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是治国首要政策
(2023-05-07 08:16:13)分类: 古文议论 |
富民是治国首要政策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载: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上文说:
从殷、周两朝的盛世和《诗》、《书》所叙述的事情得出结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安定国民,使其富裕,然后教导国民如何为人。
正因此,《易》说: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是使万物富有生气;生,才能出现世间的万物。社会管理者的最大宝贝,是尊贵的位置。如何守住尊位,是用仁义;如何得到民众,是用财富。
所谓“财”,是社会管理者用以集聚民众,休养生息、成全存活百姓,是按照上天旨意行善积德,治理国家、安定民心的根本大事。
所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就是“均”可以弥补“贫”,“和”可以弥补“寡”。有了百姓的富足安定,才可以避免国家的倾倒崩溃。
正因如此,圣明的社会管理者在管理国家的时候,都要筑城建域,使百姓有居住的地方。都要制造房舍和水井让民众安心生活,人均有生存之处。开通市场,互通有无,活动百姓生活。建设学校,开设教堂,用来教化百姓。使社会上文化人士、务农人家、工技匠人、经商人员等都有自己的事业。
议论:
我们的先祖,古代的帝王,他们把“富民”当作国家最重要的事。他们认为,上天的意思是行善积德,是安抚百姓,让天下通顺。他们要为自己的百姓建立城市,为百姓建造房舍、水井,开市通商,设学教书……。他们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事业,视为己任。他们知道,百姓富裕了,国家的税赋也就好收了。开明君主,决不会强敛暴征百姓财产。不是把事情都推给百姓自己,让百姓自寻出路。不能一切好事、一切利益都是自己的,要把百姓拢络好才是统治者的正事。
他们明白,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社会的主宰,百姓是顺从主宰的人,是按主宰意图办事的人。要想自己的统治长久,就必须让自己的百姓富足、安定。不能只想自己称霸天下,而百姓只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这种原始的“共和”思维,已经广泛于社会统治者的思想中。
本书接下去说:“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明显可见,东汉班固著《汉书》的时候,社会分工已经非常明确,士、农、工、商四业分明。当时的官和军紧密相连,所以兵家是固定的。
看似汉时,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也就是说,秦汉时期,中国社会起码已经是发达的封建制社会了,甚至已经出现了资本制度的苗子。——我们不能再用原始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我们平常想向的那样原始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