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云龙“力格高”,连外国人都喜欢!AAAAA

 (2017-04-15 16:11:27)
	
			
					(2017-04-15 16:11:27)		|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情感图片 | 分类: 滇西文史 | 
   
     
 
 大理云龙“力格高”,连外国人都喜欢!AAAAA       
 
 
           




  


 
 
 
 
据悉,白族聚居的云龙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生活中衍生出了别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打歌舞蹈艺术“力格高”,在民间世代相传至今并保持旺盛生命力。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28e7d97ac34e4b64bcf0c02bdf6c7944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b5cf456e77e84c0aabf545e94e44b66d_th.jpg
云龙山地白族“力格高”是农耕文化长期形成的农耕文明,是云龙山地白族群众的一首田园牧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875e863c4138474fad51db5a4a4d6c62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5387eaa69dbb4d97a2352b32fe50714b_th.jpg
现广泛流传于云龙山地白族地区,白族群众在举办婚喜事时,人们到主人家帮忙、做客,晚上就围火跳起力格高舞蹈来庆贺主人。当夜幕降临,人们便在院场里燃起熊熊篝火,男女老少以火堆为中心围成圆圈,领跳人在前面发号施令,其他人则随后而舞。其舞蹈动作矫健,步调整齐成拍。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afc0901f31614b26a4c148be40281f5d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6c1d476d61564fdf9f0fe0d4419bcfe4_th.jpg
“力格高”其特点是没有音乐伴奏,而以鼓点声和脚踏地的节奏声来左右舞蹈的节奏,利用手、腰肢与脚力语言,力量在于脚,有节奏地跳着“踏、踏——”的动作,动律特征是微含胸,双膝稍屈,足踏地有力,多以腰为主要的挺、摆、曲身动作,双臂大幅度自然摆动,节奏强烈、中速稍快。共有三十六个动作,多是模拟生产劳动和畜禽的原始动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c66a6d09c2ff435da51fce1aa0311d46_th.jpg
宝丰乡是云龙“力格高”的主要发源地和流传地。“力格高”亦称“力格歌”,汉语意思为“人的舞”,目前是白族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打歌类遗产。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89050fa54fdc489db5250354d75b3ada_th.jpg
据统计,目前,宝丰乡7个行政村有12支业余“力格高”表演队,有州、县传承人6人,被称之为“力格高歌舞艺术之乡”。
云龙“力格高”还跳到了北京
“力格高”曾经代表白族入选中央电视台“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演出,2013年参加“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式”展演,2016年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校园时代相约北京”春节大联欢系列活动,多次向外展示云龙山地白族的歌舞文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050ee273e12b436192d2d9f5e80feb81_th.jpg
“力格高”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关注。近年来,虽然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在云龙山区,每逢喜庆节日,人们仍然会跳起“力格歌”来表达情感,向主人表示祝福,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30/2670ca88d50549929d555b3d05ae72ce_th.jpg
这,已成为云龙山地白族群众的一种传统。
以上图片由吴建平提供 
相关延伸:
 
 
 
 
 
 
 
 
 
