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牛相奎】巨灵欲为开文献著作重光亘代标——丽江文人文学概述

(2020-07-06 16:12:51)
标签:

转载

分类: 滇西文史
[转载]【牛相奎】巨灵欲为开文献著作重光亘代标——丽江文人文学概述

[转载]【牛相奎】巨灵欲为开文献著作重光亘代标——丽江文人文学概述

巨灵欲为开文献  著作重光亘代标
——丽江文人文学概述

牛相奎

    丽江,地处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衔接带和汉、藏、白、纳西等文化圈的交汇带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世代生息于丽江这块美丽、神奇土地上的纳西族人民,在与周围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容纳百川,既善于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养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纳西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丽江文化。早在秦汉时期,纳西族先民就与汉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汉代的《白狼歌》,据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是纳西族先民的作品。但是,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是从元代开始的。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公元1253年,元太弟忽必烈率号称六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进入云南。忽必烈亲率中路兵马,经今盐源、永宁一带,乘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丽江纳西部落首领麦良到江边迎降,立茶罕章管民官,后又改置丽江宣慰司、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特别是1275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结束了长期以来云南与内地隔离的状况,同时也开始了丽江纳西族地区一页新的历史。元王朝在云南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在云南首建孔庙、创庙学、购经史、授学田,在中庆、大理设儒学提举,并先后在包括丽江在内的一些路、府设立学校,积极提倡和传播汉文化。这时期,王沂、李京等中原内地的汉族文人,先后以官员的身份到丽江考察,写下了《么些诏》、《雪山》、《雪山歌》等描写丽江山水景物和纳西族风土民情的诗作。如王沂的《雪山》:

山高摩苍穹,积雪何年始?

润壑下萦回,水奔石齿齿。

方夏偶经过,肌肤犹栗起。

绝顶人莫升,仙灵应会此。


又如李京的《雪山歌》:

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

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坵垤。

平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

安得乘风凌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


    这些诗篇,是元代中原内地汉族文人留给丽江、留给纳西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明洪武十五年(1382),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顺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赐“木”姓,封木得(阿甲阿得)为丽江军民府世袭土知府。明代,进一步在云南及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汉文化。永乐十三年(1418),在丽江府所属通安、宝山、巨津、兰州等地设立学校,给境内封建领主贵族子弟学习和接受汉文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为使他们的子弟读儒书、习汉字,接受中原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不惜重金从内地聘请汉族文人做家庭教师;为了应取功名,还将其子弟送往鹤庆、大理等地入学、应试。《明史·丽江土司传》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守礼义,以丽江木氏为首。”由此说明,学习和接受汉文化已成为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家族的盛事。明朝丽江第六代土知府木泰(14551502),字本安,号圣介。木泰是第一个用汉文字写诗作文并有作品流传后世的纳西族文人,因而被他的后人们誉为是“不学而识本方文字,旁通百蛮各家诸书”的先祖麦宗再世。木泰写的七律《两关使节》,是现存最早的一首纳西族人写的汉文诗。其诗曰:

