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兰诗》与北魏灵太后相关

(2018-01-11 10:24:26)

《木兰诗》与灵太后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学作品常常是带有时代特征的,《木兰诗》这样的长篇歌赋,毫无例外地展现着它的时代印记。

《中国文学史》说:《木兰诗》“大约作于北魏迁都以后,东西魏分裂以前”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1963年第一版第263页)。

这个时间段的确定,是完全正确的。

公元4959月份(北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到北魏孝明帝武泰年(公元528年),胡太后被沉入黄河,共33年。33年中,正是胡太后居于宫庭或执政期间。此后还有六年时间,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

但胡太后之后的六年时间,北魏内乱纷扰,杀伐遍地,腥风血雨。在地方军伐尔朱荣导演下,先后有五位傀儡皇帝轮番上位,最终把北魏送入墓地。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魏朝。

显然,这六年时间是兵荒马乱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朝庭权势之争。不可能出现《木兰诗》这种优美的、抗北方入侵的诗歌词赋。

所以,《木兰诗》只可能出现在公元495528年之间。

在这33年中,北魏宣武皇帝于公元500年登基,然后胡太后进宫

公元516年(北魏熙平元年),北魏孝明皇帝登基。8个月后,宣武灵皇后——胡太后开始临朝执政。

在此之前,北魏北方的柔然国曾多次骚扰边庭。从孝文帝往后几任皇帝,都曾兴武征兵,讨伐柔然。正是花木兰从军,过黄河、去黑山的环境。

花木兰父亲花弧,年高体弱。木兰替父从军,当然成为千古佳话。

《木兰诗》中:

开头的唧唧复唧唧”写的很妙,吟诵起来别味深厚。“唧”字含愁含声,似动似静,读起来感到,欲张合,半掩半开。其中以声代心,无限意都在其中。很容易让人想起卓文君给司马相如写的《白头吟》。“唧唧复唧唧” 很像其中:“凄凄复凄凄”情调。其中“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的表现方法,也在《木兰诗》中尽情尽意。

开头五字,唧字重叠使用,复字连结点意,极尽地表现了一个女人的心思和情感。

北魏经常在春季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织的仪式。用以鼓励民间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富民强国。北魏的女子不论身份贵溅,地位高低,当户织是平常事。不能以“当户织”,认定花木兰是劳动家庭出身。

“军贴”不是给百姓的,百姓当兵不会那么郑重。如果花木兰的父亲是普通百姓,不能让他买马从军,或者他也买不起。再说,如果是百姓当兵,怎能用得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种身份,只合胡太后出身的官宦人家。

至于“对镜贴花黄”等词句,也很像北魏大户人家的女孩。百姓人家的女儿贴花黄,是要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做的。

木兰诗共出现两次“可汗”,两次“天子”。其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堂”是北魏皇庭在新都洛阳的议事大堂

《北史·卷三·高祖孝文皇帝讳宏传》载: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冬十月,“是月,明堂太庙成”。

《北史·卷四·世宗宣武皇帝讳恪传》载:延昌三年(公元515年)“十二月庚寅,诏立明堂”。

从这些记载看,明堂正式启用,应该是在公元515年以后。

花木兰上明堂,也从另一角度证实,《木兰诗只能在此之后——在北魏皇帝正式迁都以后,并且是在“诏立明堂”(公元515年)以后。这时花木兰荣归,“天子”和“可汗”才可能在明堂中接见花木兰。

很明确,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然后是“可汗问所欲”……。

这是明堂之上的连续两个问题,是不同的两个事件。诗中的这种写法,决无笔误的可能。

可汗和天子两个名称,按北方习惯,应该是指皇帝一人但在诗中,却分别、并列地各出现两次。非常明显不是指一个人。

在花木兰朝见时,“天子”和“可汗”两个人这种现象只能是在胡太后执政时期,她与自己的儿子同时登殿时才会出现

也就是,花木兰回来上明堂时,是胡太后和元诩两人共同执政的时候。应该是称元诩为天子,胡太后为可汗。

诗中很多词句都可说明,胡太后的在朝时间内,完全符合《木兰诗》的出现时间。

 

