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史释注》——铁利
(2016-07-14 09:14:43)
铁
铁利,曾经是靺鞨人的国家之一。是由帮助唐朝灭掉句丽国的白山靺鞨在梁水(现太子河)一带建立的国家,存续时间一百多年。以后被渤海国吞并,成为渤海国的铁利府。随后又被辽国吞并,成为辽国的铁利州及广州。
在《渤海国志长篇》及《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等一些资料,都把铁骊和铁利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是很悲衰的。有些史典中,如,《辽史》、《契丹史》等历史书刊,把铁骊写作铁离,把铁利写作铁里。应该说,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为说明铁利的问题,先从当前相关的看法谈起:
1、相关的铁利问题
①铁利在渤海国时的外部环境
铁利为国时间不长,便成为了渤海国的一个府,接着又成为契丹国的铁利州。在此期间,铁利与北面的铁骊国同时并存。致使一些史家从发音的角度,把二者视而为一。甚至有的人还为此而努力工作,寻找理由证明二者为一。
有人说,辽天赞四年(公元925年)十二月以前,辽国和渤海国之间没有战事。按此说法推断,铁利不是《辽史》中说的那样,不可能在辽神册初年归入辽国。因此,也就不能断定铁骊和铁利有区别。
为此,必须弄清渤海国与辽国,在此期间有没有战事?然后,再说铁骊和铁利是不同的问题。
《辽史·卷一》载: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接着又载:公元903年春,“伐女真,获其户三百,九月,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
这里“河东”的“河”是指辽河。契丹(辽)在辽河西,渤海国在辽河东。而“怀远”,则是当时渤海国15府中的一个府。充分说明在公元902、903年或以前的时候,辽国和渤海国之间就有战争。连续两年,契丹与渤海国打仗。契丹国收获颇丰,“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也曾打下渤海国的很多地方。
《辽史·卷一》还载:辽太祖于公元909年“幸辽东”;于公元915年,“钩鱼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明确说,辽神册四年(919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都明确地说明了原先归属渤海国的辽东一些地方,已经被契丹国占领。特别是辽太祖能够到鸭渌江钩鱼,并且位于对岸的新罗国来贡方物。说明渤海西京鸭渌府已经被契丹国攻克,不复存在。辽阳也是渤海国的地方,却已经被契丹人修葺,改为东平郡。后来,辽阳这个地方先后被定为辽国的东平郡、南京、东京。说明公元919年,甚至更早些时候,辽阳一带已经从渤海国转到契丹人的手里。
《辽史·卷二》载:公元921年,辽国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远、……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又载:公元924年5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
这里的安远、辽州、瀋州规定、东平等地,都是契丹人从渤海国夺过来的。
公元926年以前入辽的渌州所属的慕州,属于渤海安远府;辽阳下属的紫蒙县等地,是渤海国东平府的地方……。
说明,公元924年前,东平府已经成为契丹国的地方。这些经过“略”得来的地方,是必须有战争的。同时,“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表明渤海人也在杀契丹国人。
在《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对原渤海东平府这个地方叙述说:“太祖伐渤海,先得东平府”。
查阅有关史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话。一是,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的那次战争。因为那次战争,是先过商岭得扶余府,后灭掉渤海的。显然是指902年和903年或以后的征伐。二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太祖伐渤海之前,已经先得了东平府。总之,不管怎样理解,东平府是在天显元年之前归入契丹国的。
《辽史·卷二十八》中载:“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载乃得之”。
“渤海户”已经在辽神册四年就被辽人“实之”到原先渤海国的“辽阳”那个地方了。此中的“力战二十余载”,说得太清楚不过了。两国之间有否战事,也就不言而喻啦!
另外,《辽史·卷二》载:辽太祖在公元925年12月说:“……帷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两国之间既然有世仇,就不会只在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以后才有战事。正因为有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才有了渤海国的东平、怀远、安远、鸭绿、铁利等五府,在渤海灭亡前就已经归入辽国(契丹)的事实。并且是在渤海国灭亡前,已经分别成为辽国的各级地方行政机构。
如果在公元925年12月之前没有战争,渤海会把这大片土地拱手相让吗?辽人会这样随意地迁移、分兵、充实百姓吗?