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

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飞驰易往还。

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

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


   纳西族第一首汉文诗的产生,标志着汉文化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深入传播,是元、明以来纳西族、特别是贵族阶层热心学习汉文化的结果。木泰之后,相继出现了用汉文字写诗作文的木氏作家群。他们文学造诣较高,作品数量也相当多,仅木公、木青和木增三人,就一共创作了14部诗文集,并全部付梓刊行。
木公(14941554),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自幼深受其祖父木泰的影响,勤奋嗜学,好为诗。木公袭职以后,每当政务之暇,以诗书自娱广交名士,常与永昌张禺山、蒙化左黄山相唱和,时称“三山”(因自号雪山);与谪居来云南的新都状元杨慎交谊亦深,常有诗书往来,互相酬唱。《雪山始音》是木公的第一部诗集,也是纳西族的第一部汉文诗集。滇西名士、永昌进士张志淳作序,并题诗集名曰:《雪山始音》。张志淳在序文中写道:“雪山者,丽之望也;始音者,丽初无诗而今创有也。”深切地表达了这位老一辈汉族诗人、学者对兄弟民族青年诗人的深挚情谊和殷切期望。之后,木公又相继创作了《隐园春兴》、《雪山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等五部诗集,由杨慎、张含、李元阳、贾体仁等名人分别作序。另有《雪山诗选》,为木公的诗选集,由杨慎编选并作序。收入集中的作品,是从木公的六部诗集中精选出来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和风貌。
木青(15681597),号华岳,又号松鹤,为明朝丽江第十二代土知府。《六公传》称:木青“游意述作,怡情声律,其所著撰,如仙跨鹤,渺不可即;又如胡马嘶群,声振万里。其书法,秀骨森然,飘洒若仙。”他自幼聪颖好学,能诗工书,且精于音律,惜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九岁而卒。遗作有诗集《玉水清音》。部分诗作收入《滇南诗略》、《列朝诗选》、《清诗略》中。《列朝诗集·小传》曰:“木青诗‘轻云不障千秋雪,曲栏偏宜半亩荷’、‘含烟翠筱和春瘦,啄麦黄鸡佐酒肥’、‘堤岸绿销应有限,渚莲红褪岂无愁’,皆中土诗句也。”
木增(15871646),号华岳,又号生白。他十岁时,其父木青逝世,十一岁袭职,为明朝丽江第十三代土知府。木增力倡学习汉文化,他于万历年间兴建的万卷楼,以藏书丰富而闻名于世。《新篡云南通志·古迹》:万卷楼“为木氏藏书之所。楼中凡宋、明各善本数以万计,群书锓版亦能备其大要。木增还在芝山解脱林创设印刷所,从内地请来印刷工匠,刻印木氏历代诗文,锓版印刷的大藏经《甘珠尔》,被称为丽江版大藏经。    木增三十八岁退隐,让位给儿子木懿,自已则在芝山解脱林南林别墅静居著述。徐霞客、周月泉、担当等先后来到丽江,木增以上宾之礼相待,视若良师益友,结为文字交。请徐霞客为其四子授课,并说:“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的仰慕。又特意为担当在玉龙山西麓修建一寓庐,以待交游。与董其昌、周延儒、张邦纪等中原名士交谊亦深,常有诗书往来,互相酬唱。木增有诗、文、词、赋共1000多篇(首),分别收入《芝山云薖集》、《山中逸趣》、《啸月堂诗》、《空翠居集》、《光碧楼诗抄》、《云薖淡墨》等6部集子中。其中《云薖淡墨》六卷,是木增的读书扎记,曾经徐霞客校订,分门标类。清《四库全书·子部杂家》对此书有提要介绍。木增还工于书法,大学士周延儒称其“字逼钟王”。有行草中堂“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为木增墨宝,现收藏于博物馆。木高(15151568字守贵,号端峰,又号长江主人。他主要以武功著称,但也擅长于写诗。最为著名的是他题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水台石岩上的一首七律: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当人了上乘。


   这首诗以其浓郁的画意诗情为人们所喜爱,也为后人研究纳西族东巴教史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木高还留下一首摩崖诗,与其父木公的诗一同刻在白沙崖脚村西石壁上。木靖是明代木氏作家群中的最后一位诗人。七律《雪山》是木靖唯一流传下来的一首诗:

边关一窦隔巑岏,固守提封去路难;

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

舆图虽尽天犹广,月令无凭夏亦寒;

