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史释注——息慎国
息慎国
息慎也称肃慎,是东北最古老的国家和民族,最晚起源于黄帝时代,或更早。
很多书刊和历史典籍中,都把息慎说为肃慎,其实是一回事。
《康熙字典》未集聿部中,肃字注解释为:古人发音时,息、肃同音,字义相同。因此很多人,把“息慎”写为“肃慎”。而司马迁则认为,应该是息慎的名称为准,所以在《史记》中,他把“肃慎”改写为“息慎”。
《史记· 五帝本纪》:“北山戎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减。有肃慎氏之国” 。
《 竹书纪年》卷上载:“二十五年, 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裴駰集解引郑玄话:“息慎 ,或谓之肃慎 ,东北夷”。
这些记载,都表明息慎是中国东北古国之一,最早存在于五帝时期。其中“夷”,是中原称东方古部族为夷,至少有九个部族种类。
我们现在说的肃慎(息慎),也是古索离人、邑娄人、勿吉人、靺鞨人、女真人等,及现代满族人的祖先。
传说舜、禹时代,肃慎曾经与中央政府有联系。
据记载,舜及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
肃慎人,分布于东北的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在黑龙江流域,曾出土有肃慎典型器物 “石砮”。在肃慎人分布区内,曾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
初步资料显示,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已经有了农耕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
顺便插一句话:
有的史学家认为,我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濊貊、东胡,是不准确的。应该是息慎(肃慎)、鲜卑、古朝鲜、濊貊,四大古老族系。他们都是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各成体系和族群,至今还有人传承的民族。
除此之外,他们以东胡代替鲜卑,还把契丹人归于东胡系列,都是有问题的。东胡不是最早的东北人,应该是由西部迁徙到东北的民族。而契丹人不属于鲜卑系列,鲜卑系列属于黄帝后裔,而《辽史》中,明确说契丹人是炎帝后裔。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以现有资料看,我们只能信此典籍的内容,契丹人应该属于炎帝系列。说契丹属于东胡系列,则是把契丹置于黄帝后裔之中。这样的误差,当然是这些史学者的误解。因为,只从地域和语言方面理解,并用现代概念解释古代问题,一定是没有出路的。
以下继续谈息慎的事。
息慎族系,在秦以前为肃慎,汉魏为挹娄, 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女真等。他们在唐前、中期建立的渤海国,曾雄据几乎全东北地区。被辽国灭后,他们的一支族人回到长白山北部,重新发展。还是这支族人发展起的金国,一扫江淮以北的华夏国土,迫使南宋称臣纳贡。元灭金后,他们依然不屈不挠,再回建州地区,卧薪尝胆。又是这支族人发展了后金,改称清,又一次称霸全神州。
现在,这支族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满族。他们先人建立的金国、清朝,两度成为中国历史的主宰。
《史记·卷一》载:“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根据《左传》、
《大戴礼记少闲》载:虞舜、禹、成汤、周文王时期,“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 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载:“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云:“朕闻……,海外肃昚, 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其中“昚”字,是“慎”字的古代写法,在《康熙字典》中有说明。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载:“及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弩、楛矢。管、蔡畔周,乃招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康王之时,肃慎复至。”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也说:“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国语鲁语》中,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
《三国志·挹娄传》载: “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隋书·东夷传》也载:靺鞨“自拂涅以东, 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
《晋书》、《南史》、《北史》中,对肃慎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如:
汉时,肃慎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或“高丽北”、“处于山林之间”、“常为穴居”、“好养豕”、产貂、“善射”等记载。
《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也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书》及《北史·.勿吉传》等资料中都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战国以后,相关的书籍中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应该是肃慎改为勿吉后,有所分裂,所以有以新名称之,有以旧名称之。
“楛矢石弩”,是肃慎人向中央政权进贡的主要物品。也是中央政权,极其看重的名贵礼品。是一种用楛木做箭杆、石头做箭镞的箭,楛木是北方特产的一种灌木,石为青石也称黑曜岩,
帝舜25年的时候,“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居住三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凶猛的鸟,是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杆,有一尺长左右。陈惠公不明白这鸟和箭的来处,就派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的住处,问事情缘由。孔子说,这鸟和箭是有来历的,这鸟从很远的地方来,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之后,各诸侯都来祝贺。北方肃慎国,就是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周武王命人在楛矢石砮上,刻了"肃慎氏之贡矢"的字,分赐给各诸侯。那时有一种礼规,分赐珍宝名玉,是表示亲近的意思。分赐给陈国的弓矢,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孔子说,如果惠公派人去祖庙查看,也许能找到周武王分赐给陈国先人的"肃慎氏之贡矢"。于是,陈惠王派人去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装着的,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
后来,中原大国战乱纷争,息慎也逐渐衰落。国内矛盾曰益突出,息慎人渐渐远离了中原。
《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馀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坐则箕踞,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土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俗皆编发,以布作襜,径尺馀,以蔽前后。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娉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相盗窃,无多少皆杀之,故虽野处而不相犯。有石砮,皮骨之甲,檀弓三尺五寸,楛矢长尺有咫。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
“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尔后千馀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傉鸡锦罽、绵帛。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砮。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季龙问之,答曰“每候牛马向西南眠者三年矣,是知有大国所在,故来一云。”
息慎人信奉和崇拜东方、太阳和火,喜欢红色。他们相信,大地离不开太阳,太阳永远是世界的主宰。这样的信仰,也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及生活和生产,明显地带有炎帝后裔的铬印。从息慎、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现在的满族人,他们的信仰一直是那么坚定。
炎帝时期信奉各种鸟,常用各种鸟代替自己的信仰物或图腾。传说,太阳的儿子们是三支足的金乌鸟。炎帝有十个儿子,也是天上的十个太阳,既十个金乌鸟。炎帝与月神生有十二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死后化作精卫鸟,并用嘴填出了辽东半岛……。
息慎人也十分重视鸟,他们很早就开始训练猎鹰。著名的海东青,就是土著东北人的特产。多次成为息慎人,进贡中央政府的最优贡品。直到满清时代,息慎后人还以三足乌的旗帜作为皇室专用的符号。成为至高无上的标志。
黄炎二帝在政权转换的时候,在坂泉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炎帝失败了,但远在东北地区的炎帝遗人还坚持着炎帝系列的遗传。他们向后延续至:息慎(肃慎)、邑娄、勿吉、渤海、女真等,先后在中国北方和全中国建立了金和清两个历史政权,并以满族人的形式维系到现在。
《史记》明确记载,黄帝胜利后只把儿子昌意封在松花江北流段以西的若水。但东北东部、北部的原始部落依然是传承着炎帝部落的一切习惯。
必须承认,炎黄二帝的矛盾一直存在。否则也不能编出“后羿射日”,及“十日”害人的传说等。后羿是黄帝的后人,所以他射杀了天上的九只金乌鸟——都是炎帝的儿子。这个传说,似乎是历史真实情况的神话说法。人们以炎帝为火、为日、为太阳,传说太阳的儿子是金乌鸟,也是照亮大地的太阳。神农氏的后代俞罔家族暴虐无道,引起众部族反抗,无疑是“十个金乌太阳”的写照。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邢天无头,以脐代目……,都是炎帝部族的人被黄帝部族战败后,顽强不屈的形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