至于渤海国的其它十府,才是到天显元年时,先后被辽国征服的。
在辽太祖改铁利府为契丹国铁利州之前,铁利府一直是渤海国的一个府。也就是说,铁利府(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体系。
《辽史·本纪二》的记载说明,铁骊国则是在契丹国彻底灭掉渤海国之后,改变渤海国为东丹国的第二天,既:“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
这是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的事。从此以后,铁骊国一直是辽国的一个附属国,向辽国纳贡。而铁利,则早已经是辽国的铁利州了。
年 |
两国之间的主要事件 |
备 |
A902年7月 |
辽以兵40万伐河东(辽河以东的地区——渤海国),攻下九郡,俘获众多。 |
《辽史》卷一 |
903年9月 |
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渤海怀远府·原越喜之地) |
《辽史》卷一 |
909年1月 |
幸辽东(看来,辽国已经发展到辽东的地方) |
《辽史》卷一 |
915年10月 |
钩鱼鸭渌江(很明显,辽国已经发展到鸭渌江地区) |
《辽史》卷一 |
916年10月 |
乘胜而东(《辽史》卷一)。卷十七:“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卷六十:“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卷三十八:“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 |
《辽史》 |
918年12月 |
幸辽阳故城 |
《辽史》卷一 |
919年2月 |
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
《辽史》卷一 |
921年11月 |
略檀、顺、安远……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渤海安远府等)。12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 |
《辽史》卷二 |
924年5月 |
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辽史》地理志二: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 |
《辽史》卷二 |
②铁利的基本情况
公元668年后(唐朝初年),经唐太宗和唐高宗先后多次征讨辽东高句丽国,终于灭掉了这个当时的东北强国。
在灭高句丽国的战役中,唐朝也调动了东北的靺鞨军队。其中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都出了力,所以这两个靺鞨部族得以发展。在以后很短时间内,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分别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占领并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栗末靺鞨势力最强,先称为震国及忽汗州等。后来继续扩张,发展为东北强大的渤海国。而白山靺鞨则离开自己的祖居地长白山,向南发展,在太子河附近建立了自己的铁利国。
公元714年——740年(唐开元年间),铁利国曾14次派使者到唐朝朝拜或进贡。唐朝先后先后封铁利官员为中郎将、郎将等官职,与唐朝关系较为密切。
公元746年,铁利国曾与渤海国的官员,总一千一百余人去日本国朝贺。
公元779年,铁利国又与渤海国官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这次铁利国的官员还与渤海国官员在日本争座次。
公元806年(唐元和年)以后,由于渤海国的发展与强盛,吞并了铁利国。铁利成为渤海国15府之一的铁利府,下辖广州、蒲州、汾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州,下面还有县级建制。
公元916年(辽神册元年),渤海国铁利府归入辽国,辽太祖将其建为辽国的铁利州。
公元990年,辽国撤销铁利州、海州等十州。把原铁利州的地方并入辽阳府管辖。从此,铁利这个概念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公元1017年,辽国因管理的需要,重新在原铁利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广州。设置为辽国八个观察防御团练使之一的,广州防御州。从此,原铁利州的地方叫作广州,金元以后又改为章义县,归辽阳府管辖。
