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小学教语文》读后感

(2020-12-03 16:22:24)
标签:

教育

作为新教师,基本功不扎实、上课经验缺乏会导致讲课思路不清晰或者是教学过程不流畅等问题。经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把课上好,就需要多学习教学专著以及相关书籍里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我在小学教语文》一书,我对语文教育教学有了不一样的思路。

《我在小学教语文》是作者李竹平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描写的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书中,作者李竹平以两个问题出发:一、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的思路教语文,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二、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创造性地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思考,他经历了人生三个成长阶段,从基于一本语文书的教学研究到认识到语文不仅仅是一本书,最后认识到了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他从母语课程开发的缘起、母语课程建构的逻辑和路径、母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艺术、母语课程样本、母语课程的课堂演绎艺术这五个方面展开叙述,深入浅出地倾诉着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母语课程的课堂演绎艺术》这一章节的内容,李老师通过课程说明、课堂事例、课后反思展现着他的语文课堂。是啊!一节课看似随意的课程,却让孩子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李老师循序渐进的发问,他一步步带领孩子进行有联系的阅读生活。他的课堂上,阅读成为一种反思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思考、相互启发,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意思也有意义。他还带领孩子建立联系的阅读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策略,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整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落实到语文日常教学中,简单来说,教育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在语文课程建构和实施上,不能只从表面上追求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母语学习与学生的联系。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带领学生认识生活、多当面发展学生思维。我们还要突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让语文学习回归母语身份,真正回归生活,融入生活。我们在语文教育探索历程中,也必须构建“为儿童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只有这样,语文老师才能真正担当起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

今后我也会以此为借鉴,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学生的创作性,尽力让学生采用对比策略、联系生活思考等方式引导他们在探索中提升语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