  有白族的地方就有“力格高”
  宝丰乡是云龙“力格高”的主要发源地和流传地。“力格高”亦称“力格歌”,汉语意思为“人的舞”,目前是白族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打歌类遗产。
  宝丰旧称雒马井、金泉井,曾是云龙县城所在地。历史上,因盐而兴,古迹文化丰富,誉为“文墨之邦”。
  傍晚时分,漫步于宝丰古镇的街巷,当年的繁华市井旧貌依稀可见。明清风格的建筑随山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吃过晚饭的人们穿过老街的石板路,聚集到白族力格高文化广场,开始一天的健身娱乐活动。
  “这个星期我值班,要打扫卫生、烧水、备茶作。”宝丰村力格高健身队队员王江萍告诉记者,自2010年健身队成立以来,每天都会在晚饭后跳一两个小时,村里人家办事需要时,也会免费为村民表演,“力格高”越来越受欢迎了。
  广场上,只见30多人围成一圈,无音乐,无伴奏,主要靠双脚跳跺拍出响声来统一节奏。舞蹈力度大、动感强,动作朴实,粗犷豪放。
  目前,宝丰乡7个行政村有12支业余“力格高”表演队,有州、县传承人6人,被称之为“力格高歌舞艺术之乡”。
  “县内流传的‘力格高’据考证已经600多年历史。”云龙县文化馆馆长杨嘉田介绍,明末清初,盐业繁荣,盐井地区文化十分发达,“力格高”也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盐业衰退,“力格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依然在白族民间以家传、拜师、自学等传承方式传承。近年来,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扩大,散落在民间多年的“力格高”逐渐被挖掘、整理出来并深受人们喜爱。在云龙县境内,只要有白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跳‘力格高’的人。
  云龙“力格高”跳到了北京
  宝丰乡东山村的莽秀枝,目前是唯一的大理州政府命名的“力格高”舞蹈传承人。记者在福利村遇到她时,她正在教村民们跳“力格高”,从手势、力度、面部表情,教得格外认真和耐心。
  莽秀枝出生在宝丰乡福利村,父亲是石匠,母亲则是十里八村出名的“力格高”的好手。从七八岁开始就喜欢上了这种动作明快、节奏强烈、表情丰富的白族舞蹈,母亲就是她的老师。长大成人后,她嫁到了东山村,让“力格高”也在东山村广为传播。
  “开始时,人们对‘力格高’很陌生,不理解、不支持、不想学,甚至连我家人也觉得,这个年代久远的东西没人喜欢了。”莽秀枝坦率地说,她坚持在农闲时节组织附近的村民一起跳,村中有人家举办婚嫁之事时,组织大家围着火堆跳,慢慢地就有一些人到家里来请教。作为“力格高”的传承人,她不管多忙都抽空去教。她说:“我有责任让优秀的白族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每逢婚丧嫁娶、打碑立墓、起房竖柱等日子,人们都会通宵达旦地跳起“力格高”,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创造出一些新的动作。然而,“力格高”在白族民间都是以一种自发的形态悄然存行于白族山乡,在现代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承环境显得十分脆弱。
  为抢救这一“围火踏歌”的白族民间舞蹈艺术,云龙县于2015年6月把“力格高”命名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并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专业人员对“力格高”进行了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了翔实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组织“力格高”演出队伍积极开展培训、表演等传承活动。同时,在宝丰、关坪、诺邓等乡镇扶持成立了25支“力格高”民间表演团队,在宝丰乡筹建“力格高”传习基地、展示室。
  “力格高”曾经代表白族入选中央电视台“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演出,2013年参加“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式”展演,2016年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校园时代相约北京”春节大联欢系列活动,多次向外展示云龙山地白族的歌舞文化。
  目前,云龙县有20多名州、县政府命名的“力格高”舞蹈传承人,云龙白族传统舞蹈“力格高”逐渐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亟待挖掘的民族文化“瑰宝”
  一个平常天,云龙县的“马老”和往常一样,走村串寨寻找“力格高”表演艺人,在途径宝丰乡金麦村时,有个村民主动询问他是不是“马老”?
  “马老”听村民说,土麦地村民小组每天都有上百人参加跳“力格高”。他喜出望外,迅速到土麦地组织了一支队伍,经过排练指导后,参加了大理州“三下乡”活动,并作为于云龙县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参加《声动云南》录制节目。
  “马老”名叫马建强,云龙县文化馆“老馆长”。1970年,他走上工作岗位,一次次带领专业人员深入农村认真调研、遍访民间老艺人,同吃同住同欢乐,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多年下来,云龙县几乎每个村寨的人都认识这位“马老”,并亲热地称他为“阿老友”。
  他说:“过年过节的时候,我都喜欢走村串寨,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到很多埋藏于民间多年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挖掘出的一些‘力格高’动作也是在走村串寨和‘力格高’表演中发现的,这些可都是国宝啊,每当有这样的发现,我都会激动好几天。”
  马建强说,云龙县对“力格高”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对“力格高”进行了积极的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力格高”逐渐在云龙大地上广为传播,但由于“力格高”舞蹈套路繁多,民间相传有36套、42套动作,现在挖掘整理出来的只有24套,还有很多丰富的“力格高”文化资源待人去挖掘抢救。
  马建强认为,今后的任务就是挖掘抢救,要采取建立“力格高”档案资料、办班传承、提供平台、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力格高”技艺传承人,挖掘、整理“力格高”表演技艺,把独具云龙特色的原生态舞蹈“力格高”保护好、传承好,将云龙打造为中国白族“力格高”之乡。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