磅礴远呈精白意,忽从日下见长安。


    此诗在纳西族文人中广为传诵,认为是木氏作家群中题咏雪山诗的压卷之作。元、明以来,丽江虽称建有学校,但由于文化教育被木氏土司、贵族垄断,一般平民子弟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清康熙三十六年(1617),孔子六十代孙山东曲阜人孔兴询到丽江任府通判,“见丽山水清奇,人才秀美,请置学校,为土舍所挠”。他力排阻挠,捐出俸银,几经周折,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成了丽江第一个初具规模的学宫。康熙四十五年(1706),设府学于学宫,正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从而开创了丽江平民子弟入学读书的先河。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
改流后首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馝,以及以后继任的流官知府管学宣、儒学教授万咸燕等人,是几位有真才实学、为官清正廉洁的知识分子。他们热心丽江的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创建了雪山书院,重修了兴建于康熙年间的玉河书院,又在各乡镇创办了十二个义学馆,动员鼓励平民子弟入学。一时间,读书识字蔚然成风。管学宣、万咸燕还修篡了丽江的第一部地方志——《乾隆丽江府志略》。杨馝在玉龙山石崖上题写了“玉柱擎天”四个骨力雄健、气势磅礴的大字,成为丽江又一重要摩崖景观。丽江改土归流以后,入学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受门第的限制,纳西族和各民族的子弟有了较多入学读书、接受汉文化的机会。《光绪丽江府志稿·选举志》载:“自雍正初改流,而后士之争,自濯磨,出类拔萃者胪有其人。未百年间,掇科捷南宫者相继接踵,而后先辉映焉。”从雍正初年到清末的180年间,丽江学子经过应试考取功名的,计有进士7人,举人60余人,副榜10余人,优贡3人,拔贡20余人。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丽江古城西,正对面卖碗豆桥有一叫科贡坊的小巷,纳西语叫“牌坊过”,意为有牌坊的巷子。科贡坊虽然不大,却很有名气,十几户人家就出两个进士、好几个举人和拔贡。清嘉庆六年,巷里的杨兆兰、杨兆荣俩兄弟,一个中了举人,一个考上了拔贡。道光十七年,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又中了举人。人们就称之为“一门三举”。还有更大的一桩喜事,给小巷增辉添彩,道光九年,巷里的学子王春藻考中了进士,成为继龚渤之后的丽江第二位进士。为此,官府在巷口修建了一座两层的牌坊,取巷名为“科贡坊”。光绪十八年,科贡坊巷的和庚吉也考中了进士,为丽江历史上的第七个进士。之后,有一当地富商捐资,将科贡坊改建为三层门楼。从四方街朝卖碗豆桥放眼望去,科贡坊巍然耸立,成为丽江文化辉煌的见证。古城里有一杨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据说在清代,族中先后有九人考取举人,六人考取拔贡。因此,在杨家老宅的大门上题有这样一副对联:“六酉拔贡第,九世大夫府”。
光绪十五年(1889),丽江纳西族和庚吉(松樵)、王成章(竹淇)、李怀忠(梅卿)、周暐(兰屏)同时中举,一时传为佳话,时称“松、竹、梅、兰四举”。与此同时,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来自新兴的各个阶层的诗人,作家。他们大多是汉文化素养很高的纳西族文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运用传统的表现形式,抒写情怀,描绘家乡的山水景物,反映社会生活、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写的《纳西族文学史》中,称这一时期纳西族文人、以及明代木氏诸人创作的诗、文、词、赋等为“纳西族作家文学”,以区别于民间口头文学和用纳西族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古籍中的“东巴文学”。清代丽江众多的诗人、作家中,较著名的有:周之松,字鹤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举人。曾长期主讲丽江雪山书院,当时纳西族科贡之士,多出其门下。周之松是丽江改土归流以后,最先有作品传世的平民出身的纳西族诗人。《丽郡诗征》收录有他的一组咏物诗。李洋(17701840),嘉庆五年(1800)庚申科举人。曾任云南通海县教谕多年,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其弟李溢在西藏拉萨经商,捐资修建丽江文笔峰灵洞,李洋在洞上题书“南瞻第一灵洞”及跋语。他的《文笔峰》、《茶花》等诗作至今为人们传诵。李洋的诗现存200余首。