另外,在铁利国期间,铁利与唐朝的关系较为密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说:“拂涅、铁利、虞娄、越喜时时通中国,莫曳等部则不能自通。铁利,开元中六来”。
这里可能有误,据《渤海国志长篇·第三册》载,应该是十四来。在开元29年中,铁利共在11个年份中使唐14次,其中有5人先后被授中郎将、郎将、将军等。
《女真史》47页说:“唐授铁利官始见于开元六年(718年),授守中郎将,以后复授中郎将,开元十二年(724年)更升授将军”,可见铁利与唐朝的关系是很好的。
但是,自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后,就不再有铁利人向唐朝献方物或朝拜。应该是自此以后,铁利国开始受制于渤海。再后来最终变成了渤海铁利府,归入渤海国。
铁利国在唐开元年间出使唐朝明细
时 |
出使人 |
唐朝封赐 |
注 |
开元2年(714年)2月 |
达许离 |
|
贡方物 |
开元6年(718年)2月 |
酋长 |
拜中郎将 |
|
开元7年(719年)1月 |
(遣使) |
赐帛50疋 |
贡方物 |
开元9年(721年)11月 |
(遣使) |
拜折冲 |
贡方物 |
开元10年(722年)9月 |
买取利 |
授折冲 |
|
开元10年(722年)10月 |
可娄计 |
拜郎将 |
|
开元11年(723年)11月 |
倪处利 |
授郎将 |
|
开元12年(724年)2月 |
洖池蒙 |
授将军 |
|
开元12年(724年)5月 |
(遣使) |
授折冲 |
|
开元13年(725年)3月 |
封阿利 |
|
献方物 |
开元15年(727年)2月 |
米象 |
授朗将 |
|
开元15年(727年)11月 |
失朱蒙 |
授果毅 |
|
开元23年(735年)8月 |
(遣使) |
|
献方物 |
开元28年(740年)2月 |
绵度户 |
|
献方物 |
2、
铁利归入辽国的时间,是铁利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渤海国时,铁利是渤海国十五府之中的一府,下辖六个州。
契丹辽国时期的铁利州,现在有人怀疑《辽史》中所述的两处,写有“神册初、得铁利”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在《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为了弄清铁利府是什么时候归入辽国,我们可从如下内容入手:
从《辽史》等有关史料中可以肯定的是,辽太祖建铁利州。这是研究辽国铁利州来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辽铁利州何时归于辽国的关键所在。
《辽史·卷二》所载:辽太祖亲率大军伐渤海国,渤海国的扶余、龙泉两府分别是在天显元年(926年)一、二月份被契丹国攻占。三、四月间,安边、鄚頡、定理府,先降后叛。五、六月,南海、定理二府复叛,又平定。七月,显德府铁州叛,并被平定。
也是在这个七月份,辽太祖死于原扶余府的地方。
显然,铁利府只能在此之前归入辽国,成为辽国的一个州。
再看:辽军从公元926年元月到六月,一直忙于攻占或平定上述渤海国的七个府。八月,契丹将军康默记率军占领了长岭府。康默记,显然不与辽太祖在一个战线上。如果他们在一起,他也会与其他人一样忙于太祖丧事,而无暇战事。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四》载:渤海国“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
龙原府是渤海国东京,居东部临海,地处边远,不可能在公元926年前归辽。率宾府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在渤海国东北侧。再从《辽史》中查知,这两个府没有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的可能性。必在天显当年八月以后,投降或被辽军攻占。
现在,已经有原渤海国的十个府,明确了归入辽国的时间。还有西京鸭渌府、怀远府、安远府、东平府和铁骊府五个府,待最后落实。
前面已经从《辽史》中知道,公元902、903年辽国攻下的怀远府,921年攻下的安远府。还说“太祖平渤海,先得东平”,说明东平府也是在926年之前得到的。这,就有十三个府了。
渤海国的十五府中,只剩下铁利和鸭渌两府,这两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的?
