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老子语言两则
(2023-05-17 08:53:18)分类: 古文议论 |
再说老子语言两则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
江河大海之所以能成为无数沟壑川谷水系汇总聚集的最终流向地方,是因为它处于最后的低处,所以它能汇集无数川流、谷地、沟壑中的水流。
正因如此,圣贤的人想要处于百姓之上,必须亲自说出对人民表示自己谦下的志向。想要站在百姓的前面作领导,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所以说,圣贤的人居于百姓之上,而百姓不感到有沉重的负担;处于百姓之前,百姓不感到对自己有危害;因此,天下人愿意推崇拥戴他们,而不会厌恶唾弃他们。
圣贤的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人与他们争。
议:
圣贤人能作到的,平常人是作不到的。圣贤人之所以为人先,为人首,是因为他们所牺牲的,是平常人所不能牺牲的。所以圣贤人不是多有出现,而是难于遇到的。我们所遇到的,常常只是平常人。圣贤人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如果处于一个扼杀圣贤人的地方,圣贤人就更不会出现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
诚信的人,语言不华美;语言华美的人,不诚信。
善良的人,遇事不巧辩;遇事巧辩的人,不善良。
明白的人,不能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人,表现得不明白。
圣贤的人不用心积累自己的财富,是以财富帮助别人,而自己则愈来愈富裕;是以财富给予需要的人,自己的财富反而愈来愈多。
天下自然的道理,利益对人是无害的;圣贤人的道理是帮助,不是去争斗。
议:
老子之言,注重对立统一规律,也不乏漏洞。当然,谁说话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性,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片面,难免不完全。但是,只要是他所阐述的道理清楚了,就是说得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