《木兰诗》中,表现一个女子不畏风险,替父从军。她随军队过黄河去北方,艰难征战12年,然后回家的整个过程。诗中本应表现一些军旅之中的千辛万苦,及刀光剑影中的拼杀。以及一个女人在男人队伍中行军起卧,是非常不易的内容。

但是,写军旅和战争生活,极简单,也没有写女人在军旅中的难处。只重点表述了离去时的依恋,归来时的情义等。对此种感情性的军旅赞歌,不能不让读者想入非非。

    诗歌中,言词情调细腻。字字声声心境逶婉、柔弱。特别是那种柔柔的别离之心、切切的归家之情……。

    其中,人情写照,很容易让人看出一个女人细弱的心里。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诗歌中“去”与“归”写得私私切切;女人心思十分明了,决非古代男人的笔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两句 也决非泛指。这两段路程,正是胡太后老家临泾到黄河,黄河到黑山的骑马行程。

战场情景描述极少,只廖廖几笔。看出诗词作者没有战场经验和经历,是依照自己想法写的。可能,笔者写作技艺高超,或几经历史改写,精益求精。但是,正因考虑到写者的高明,才想到另一种可能。因为,高者不会有漏笔。

——看样子,《木兰诗》极可能是一个女人写出来的。并且,是一位社会上层女人写的。因为那时的男人,上战场是平常事。不会连战场景象,争杀场面写。

但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去当兵,似乎不用女扮男妆,也不至于这样寒酸。只有下层百姓在无法摆脱兵役情况的无奈之下,才逼出这样的方法。

很明显,是下层百姓女儿,替父从军。上层女人,以此为素材;按自己噫境写出《木兰诗》,来表述自己的心意。

北魏宣武帝灵皇后——胡太后,在朝庭中经历十分坎坷。几次在生死关头,都凭她的智慧在有惊有险之中而无恙。胡太后进宫的前期,是被排挤被妒忌的,要处处小心。但美艳出众,文武双全,箭射钱孔,文采出众,才艺兼赢的女人是挡不住的。

就连贬低她的《北史》也说:“太后性聪悟,多才艺”,“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她执政时,“造申讼车,时御焉。出自云龙大司马门,从宫西北,入自千秋门,以纳冤讼”(摘自《北史》)。

胡太后怀冒着被杀头危险的。那时,皇宫中没有皇子,她若生子,必为太子。北魏时政,非皇后生的儿子立为太子,母赐死。胡充华却不畏死,毅然怀孕,并在晚间向天祈祷:愿生皇子,延嗣皇家血脉,宁死不惧。

最后,她凭着善说的口舌,说服皇上废除了皇子立为太子时,母亲赐死的旧俗陋规。也是凭她的地位、智慧和才能,在儿子执政时,被公推当堂主政,被称陛下,自己称朕

胡太后经常在公堂宴会上令众臣跟随自己赋诗续句,以增酒兴。这些历史事实,足见她十分爱好诗词文学,一定写有很多作品

胡太后重视人才,重新起用郦道元,在她的朝庭发表了千古名著《水经注》。她亲自主持科考和辨论,使22岁的中华才子温子昇脱颖而出,成为北魏的历史名人。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也是她的臣子。可以说,她当政时,是墨客骚人风流倜傥的时代;所以在她执政期间,出现好的文学作品是正常的事,

留芳千古的洛阳龙门石窟,正是在她执政时期大开凿。她的父亲,就是主管石窟开凿的官员并因年长体病,死在工地上。

胡太后自进宫以后直到死,也没机会回家看看,她肯定会想家。她当了太后以后,父亲携家进京,她不顾宫庭规矩出京30里迎接。父亲得病,她床前桌后地伺候,可见她很重亲情。《木兰诗》中的表述与她离家时的思念,对人的情都那么吻合。

 