《辽史·地理志一》载:“太祖破鸭渌府”
——鸭渌府也是在太祖死之前,既天显元年七月前入辽的。
《辽史·卷二》载:公元915年,辽太祖“釣鱼鸭绿江”。说明鸭绿江一部分,至少是鸭绿江中下游已经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而位于鸭渌江对岸的新罗国,立即前去向契丹国贡方物。作为渤海国五京之一的鸭渌府已经不可能存在。这个府拼入契丹版图,只能是公元915年或之前。
现在,只剩下一个目标问题,——铁骊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
《辽史》中,渤海铁利府是明明白白地,被两次记载为神册初(公元916年)归于辽国的。
可是对这样的记载,有些人一直持怀疑态度。甚至其理由,竟然主要是由一个“注释”引起的。准确地说,辽、金等史书中,有的史料底确有一些应该斟酌的地方,但对《辽史》中的这个记载应该坚信不移!理由是:
因为辽太祖是在天显元年7月份死去的,所以辽铁利州只能在公元926年7月以前建立。如果铁利府不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且又象有些资料中所说,渤海铁利府是在渤海国的西北,或在俄罗斯的伯力附近。那么从史料和地理知识上说,渤海铁利府就没有在七月份之前改为辽铁利州的可能性。只能在天显元年(926年)八月以后归入辽国,其它时间是没有机会的,这就与书中所说“太祖建铁利州”矛盾了。
另外,天显元年,辽国只是把渤海王大諲譔及族人从渤海龙泉府迁移到辽上京西部。这就充分说明,辽铁利州是不可能在天显元年及以后建立的,只能是在辽太祖活着的时候,迁“渤海民改为铁利州”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
天显元年,是辽和渤海两国最关键、最重要的年头。假如铁利府是在这一年归入辽国,这个多铁地方是一定会在《辽史》中象其它地方那样被体现出来。当然,也不排除被遗漏的问题,但机会要小得多。因为《辽史》中对辽国先平、后灭渤海国的事件,由始至终都记载得十分详细。
《辽史·卷一太祖上》中,单独地记载着:神册元年(916年)“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其它什么也没有说。
契丹国的东方是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然有很多地区、部族或国家先后位于契丹东部。但是在这个时期,其东方只有渤海国。各种史料都说渤海国“西契丹”。巧的是,也正是从这以后,渤海国开始向辽国朝贡的。这是一种屈膝行为,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辽史·卷二》中记载:渤海国第一次向辽国进贡,是在两年后的公元918年。可是在这一年和前一年的历史纪录中,两国之间没有战争。渤海国不会无缘无故地,开始向辽国进贡。看来,916年(神册元年)的“乘胜而东”是对向渤海国的战争,并且渤海是战败一方。这也许是铁利府、鸭绿府归入辽国的前提条件。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卷》载:“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来附者是谁?
东辽之地是渤海国的,自神册年来归附的是哪些地方?
从前面所述知,渤海国其它十四府归辽时间都已经明确。这次来附者只能是铁利府。
《辽史·卷六十》中也明确说明:“神册初得铁利”。如果铁利不是这时归入辽国的,难道笔误得这样巧?这里的记载,再一次证明了铁利归辽的时间。还有很多记载,也都说明了铁利府的这段历史。
有人用卷六十的“注释三”,来说铁利不是在神册年间归入辽国的。其理由,实在牵强附会,是一种片面理解。
其实,该注释所说的意思,是要更正“平渤海”是在天显年,不是在神册初。辽广州是在开泰七年迁汉人后设立的,不是在辽神册年间的事。注释其中,并没有要更正铁利是在那一年归辽的意思。
再说,注释人的语言十分谨慎。说明人家对《辽史》的内容,是很慎重的。后人怎么能轻而易举地,用片面理解的注释内容来否定正文呢?
从现有资料来看,渤海国的铁利府归入辽国的时间,在《辽史》中的记载是正确的。与相关记叙是相符合的,与历史事实也是相吻合的。不应怀疑史料中的这项记载!