(手抄本,丽江县图书馆收藏)桑映斗(17821850,字聚伍,号沁亭。他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造诣,成就比较突出,在丽江流传广,影响大。《铁砚堂诗稿》,收录了他一生创作的诗歌2000多首。后失散,仅余四卷,存诗441首。牛焘(17951860),字涵万,号笠翁,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优贡。历任镇沅、邓川、罗平等县学官。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称他“诗才潇洒,写景如画所到之处,不论山川、风物、人情,有感于心,即付吟咏,所写无不生动活泼,意味深远。”牛焘还善于弹琴,通晓乐理,能创作新曲,自谱自弹,与同邑回族诗人马子云齐名,被称为“牛琴马笛”。遗作有《寄秋轩吟草》四卷,现存已非完本,尚有近体诗250多首。
马子云(17821849),名之龙字子云,自号雪楼。远祖为回族,后落藉于丽江,世居古城双石桥畔。马子云的作品,对纳西族文学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大多以深挚之情,描绘了纳西族世居之地的山水,讴歌了淳朴的乡风民情,倾诉了他的向往和热爱,因而在纳西族中传诵不绝。其作品有《雪楼诗抄》、《阳羡茗壶谱》、《卦极图说》等著作。他的诗现存500多首,另有散文《玉龙山记》、《懒斋记》2篇,赋《笛赋》、《琴赋》、《方琴赋》、《城南赋》等4篇。马子云墓,在古城北象山南麓,其墓道碑原竖于净莲寺嵌雪楼侧,现收藏于丽江博物馆。
杨竹庐(17761854),名仲魁,字希元,号竹庐,晚年又号黄山老人。杨竹庐毕生爱好吟咏,与丽江诗人马子云、桑映斗、牛焘等日夕过从,交谊甚笃。他们时常聚会于黄山(狮子山)净莲寺,至今黄山古柏下,还有他们当年聚会唱和的遗址。其作品有《黄山老人诗稿》两卷,收古近体诗约200首。
木正源(17981880),字羲民道光甲午(1834)科举人。历任晋宁、宜良、镇南诸州学正。他毕生从事教育及学术研究活动,著述颇多。据记载,有《周易集谈》六卷、《羲民文集》、《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录》一部。木正源生于白沙,长于白沙,朝朝暮暮与玉龙雪山相依相伴,他经过数十年的观察、体味,写成了著名的组诗《雪山十二景》,诗有序,每诗缀以小叙,流传甚广,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妙明(17981862),号松庵,又号雪峰,丽江阿喜人。幼时因家境贫寒送往黄山净莲寺为僧。因经常受到杨竹庐、马子云等诗人的影响,颇爱读书吟咏,后云游各地,成为著名诗僧。著有《黄山吟草》、《云游集》等卷。杨昌(17841847),字东阳,号竹塘,杨竹庐之侄嘉庆丁卯(1807)科举人。历任湖北黄梅、谷城、潜江、天门诸县知县。杨昌工诗,尤长散文。所著《四不可斋文集》,今已无完本。《丽郡诗文征》中收录有他的散文28篇、诗3首。他还有《舟中琐言》随感一集现仅存《自序》一文。其散文《游玉湖记》及《梦游玉泉记》,是两篇在纳西族读书人中广为传诵的作品。
杨品硕(18191899),字大田,贡生。著有诗集《雪山樵吟》一部。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家乡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对于地方历史掌故、旧闻逸事、民间传说,作者也作了广泛、细致的收罗。因此,他的这一部份作品,除了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外对于研究丽江地方民族历史,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李玉湛(18271887),字韫川,号一笑先生。同治庚午(1870)科举人,丽江雪山书院山长。他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晚年将自已的作品编为《畏人前集》、《畏人后集》、《驱我集》、《倥偬集》和《容我集》,并写了各集的序跋。后由赵藩整理编定,取名《一笑先生诗文集》,包括诗集二卷,骈、散文各一卷,皆收入《云南丛书》。
杨泗藻(18301882),字杏泉,贡生。著有《慎余子诗钞》,收诗500余首。杨泗藻也写了不少民族风情诗。如《和逊高观蒗蕖蛮舞》六首,通过描写歌舞者身姿、手足的动作变换,表现了摩梭人乐观、豪放的生活情趣,又从舞蹈生发开去,道出生活的哲理,文章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和虎臣(18611910),原名廷彪,号琼崖,晚年自号觉园,丽江白沙里人,清镇远镇总兵和耀曾之子。曾任浙江长林盐大使、广东靖远县令、广西同知、思恩府守等职。他十七岁投笔从戎,在父亲帐下参加了抗英、抗俄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他再度从戎,转战辽沈。