处无常。其君大贺氏,有胜兵四万,析八部,臣于突厥,以为俟斤。凡调发攻战,则诸部毕会;猎则部得自行。与奚不平,每斗不利,辄遁保鲜卑山。风俗与突厥大抵略侔。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子孙死,父母旦夕哭;父母死则否,亦无丧期。

“武德中,其大酋孙敖曹与靺鞨长突地稽俱遣人来朝,而君长或小入寇边。后二年,君长乃遣使者上名马、丰貂。贞观二年,摩会来降。突厥颉利可汗不欲外夷与唐合,乃请以梁师都易契丹。太宗曰:

‘契丹、突厥不同类,今已降我,尚可索邪?师都,唐编户,盗我州部,突厥辄为助,我将禽之,谊不可易降者。’

“明年,摩会复入朝,赐鼓纛,由是有常贡。帝伐高丽,悉发酋长与奚首领从军。帝还,过营州,尽召其长窟哥及老人,差赐缯采,以窟哥为左武卫将军。

“大酋辱纥主曲据又率众归,即其部为玄州,拜曲据刺史,隶营州都督府。未几,窟哥举部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氏李。

“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俱隶松漠府,即以辱纥主为之刺史。  

“窟哥死,与奚连叛,行军总管阿史德枢宾等执松漠都督阿卜固献东都。窟哥有二孙:曰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曰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而敖曹有孙曰万荣,为归诚州刺史。于是营州都督赵文翙骄沓,数侵侮其下,尽忠等皆怨望。万荣本以侍子入朝,知中国险易,挟乱不疑,即共举兵,杀文翙,盗营州反。尽忠自号无上可汗,以万荣为将,纵兵四略,所向辄下,不重浃,众数万,妄言十万,攻崇州,执讨击副使许钦寂。武后怒,诏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击之;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为之副。更号万荣曰万斩,尽忠曰尽灭。诸将战西硖石黄麞谷,王师败绩,玄遇、仁节皆为虏禽。进攻平州,不克。败书闻,后乃以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击契丹;募天下人奴有勇者,官畀主直,悉发以击虏。万荣衔枚夜袭檀州,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募死士数百薄战,万荣败而走山。俄而尽忠死,突厥默啜袭破其部。万荣收散兵复振,使别将骆务整、何阿小入冀州,杀刺史陆宝积,掠数千人。

“武后闻尽忠死,更诏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十七万讨契丹,战东硖石,师败,孝杰死之。万荣席已胜,遂屠幽州。攸宜遣将讨捕,不能克。乃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兵凡二十万击贼。万荣锐甚,鼓而南,残瀛州属县,恣肆无所惮。于是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军掩其尾,契丹大败,获何阿小,降别将李楷固、骆务整,收仗械如积。万荣委军走,残队复合,与奚搏。奚四面攻,乃大溃,万荣左驰。张九节为三伏伺之,万荣穷,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惫甚,卧林下,奴斩其首,九节传之东都,馀众溃。攸宜凯而还,后喜,为赦天下,改元为神功。

“契丹不能立,遂附突厥。久视元年,诏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讨契丹,破之。此两人皆虏善将,尝犯边,数窘官军者也,及是有功。

“开元二年,尽忠从父弟都督失活以默啜政衰,率部落与颉利发伊健啜来归,玄宗赐丹书铁券。后二年,与奚长李大酺皆来,诏复置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仍其府置静析军,以失活为经略大使,所统八部皆擢其酋为刺史。诏将军薛泰为押蕃落使,督军镇抚。帝以东平王外孙杨元嗣女为永乐公主,妻失活。明年,失活死,赠特进,帝遣使吊祠,以其弟中郎将娑固袭封及所领。明年,娑固与公主来朝,宴赍有加。

“有可突于者,为静析军副使,悍勇得众,娑固欲去之,未决。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奔营州。都督许钦澹以州甲五百,合奚君长李大酺兵共攻可突于。不胜,娑固、大酺皆死。钦澹惧,徙军入榆关。可突于奉娑固从父弟郁于为君,遣使者谢罪。有诏即拜郁于松漠郡王,而赦可突于。郁于来朝,授率更令,以宗室所出女慕容为燕郡公主妻之。可突于亦来朝,擢左羽林卫将军。郁于死,弟吐于嗣,与可突于有隙,不能定其下,携公主来奔,封辽阳郡王,留宿卫。可突于奉尽忠弟邵固统众,诏许袭王。天子封禅,邵固与诸蕃长皆从行在。明年,拜左羽林卫大将军,徙王广化郡,以宗室出女陈为东华公主,妻邵固,诏官其部酋长百馀人,邵固以子入侍。

“可突于复来,不为宰相李元纮所礼,鞅鞅去。张说曰:“彼兽心者,唯利是向。且方持国,下所附也,不假以礼,不来矣。”后三年,可突于杀邵固,立屈烈为王,胁奚众共降突厥。公主走平庐军。诏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击之。遣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偘大募壮士,拜忠王浚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副之,帅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八总管兵击契丹。既又以忠王兼河东道诸军元帅,王不行。以礼部尚书信安郡王祎持节河北道行军副元帅,与含章出塞捕虏,大破之。可突于走,奚众降,王以二蕃俘级告诸庙。

“明年,可突于盗边,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率万骑及奚击之,战都山下。可突于以突厥兵来,奚惧,持两端,众走险;知义、守忠败,英杰、克勤死之,杀唐兵万人。帝擢张守珪为幽州长史经略之。守珪既善将,可突于恐,阳请臣而稍趋西北倚突厥。其衙官李过折与可突于内不平,守珪使客王悔阴邀之,以兵围可突于,过折即夜斩可突于、屈烈及支党数十人,自归。守珪使过折统其部,函可突于等首传东都。拜过折北平郡王,为松漠都督。可突于残党击杀过折,屠其家。一子剌乾走安东,拜左骁卫将军。二十五年,守珪讨契丹,再破之,有诏自今战有功必告庙。

“天宝四载,契丹大酋李怀秀降,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以宗室出女独孤为静乐公主妻之。是岁,杀公主叛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讨破之。更封其酋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禄山方幸,表讨契丹以向帝意。发幽州、云中、平庐、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乡导,大战潢水南。禄山败,死者数千。自是禄山与相侵掠未尝解,至其反乃已。契丹在开元、天宝间,使朝献者无虑二十。故事,以范阳节度为押奚、契丹使,自至德后,籓镇擅地务自安,鄣戍斥候益谨,不生事于边;奚、契丹亦鲜入寇,岁选酋豪数十入长安朝会,每引见,赐与有秩,其下率数百皆驻馆幽州。至德、宝应时再朝献,大历中十三,贞元间三,元和中七,大和、开成间凡四。然天子恶其外附回鹘,不复官爵渠长。会昌二年,回鹘破,契丹酋屈戍始复内附,拜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于是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为易回鹘所与旧印,赐唐新印,曰“奉国契丹之印”。

“咸通中,其王习尔之再遣使者入朝,部落浸强。习尔之死,族人钦德嗣。光启时,方天下盗兴,北疆多故,乃钞奚、室韦,小小部种皆役服之,因入寇幽、蓟。刘仁恭穷师逾摘星山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仁恭许之。复败约入寇,刘守光戍平州,契丹以万骑入,守光伪与和,帐饮具于野,伏发,禽其大将。群胡恸,愿纳马五千以赎,不许。钦德输重赂求之,乃与盟,十年不敢近边。”

上文所述内容有:唐玄宗天宝四年至唐武宗会昌二年,中间98年时间空档。因无据可查,暂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