我们只能,并且必须认定,铁利府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
渤海国各府归入契丹国的时间
归 入 辽 国 时 间 |
名 |
有 关 说 明 |
公元903年9月——契丹无年号 |
怀远府 |
越喜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15年10月前——无年号 |
鸭渌府 |
高句丽故地 |
公元916年10月——神册初 |
铁利府 |
铁利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21年11月——神册六年 |
安远府 |
越喜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24年5月前——天赞三年 |
东平府 |
拂涅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26年 |
扶馀府 |
扶馀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26年 |
龙泉府 |
肃慎故地 |
公元926年 |
安边府 |
挹娄故地 |
公元926年 |
鄚頡府 |
扶馀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26年 |
定理府 |
挹娄故地 |
公元926年 |
南海府 |
沃沮故地(曾属高句丽) |
公元926年 |
显德府 |
肃慎故地(所属铁州叛) |
公元926年 |
长岭府 |
高丽故地 |
公元926年8月后——天显元年 |
率宾府 |
率宾故地(地处边远) |
公元926年8月后——天显元年 |
龙原府 |
濊貊故地(地处边远) |
3、铁利和铁骊在历史中曾同时出现
铁利始于唐初独立为国的,后被强大起来的渤海国吞并,则称为部。再后来,成为辽国一个州,并于公元990年被撤销,又于1017年在此地建立广州。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渤海传》载:渤海国“以铁利故地为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以上所引,是铁利在渤海国和辽国时期的历史。
也就是说,自公元810年左右,铁利开始是渤海国的铁利府。公元916年,铁利府这个包含有广州、汾州、薄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个州,原渤海国的地方归附了契丹国。并且辽太祖在原渤海国铁利府的广州这个地方,又迁来俘获的渤海人建为“铁利州”。
74年以后,到公元990年,辽圣宗皇帝撤消了铁利等十州、八县,“以其民分隶它郡”(《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从此,铁利的名称在辽国的行政机构中消失。
又过了27年,到了开泰七年,既1017年。又在这个地方,重新安置汉人,建立了辽国的“广州”。
从公元668年以后,铁利国成立;公元819年以后,在铁利这块地面上,成为渤海国的铁利府;到公元916年后,被辽国先后正式列为铁利州、广州的地方行政机构。
具体地说:
从公元916至990年的74年间,铁利州是辽国的一级地方政权机构。而这期间,铁骊国从916——926十年间,在北方独立存在;从926年开始到990年中,有十三个年头,十四次以附属国的名义向辽国进贡。
这些事情,在《辽史》“本纪”和“属国表”等章节中都有详细地记载。
《渤海国志长编·卷一》63页右数第四列(竖排本)中,引入《辽史》的内容:“铁离、靺鞨、于劂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毛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繈属”。而同页右数第六列,也就是紧接着又引入《辽史》内容:“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洲,地亦多铁” 。
请注意,这里是“改”,不是“建”,说明辽国铁利州是原先渤海国的铁利府。 同书、同页、同段落中,同时引用了《辽史》中的两句话。作者这样写,本意是想表示铁离与铁利是一回事,但也确实给人一种铁离和铁利不是一回事的感觉。
4、铁利不可能位于松花江北或俄罗斯犹太州(伯力)附近
有的历史资料中说,铁利(铁骊)位于松花江北、嫩江东侧,也有的说是在俄罗斯伯力附近。
可是从如下情况看,则不是那么一回事,不论是铁利还是铁骊都不可能位于伯力附近。
①从辽铁利州建立的时间看,是在辽国未得到整个渤海国的时候,916年就已经设立铁利州了。如果铁利在伯力附近,这时,辽国和铁利州之间将隔着渤海国的夫余府、率宾府、显德府、鄚颉府、龙泉府等众多州府。试想,渤海国的铁利府如何能绕过这么多的地方归属辽国?辽国又如何跨越这么多的地方去建立自己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铁利州?要知道,是在十年后的926年,契丹国才攻取了这些渤海国的中间地方。
②《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黑水靺鞨传》载:“初,黑水西北……,东北行……。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不复于王会矣”。
