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理阿成
大理阿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46
  • 关注人气:3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元阳与《翠屏草堂记》

(2018-07-21 11:32:57)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理历史文化

    “……开东牖以纳旭,敞南甍以受和。木无丹漆之华,墙无丹垩之饰。素屏木榻,瓦缶陶罂,随力而增,率称是焉。楼上置橱,藏儒、释、老、庄之书,约三百余卷,香一炉,琴一张,酒一壶。登楼开窗,岸帻解带,碧波在望,青甸如拭,取琴作商声三五弄。小僮进酒无量,微酣而止。步至楼背,升台看山,雪壑镂银,朱夏犹在。山腰白云,宛如束带。斯时,心旷神怡,不觉放歌,声满天地。老衲羽人,白眉垂颊,出自竹烟香霭之间,持茗来饷,相与茵草枕藉,如梦如寐,不知天壤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中溪叟今年八十有四,耳目四体未至衰颓。宅边有默游园,风雨冱寒,颇堪游息。每及首夏,即出北郭,追凉风,濯流湍。苍山诸溪涧泉石胜处,背琴携酒,日以为常。或有客无客,听泉坐石,必日落而起,或乘月乃归。……目冥境寂,天地之情,了然玄会,乃知死不相干矣。唐人诗有之:‘此身只合僧中老。’予尝三复此言,清泉白石,实鉴我心。”

     李元阳写这篇《翠屏草堂记》时,已经84岁。文章信手拈来,从写身边的器物用品、清风明月入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亦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写完这篇文章不久,李元阳就溘然而逝,留给苍山洱海之间一盏永不熄灭之灯。

     李元阳于1497年出生于大理府一个书香家庭,因母亲董氏“梦龙负日入怀”而生,故名“元阳”。自幼寡言少语,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好文史,少负才情。科举路上,一路高歌。25岁时,取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科云贵乡试第二名;29岁中嘉靖丙戌年(1526年)进士。

     中进士后,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就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因外抗击“海寇”、内施惠政于民,李元阳在江阴做官后不久就升任户部主事,后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身为监察御史的李元阳刚正不阿,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正是这种直言不讳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被贬为荆州知府。在荆州府任上,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打了几十眼井,当地人民遂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兹纪念。又看到沿江州各县不断受水灾影响,李元阳就治理长江、荆江段水患,限期各县修复河堤池塘,被誉为“大禹之后一人而已”。此外,后来成为万历首辅、著名改革家张居正,就是被李元阳发现并培养出来的。

     嘉靖辛丑年(1541年),44岁的李元阳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再也没出仕。在此期间,他醉情云南山水,与当时杨士云、杨慎、张含、李贽等文化名流诗酒唱和,使得今天云南的许多山水、庙宇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他又勤于著述,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家传汇稿》等,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等,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今流传下来的《大理府志》卷一、卷二,保存了有关明代大理地区的山川、形势、物产及大事、沿革等方面的资料,深得后世赞许。万历《云南通志》是第一部由云南少数民族本土学者编纂的省志,共十七卷,分地理、建设、赋役、兵食、学校、官师、人物、祠祀、寺观、艺文、羁縻、杂志等十二志,下又分为五十八目。该志吸收历代地方志的优点,以独具匠心的编排、类列分明的条目、旁征博引的资料、独到的见解而为后世所瞩目。其中《赋役》、《兵食》、《羁縻》、《学校》诸志系李元阳首创,亦为后代云南省志所承袭。

     纵观李元阳的一生,不论是为政为官、为人为师,还是其天赋才情,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生。为政清廉耿直,深受同僚、百姓所称颂;为人超脱旷达,不计名利,驰骋官场多年后,退隐归乡,醉情山水;文章才情倥偬,堪称一代文宗。其挚友杨升庵说:“见中溪神貌如临水月,鄙吝自消;聆其语如闻洪钟,令人顿醒。”而与其同时代的“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任忠斋,也评说:“中溪晚年之学,如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也。”明著名思想家李贽也赞誉有加:“公踌倜傥,非常人也,……为海内贤豪驱先,非常人明矣。”后人李根源在《重刊〈中溪汇稿〉序》中不无感慨地说:“吾滇先生,理学钜儒也。……特滇僻处西南,无有表彰其学说者耳。”

     由于在文学、书法、哲学、史学、教育诸方面的突出成就,李元阳被誉为“白族史上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在云南地区,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李元阳的故事传说。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