胡太后是被一些历史名人泼了脏水的女人,所以历史名声不佳,保留下来的作品极少。

《乐府诗集》中,录有胡太后一首诗: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按《梁书》记载,这是写灵太后的情人杨白花的。说杨白花是北魏大将杨大眼的儿子。说是杨白花勇猛无敌、魁梧强壮,后来为避祸端,逃到南梁,改名杨华。

当时的南梁是北魏的死敌,《梁书》对北魏胡太后的记载有多少真实性是可疑的。

《北史》、《资治通鉴》、《南北史演义》等史典,都是否定胡太后的正面性,说她是“祸水”、“淫荡”……。这些史典中,都说了胡太后与男人的两性关系,却没有“杨白花”这个人。这样的记载,应该没必要再回避一个杨白花了吧?

杨大眼确是北魏名将,多次战胜南梁。他有三个儿子,《北史》中有记载,但没有叫杨白花的儿子。《梁书》中凭空生出杨白花,难道比《北史》中被丑化的胡太后还可信?

《杨白花》中语意深奥,含情脉脉,写作笔法都是极高的。诗中以“阳开头,以后几乎句句有与阳同音的“杨”字。其中“春”字,也有三处之多。似乎思念情人的心情极迫切,但诗意却不完全是这样。硬把杨花说成是杨白花其人,与诗词解释不通。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这个时间不是初春(孟春),是仲春和季春,应该是春花凋零时。杨柳“作”花,不是开花,也不是生花。不管用什么手法,头一句就否定了杨花是人,这种诗句不是写思念情人的手法。时间交待得这样清楚,如果是思情人,难道其它时间就不思吗?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春风夜入闺闼,突出的是女人自己的环境。外面杨花飘荡随风吹走,飘落南家,与室内是两回事。如果此处意思,说是“两地心”之类的解释,让人不能同意。因为杨花与春风终究不是同类,杨花与人更不可同比,只能是比喻人的性格或作风。如果是写思念情人的语句,“春风”和“飘荡落南家”是矛盾的,这样的写法是任何写作的人都不可能犯的毛病。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多么明确的娇弱女人,拾起杨花,思绪万千,方引出泪沾臆。草木无情,却也作花,何人见了此景不感悟?这是思春女子最明确的写意,也是常见的写法。再说,拾起来的杨花,并非“飘荡落南家”的杨花。如果是“睹物思人”的写法,该是想那“南家”的杨花现在如何?不应该是眼前地上的杨花。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是作者思慕大自然的自由和恩爱,以及世事的往复。双燕子,把杨花衔入窠里是作食物或有用处的,不是用来恩爱的。后两句很明确,写飘荡的杨花,是为“双燕子”的幸福,作为铺垫素材的。

这首诗,表面上以杨花为题目,好象写的是杨花柳絮,实际说的是女人自己的心怀和情思。不管怎么解释,只有思春多情,毫无念及情人的意思。

读诗不是只看字面,硬按自己的理解却解释。如果“飘荡落南家”的杨花是男情人去了南梁,此诗就无法解了。古时,历来有用“杨花柳絮”比喻女人,很少用来说男人,更没有比喻勇猛男人的。难道灵太后是把自己比作猛男,把“杨白花”比作细女?可又与字面解释不通呀。

胡太后在宫中多年,除她为儿子执政的几年时间,多数都在幽禁中生活。可以说,她的生活大多是暗淡无光的。她渴望阳光和大自然是真的,渴望自由和女人生活也是真。

如果杨白花是胡太后的情人,则有太多的疑问在诗里。比如:多少恩爱,多少牵挂,多少慰问,多少如何……,则诗不成诗,更不可能留传下来。

 

权力的压制,淹浸了胡太后的才华和功绩。本来是一首千古好诗,被脏水污染,成了一首淫诗。但是,历史并没有完全埋没胡太后的才华。她高超的文采像雪中的赤金,待到春暖雪化时,必将绽放自己的光辉。

在胡太后的时代,依她的文采和位置,肯定更多的诗词作品。

《木兰诗》至少是在她的影响下问世的,或许就出自她的手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