这段话中,把铁利与虞娄等相题并论,显然这时的铁利是一个国。同时也确实说明铁利在黑水靺鞨东南、“渤海”之北方,在一段时间的历史中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应注意“初”和“后渤海盛”的字眼。说明上段史料中,前面所述的事是在渤海兴盛之前的地理分布。同文还说:“黑水靺鞨居肃慎地……南高丽,北室韦。”又说:“其最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与高丽接。”其中写“栗末”,而不写“渤海”。显然是说,这是在渤海国建立之前的事,是“大靺鞨”时期的情况。
二是,文中写“又有”,不写“还有”、“及”等其它相关的连词,说明后四部与前面的部不一样。后来文中写“渤海”,不写“粟末”,说明这时所述的内容已经不是先前“大靺鞨”(勿吉)时代,而是渤海国发展的时期。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发源地当然是现在太子河一带,它后来到了栅城立都,再发展才强大起来。前文中的“初”,铁利的位置是那个样子,当然是在太子河附近。
三是,从古人写作习惯和必然性来看,铁利应是距黑水靺鞨最远,在它的最南端,其次远的是越喜。显然,铁利应与粟末部或包括高丽在内的地区相接,也就是与后来的渤海国相接。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载:“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
四是,弄清当时的“渤海”或高丽位于何地?铁利也就清楚了。前面引文中说,粟末靺鞨“与高丽接”,高丽在何处?应说明的是:这时的渤海应该是粟末靺鞨,高丽应该是高句丽。因为到渤海国时,高句丽已经灭亡,而王氏高丽尚未建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中说:“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汩咄、安居骨等部皆奔散,寖微无闻焉,遗人迸入渤海”。
这段话显然看出,靺鞨在这个阶段是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个平壤是高句丽的国都平壤城。“其众”,是指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等,“汩咄、安居骨等部”则向北归入黑水靺鞨。此“渤海”是渤海国的前身,是粟末靺鞨,及先前称谓的震国。粟末靺鞨当时势力最大,又助唐灭高句丽有功,所以他们“迸入”了很多东北当地人。
句丽国曾经拥有的辽东大片的土地,现在都空了出来。现自然由入唐的靺鞨人来补充,是毫无疑问的。居于长白山西南麓的白山靺鞨曾参与了唐朝对高句丽的征讨,当然也决不可能放过这个扩大地域、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机会。他们在震国的排挤下,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夺得了太子河以南的地方,建立了铁利国。
王氏高丽国是在渤海国末期,才刚刚成立。成立几年后,渤海国就被辽国灭掉了。他们一直位于长白山东,鸭绿江以南的地方。高丽国成立时,铁利已经从渤海国的15府之一变成了辽国的铁利州,与铁利国更无关系。
③辽国大臣、曾任“东丹国”(前渤海国)右相的耶律羽之曾给辽太宗上书时说:“渤海……梁水之地,乃其故乡”。
“梁水之地”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是现在的太子河,是渤海国、也就是粟末靺鞨的发源地。那么紧靠渤海的铁利靺鞨(国)也应该并且一定是在梁水(太子河)一带。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以后,渤海大氏先在栅城,后在忽汗城定都。并分别以其为中心,经过南征北战,“斥大境宇”;后又一次“开大境宇”,逐渐强大起来,吞并了周边很多国家。铁利国应该是这时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为渤海国的一个府。
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唐大历年间,铁利与渤海国的使臣在日本争座次以前,铁利是不可能归渤海所属的。估计,铁利和越喜是在唐朝后期,才被渤海国吞并的。
《续日本纪》卷16载:“是年(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来朝”,同书曾两次写铁利与渤海同去日本。另一次是在日本大兴42年(公元779年),铁利官和渤海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但因官阶不同,铁利官员和渤海官员在日本争座次。说明,这时的铁利与渤海表现得不是那么和谐。并且可以看出,铁利国的地理或者包括政治地位,已经不适合自己直接去日本。也许还有,因他们比渤海更接近唐朝,自认为有唐朝为后盾;所以这时的铁利,既离不开渤海,又不可能把渤海国放在首位。
这个年月,正是渤海国的国都位于栅城的时候,刚开始发迹。如果铁利国(部)在俄罗斯伯力附近,则铁利也一定有自己的海岸线。从那里直去日本是很近的,何必绕远路,走陆路后,再走水路,仅去的两次都要与渤海人搭伴,然后到了日本还和渤海人争座位?岂是为何?只有铁利在太子河(梁水)一带,先向东南走陆路到渤海国,然后再乘船渡海,从现在的朝鲜东海岸去日本,才是最捷之路。只有这样,铁利去日本时才可能和渤海人一起去。
可见,铁利国,及后期的渤海铁利府,是不可能位于伯力附近的。而再后期的辽国铁利州,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辽国的国界从来就没有到过伯力附近,作为辽国内部的一个行政区岂能飞到伯力?