不久,他又参加了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和虎臣的许多诗作,记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表达自已尽忠守职、抵抗外侮的决心,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所著诗集《东瓯集》,后经陈荣昌编选批注,共400余首,现存100余首。清朝末年,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丽江一部份知识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科学,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原有雪山、玉河等3个书院及30多个义学馆的基础上,首先创建了丽江第一所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了丽江府中学堂(后为省立第六师范、丽江六属联合中学、省立第三中学、省立丽江中学等)。这些新式学堂的建立,对于传播新思想,传播科学文化,普及提高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府彭继志组织创办《丽江白话报》,聘请白族学者赵式铭任主笔,纳西族教育家和积贤为社长。这是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之后的一份重要报纸,也是云南的第一张白话报。它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还要早12年。《丽江白话报》为月刊,铅字印刷,每期20页左右,最初发行于丽江府所属各州县学校,后来发行到全省各地。《丽江白话报》主要是宣传实业救国,抵御外侮,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清末之季丽江纳西族和各族人民要求发展进步,使边疆各民族富强昌盛的强烈愿望,起到了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作用。白话报还刊登文艺作品,如赵式铭根据梁启超《越南亡国史》改编的戏剧唱本在白话报上连载后,又组织人员进行排练演出,使当时的丽江各界人士大开了眼界,受到了教育。民国初年,产生了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第一个文学团体——“桂香诗社”。主要成员有:王竹淇、和松樵、王树和、李中铨、张熙远、习彦卿、唐杰生、和云锦、李炳魁等,周兰屏为社长。会址设在净莲寺嵌雪楼。诗人们定期聚会,交流切磋,对于地方文风颇有良好的影响。“桂香诗社”成员,大多到过内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各种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声誉,在诗文创作方面成就也比较突出。
周兰屏(18471924),名暐,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中举后,先在大理府任教,后到北京任教多年。因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曾渡海到南洋考察。回国后,任云南弥勒县教谕,以后又主讲丽江雪山书院。云南省创立高等师范学堂后,任伦理学主任教授。回到丽江后,又任丽江学务总董。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开办了丽江县内各学堂。他还热心于丽江县石鼓里的各种公益事业,如:创办石鼓高、初两级学堂,修建铁索桥,开辟船渡,植桑养蚕等。其子周冠南亦为举人,曾赴日本留学,历任丽江师范、中学、实业诸校校长。现存《江渔诗钞》一部,收录了周兰屏晚年的诗作235首。王竹淇(18641923),名成章,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曾任禄劝、永仁等县教谕。宣统元年回丽,任丽江府学务总督、府督学、劝学所长等职。他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开办学堂,延聘师资,为培植本地区各民族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晚年,他将所著《退省斋文集》十数卷,亲手整理缮写,垒叠存置,惜在十年浩劫中几近焚尽。
和松樵(18641950),名庚吉,字星白,号松樵,晚号退仙。光绪十五年(1889)举于乡,光绪十八年(1892)成进士,官兵部主事,时年二十八岁。三年后请改外用,历署四川乐至、石柱、秀山、温江、遂宁各厅县。回乡后,参与创办丽江高等学堂和丽江府中学堂,并任中学堂第一任监督。《退园韵语》是和庚吉晚年编订的一部诗文集,收诗145首,文5篇,集中不乏佳作,如《丽江杂咏》、《三月龙王会竹枝词》等。然而,和庚吉最著名的则是一副题得月搂的楹联。联曰:

