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三个例子
(2023-05-09 09:26:15)分类: 古文议论 |
韩非子的三个例子
韩非:
约生于前281年-前233年(周赧王35年至秦王政14年),韩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继承了苟况的哲学思想,提高了《老子》系统的哲学水准。
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写出了如《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这些书传到秦国后,秦始皇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秦始皇便用兵韩国,韩王不得不让韩非去秦国。韩非到秦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
至今传承的《韩非子》一书,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其中的文章风格严峻直白,语言干净犀利,讲说道理简单明了。
《韩非子·说林上》载有: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解读:
魏文侯攻打中山国,向赵国借路过境。赵肃侯不打算答应。赵刻对赵侯说:“大王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攻下,也必定会疲惫。魏国疲惫了,地位就会变低。魏国地位变低了,赵国地位就抬高了。如果魏国攻克了中山国,也必然不能越过赵国来占有中山。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得到土地的必然是赵国。请大王一定答应借道给他。还要注意,答应时要是显得很高兴。他就会知道,您会从中得到好处,必将停止这场军事行动。您不如借路给他,并表现得是出于不得已才借路的。”
鸥夷子皮是侍奉田成子的人。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往燕国。鸥夷子皮背着出使的关碟,在后面跟随着。到了望邑,子皮说:“您难道没听说过干枯湖沼的蛇吗?湖沼干枯,蛇准备迁移。有条小蛇对大蛇说:‘您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人们会认为这只不过是过路的蛇,必然有人杀死您。不如相互衔着,您背着我走,人们会把我看作神君。’于是,它们相互衔嘴,背着穿过大路。人们都躲开它们,说它们是神君。现在,您美而我丑。把您作为我的上傧,人们只会把我们看成千乘小国的君主。如果把您作为我的使者,人们会把我们看成万乘大国的卿相。您不如扮作我的近侍,人们就会把我看成是万乘大国的君主。”于是田成子背着关碟,跟随在子皮之后。到了客店,客店主人真的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们,并献上了上好的酒肉。
这三个故事,都是说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时候,表面现象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表面现象有时与它的本质正好相反。所以,必须认清事物的真实本质,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像。当然,这里面也表现着聪明、有智慧的人对事物是看法和作法,不是一般人能及时理解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