如果铁利国是在松花江北的嫩江东岸,在当时的条件下,就不可能有隔山过海,数千里迢迢去日本的想法。
5、铁利的地理位置
基于某些说法,这里必须先说一句话:
辽时,底确有很多迁徙百姓的事。也有把某一地名仍然冠在迁徙地地名上的事情。但也有还继续在原地沿用原先地名的事,如:辽阳这个地方是自汉朝起就叫这个名称,辽人不也在原来地区使用了吗?辽时的衡、瀋、渤、正、慕等很多州,紫蒙县等都是在原地沿用了渤海国的原名。所以,对辽国的地名决不可一该而论。不能见到辽国的地名,便认定是迁徙以后的名字。
铁利的位置在哪里?分析如下:
辽国铁利州,就是渤海国的铁利府。渤海国铁利府所辖的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州的地方,是可以查得到的。这六州的位置,也就是铁利府的位置。
铁利府六州的地理位置:
⑴广州
《辽史·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句丽为當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
辽广州,已经是很清楚的了。是建在汉襄平县、高句丽当山县、渤海的铁利郡这个地方。
所以首先看一下汉襄平县在哪里?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辽东郡中》载:“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载:“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辽时,原先汉襄平县的地面被分别设置了四个州:广州、贵德州、同州、汤州。
其中,“汤州,本汉襄平县地,在京西北一百里”(《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这个“京”是现辽阳市,当时的辽东京。辽时的汤州,距现在的辽阳仅四十公里左右,也是“多铁”地带。则襄平县位置更加清楚,辽铁利州或广州的位置,也就进一步明确了。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句丽传》载:“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句丽所立京观”。
隋朝曾四次征讨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并在辽东死亡很多将士。高句丽为纪念自己的胜利,建一塔碑作为纪念。唐太宗让曾经属于高句丽的地方,唐时的广州,这个地方的司马收葬隋军骸骨,毁灭高句丽的纪念建筑。说明高句丽的当山县,唐时的广州位于辽东。
同时可知,在唐朝时期,东北古代的广州名称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广州的名称曾历经了唐和渤海两个朝代,到辽时再设置广州,肯定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辽史·地理志二》中明确地说,辽广州本是渤海铁利郡,辽太祖迁渤海人建为铁利州。当时,迁渤海民建铁利州的,只能是在辽国首先得到的渤海怀远府、安远、东平府,及铁利府和鸭绿府范围内的移民。与后来耶律羽之上书辽太宗以后,大举迁移渤海居民是不同的。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载:“章义,辽旧广州,皇统三年降为县,来属。有辽河、东梁河、辽河大口” 。章义,是辽时的广州;金时,属东京路辽阳府管辖。显然,此处所说广州地理位置,与前面所述的位置完全吻合。
《辽史·地理志二》中,明确地说东京辽阳府周围有:辽河、太子河、蒲河、清河,还有“浿水,亦曰泥河,又曰蓒芋泺”等。显然,这个位置与辽广州是一致的。
所以,辽广州或铁利州,在现辽宁省辽阳市附近无疑。
⑵蒲州
渤海铁利府所辖的蒲州位置,可见《辽史·卷三十六,志第六、边境戍兵志》记载:“来远城宣义军营八:太子营正兵三百,大营正兵六百,蒲州营正兵二百……”。这里,就有个“蒲州”。
从《辽史·地理志》中查知,辽国的行政区划中没有这个地方,说明蒲州只是辽国的一个地名,是一个驻军的地方。
辽国不会随意乱用不相干地名的,显然是因为这个营地正处在被废弃的渤海国铁利府蒲州的地方,才沿用了这个地名。这里有蒲河,近临辽河东岸向南入海。其“太子营”也是在太子河一带,概念是统一的。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载:“来远城,本熟女真地”。“熟女真”既“南女真”,熟女真兵马司是在汤河。显然,蒲州距广州不能太远,必是在《辽史》地理志二中所述,在东京辽阳府附近的蒲河一带。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蒲州只能位于辽东。与前面所提的,广州位置相吻合。是后来的辽国,沿用了渤海国的历史地名。