丞相祠边,子云亭下,只遗古意茫茫,欣故里依然,胜迹辉流丹阁影;

屏开雪岭,镜拂晴波,不尽余情缕缕,问何时归去,凭栏醉饮绿阳春?

   和柏香(18711924),原名和让,宣统元年(1909)特科拔贡。曾在四川新津等县任职多年;民国初年回到丽江,自设学堂授课,是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的启蒙老师。所著《柏香诗钞》,分上下两集,八卷,共1500余首。其中有几首论诗诗,通过诗歌阐述了作者对作家的艺术格风等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见解。与文学创作一样,丽江也有很好的书法、绘画传统。明代的木公、木高、木青、木增,不仅以诗文见长,而且工于书法。木公、木高父子不但有石鼓碑铭,还有白沙摩崖题诗(在崖脚村);木增被誉为“字逼钟王”,有草书条幅传世;木青以“其书法,秀骨森然,飘洒若仙”闻名。清代丽江改土归流以后,书法造诣较高的有:李洋、李樾、马子云、和钦、杨光远、杨庆远、和庚吉、和渭清、木坤、张文湛、王协中、黄缉熙等。民国间,较著名的有杨鉴勤、和志钧、和志坚、张宗瑛、张纯孝、木松园、范义田、和学诚等。其中,丽江回族诗人马子云,书法“秀逸飘洒”,曾著《临池秘钥》书法理论一部,传世作品有嵌于龙神祠壁间的“秋风水月”四字。
杨光远(18251874咸丰丁卯(1855)科举人,其书法功力扎实,风格秀丽,尤以行草见长,曾有《拓雪堂法帖》24种。杨庆远(18231911),清末拔贡,曾在四川眉州任职,撰并书“三苏祠”楹联。张宗瑛,效何绍基书法,创个人风格,时兴一代。范义田,工行书,有名联“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汉文化造诣很高的明代木氏诸人,虽无擅长绘画的记载,但他们都珍爱书画,木公、木增有不少与绘画有关的诗文和题画诗。汉族画家马肖仙,据说是明末时土知府木增从浙江宁波请来到丽江作壁画,除有几年被大宝法王请去西藏画壁画外,一直在丽江作画,死后葬于丽江白沙。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马肖仙,江南人,工图画山水,臻神品,花卉人物,靡不精妙,识者称为马仙画。西域闻其名,延去数载,后复归丽。”唐泰,字大来,后削发为僧,人称担当和尚。徐霞客称其“诗、书、画得董玄宰(董其昌)三昧”,“诗翰滇南第一人”。担当爱丽江山水清奇,往来无时,木增特为他在玉龙山西南麓修建一寓庐,以待交游。担当的许多书画,收藏于万卷楼中,木增视之为珍宝。明代丽江壁画,是各民族画家心血的结晶。除汉族、藏族等民族的绘画高手外,纳西族的画师们也参与其中。琉璃殿壁画朴实古拙,未曾渗入更多的藏画风格,从壁画的构图、人物造型、色彩等方面来看,从中可以找到纳西族早期东巴画的一些痕迹。
清代康熙年间的王运昌,是丽江境内较早、较有名气的纳西族画家。王运昌的重孙王源,乾隆甲寅(1794)科举人,《滇南名画录》称:王源精于画水墨白菜,人称“王白菜”。王源之子王锡桐,道光丁酉(1837)科举人,擅画山水、花鸟,精于画水墨白菜,亦称“王白菜”,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气。与王锡桐同期的画家有李樗、和渭清等。清末以后,丽江较有影响的画家有张文湛、王履清。张文湛(18531936),字丽川,廪生,一生致力于教学和书画,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正、草、隶、篆都有较高的造诣,尤以隶书见长,时称“张隶”。纳西族著名画家周霖早年曾在他门下学习绘画。王履清(18651951),贡生,擅长山水,曾自费石印《听水轩画册》一本为丽江纳西族画家的第一本国画画册。同期的画家有赵槐卿、黄穆侯、方元贞、方儒林、李志明等。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由国画爱好者组成的业余文艺团体“雪社”在丽江成立初期有会员10余人。四十年代中期,雪社发展为融诗、书、画、乐于一体的群众文化组织,会员发展到40余人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国画家周霖、和志坚、桑文浩等。这期间,和柳、张星泽等创办了《丽江壁报》、《丽江周报》,宣传鼓动抗日,抨击时弊,介绍地方文化,颇有影响。这时期,在丽江中学任教的纳西族画家周霖(19021977),不仅创作了大量国画作品,还为清代丽江著名回族诗人马子云的《玉龙山白雪歌》谱曲,为丽江洞经音乐《到春来》填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展示出他在诗、书、画、乐诸方面的深厚功底和艺术才华。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19041993),不顾世俗的偏见,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一边教学,一边涉猎史志和地方文献资料,爬山涉水,实地考察采访,寻贤译经,广集资料,1948年编写出版了《玉龙旧话》一书,这是丽江解放前第一本较全面地介绍纳西族历史文化的著作。三十年代初,纳西族历史学家方国瑜(19021983)在北平师范大学本科和北平大学研究所国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36年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和地方史、民族史以及纳西象形文字的研究工作。他以严谨的作风,刻苦钻研的精神,他著作等身,数十年间共撰写了近400万字的学术著作,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被誉为“滇史巨擘”、“南中泰斗”。1932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中文系的纳西族作家李寒谷,受“左联”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成为北平“文艺青年救国会”的领导成员。先后在《文学》、《文史》等国内各大报刊上,发表了《三仙姑之秋》、《雪山村》等数十篇小说和其他文章。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创办《文艺季刊》,并在各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文艺评论。他是纳西族的第一个小说作家。新中国的建立,给方国瑜、周霖、赵银棠等纳西族学者、文艺家,创造了发挥光热、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成为在全省和全国产生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国画家、女作家。李寒谷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已经为《纳西族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在丽江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人杰地灵,文人荟萃,一代又一代纳西族和各民族新人不断成长,在学术和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里,更是人才济济,硕果累累,使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丽江文化更加充满生机,魅力不衰。

                              ——文章选自《丽江文化散论》


                             
作者简介牛相奎,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文学期刊工作。处女作《玉龙第三国》(与木丽春合作)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少数民族文学集》。翻译整理纳西族长诗《鲁般鲁饶》(与赵净修合作),获云南民间长诗奖,并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出版。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相继创作出版《彩云下的故土》、《纳西婚礼与歌谣》、《丽江文化散论》、《玉壁金川纪事》、《牛相奎作品选集》等集子,并获省、市授予的各种奖项和荣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