《渤海国志长篇·地理志》中:“元一统志,蒲河在瀋阳路,源出铁利国蒲谷,流经蒲水田过,故名。”
蒲州必定是按照蒲河的名称而起,并且也进一步证实蒲州和蒲河与原铁利国有关。各志书所述的薄州位置吻合,与广州位置呼应。
(此蒲州在东北辽东,与山西的蒲州古城不同。)
⑶归州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归州,观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后废,统和二十九年伐高丽,以所俘渤海户复置,兵事属南女真汤河司”。南女真既是熟女真,
《清一统志》中说:“汤河在辽阳府(现辽阳)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岭,北流入太子河”。
《辽史》中还说:开泰元年,十二月“归州言其居民本新罗所迁……”显然,归州原先的居民是被迁走了,才又迁来新罗居民的。如果这个归州不是原归州,只能是跟着原住居民走的地名,就不需要再迁新罗民了。
既:辽国决不会仿制渤海国的行政区划,又在另一个地方再设一个新的归州,且不是安置原归州人,而去安排外迁的新罗人。
这个归州,只能是渤海国遗留下来的,铁利府的那个归州。是辽国把原归州人迁走,又迁来了新罗人。
这个归州既然兵事属南女真汤河司,就不会距汤河太远,只能是渤海铁利府的归州,与广州,蒲州的地理位置相统一,都在辽国汤河统军司辖区内。
《渤海国志长篇·地理志》中:“归州故城在今盖平城南90里”,又说:“其统县曰归胜”,这个地方说的已经非常清楚了。
⑷义州
《辽史·地理志一》载:“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起码在太宗迁民之前,义州的地名是没有变的。其人还是渤海人;否则,辽国就不用迁民了。
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辽太祖在得到铁利府的时候并没有大量迁移民众,只是把渤海铁利府改为辽国铁利州。也就是说,太祖建铁利州后,义州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在辽太宗大举迁涉渤海移民时,把义州居民迁至辽永州和庆州交界的富义县处(《辽史·地理志一》)。新的地方,是契丹人的祖居地附近。
⑸海州
辽国初期,曾有两个海州。其中,一个是渤海国的南京南海府,辽时把它改为海州。另一个是原渤海铁利府的海州,曾延用其名。但到统和八年,与铁利州一起被撤销了。
《辽史·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秋七月“省遂、妫、松、饶、宁、海、瑞、玉、铁里、奉德等十州,及玉田、辽丰、松山、弘远、怀清、云龙、平泽、平山等八县,以其民分隶他郡”。
这里的海、铁里,是指海州和铁利两州郡,原属渤海铁利府。
被撤销的这个海州肯定与辽铁利州不远,也是因为名字重复,且邻近东京辽阳府,没有存在的必要。
⑹汾州,
这个州的情况至今不详,还没有找到。但这个州与其它五个州的距离一定不会太远。
显然,铁利府所辖的广、蒲、海、义、归、汾六州都位于辽河以东,太子河、蒲河、首山、盖州左右。这一带,正是辽国的东京辽阳府附近,现在的辽阳、鞍山附近。
渤海铁利府原先管辖的六个州,都在辽国东京辽阳府附近。其兵事归南女真汤河司或东京兵马司所管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归属黄龙府管辖,二者相距甚远,不可同语。
而“铁骊军详隐司”是设在黄龙府的。
6、铁利基本情况
公元年份 |
铁利(铁里)部 |
注 |
历史沿革 |
靺鞨后裔 |
息慎后人,分别是邑娄、勿吉之一部,曰白山靺鞨 |
位 |
现辽东辽阳一带 |
太子河一带 |
668年以后 |
曾参与唐朝讨伐高丽的一些白山靺鞨,在高丽当山县的地方建国。 |
建为铁利国 |
719年以后, |
铁利国: 开元年十四次使唐、并朝贡。唐授中郎将等职名。, |
|
724年 |
唐朝提升国王授为将军。 |
|
746年, |
与渤海使臣共1100多人一起去日本。 |
|
779年 |
与渤海共359人一起去日本,并与渤海人在日本争座次。 |
|
810年以后, |
归渤海国,成为渤海国15府之一 |
归渤海国 |
916年辽神册元年 |
归附辽国,为辽国铁利州 |
归辽国 |
990年 |
辽国撤消铁利州 |
|
1017年 |
辽在原铁利州地方建广州 |
|
1125年 |
辽广州 |
直到辽国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