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腾越总兵府”:穿越历史长河的静谧美

(2015-04-16 21:09:03)
标签:

军事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分类: 近现代史

      http://misc.clzg.cn/forum/day_100219/1002192227e0073187dc016a91.jpg

      “腾越总兵府”:穿越历史长河的静谧美


                               http://misc.clzg.cn/forum/day_100219/10021922222e96916bbebbfb0d.jpg


                                        http://misc.clzg.cn/forum/day_100219/1002192225d37de40951c1791f.jpg

  
                                   http://misc.clzg.cn/forum/day_100219/10021922255a8f026503e0e1c1.jpg
                                                      

       http://misc.clzg.cn/forum/day_100219/10021922382b034bf58147a6db.jpg



         “腾越总兵府”:穿越历史长河的静谧美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各位听众你好,我是周宁,本期《魅力云南》我们将为你介绍一座位于昆明老街上的宅院--“腾越总兵府”:

  在今天繁华的正义坊昆明老街小银柜巷8号,有一座建筑风格古朴、规模庞大的三进院落。它就是曾经的福春号旧址,人们习惯地把它叫做“腾越总兵府”。要是不刻意去寻找,不去打听它,它就如一个安详的老者,安静地穿越过了上百年的时光。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们踏进了这个清幽的院落,开始寻找和历史有关的些许印记。

  还没有来这里之前,我们就听说,这座百年老宅是100多年前贵州提督蒋宗汉的孙子--蒋仰禹出资修建的。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蒋仰禹是谁?但他的爷爷--蒋宗汉可以算得上是云南的一个人物。

  在一本介绍云南历史的书籍上,我们找到了有关蒋宗汉的介绍:蒋宗汉,彝族,祖籍大理鹤庆,原先出身贫寒,曾帮人管田、牧马。清咸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856年,滇西的回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革命军遥相呼应,清政府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到处招兵买马,于是蒋宗汉投效了清军。蒋宗汉一直以精明善战闻名,每次和起义军对抗,他总是能出奇不意取得胜利,于是他不断地得到提升。到1876 年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云南提督,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军级干部。云南古建专家刘则民介绍说:

  “其实这个老宅并不是蒋宗汉的真正府邸,他的府邸在腾越”

  今天的昆明正义坊老街是昆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整条长500多米的街道上,到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酒吧,穿着鲜艳、打扮时髦的年轻男女们每天匆匆地穿越这条老街,谈笑风声。老宅和这些酒吧相隔不到10米。

  今年1月初,昆明老街举办庙会,30多岁的孙先生和妻子在老宅外支起了一个临时小摊点专卖泰国饰品。每天他都能看到不少的游客和市民进出“腾跃总兵府”,他说:

  “每天到这里的人还是很多的,都拿着照相机照照片,大家对这个老宅的历史都还是感兴趣的,我们也因为靠着这个老宅,生意好点。”

  老宅的大门很显眼、美丽。采用的是西式装饰风格,两道黑漆的大门嵌在欧式德门雕之内,透着浓郁的法兰西风味,显得沉静而神秘。大门左侧迂回进去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清代木楼,整个木楼和雕花的窗栏大都被漆成了朱红的颜色,庭院中有一个花坛,古朴萧瑟。

  如今,原先居住在老宅里的人早已经搬走,整个屋子被空置了下来。由于历史韵味浓厚,现在人们常常会在这里举办一些画展和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在当天,一些茶商就把茶展搬到了这里。在空灵的古筝声中,身着汉服的漂亮女子,浇烫茶壶,玉指轻拈,如行云流水一般,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泡出了一杯杯香茗。

  置身在院落中,恍若时光倒流。幽幽琴声中,我们不禁遐想。这座老宅有怎样的故事?居住在这里的人曾经有怎么样的生活?听众朋友们,这期节目就到这,本期节目采写、编辑、制作陶兰,播音周宁。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为您揭开关于这座老宅的历史,述说曾经的故事,敬请收听。


              “腾越总兵府” 二:  记忆中宅院里的生活

     各位听众你好,我是周宁,在上期《魅力云南》中,我们为您介绍了昆明老街上的一座宅院--“腾越总兵府”,本期《魅力云南》,我们寻访到了一位曾经居住在老宅里的市民--方明,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他在这座老宅里的生活故事,聆听老宅的历史。

  今年50多岁的方明在总兵府里生活了14年。1992年,位于胜利堂附近的省物资公司宿舍拆迁改造,30多岁的方明和母亲搬到了小银柜巷8号居住。和他们一起搬来的还有10多户人家。在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老宅的历史,大家都只是觉得这座老屋原先一定是有钱人家居住过的。

  方明说,在老宅里居住的日子非常有意思。每天下午四五点,家家户户就会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接着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母亲们开始呼喊孩子回家吃饭。夏天的夜晚,妇女们从家中搬出一个个小椅子,围坐在院子中唠家常。一旁的男人抽着烟、打着牌。老宅的外面,是宽阔明亮的昆明街道,汽车、摩托车川流不息。远处还能听到有人在唱卡拉OK。

  “那时候就是一个大院坝,每家每户在门口盖了一个厨房”。

  时代变迁,忙碌真实的生活让老宅的历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2000年,一个从国外回国的女人踏进这座院子,她告诉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这座老宅曾是自己祖辈的家。院子里的人开始知道,自己居住的屋子原来是一个叫蒋仰禹的富商的书房,地上光滑漂亮的地板砖价格不菲。

  “说是都是从外国运来的……”

  听着方明零星的讲解,让我们再次燃起了对老宅历史探询的热情,但是关于这座老宅历史的介绍非常有限。经过仔细地查找,我们终于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几段文字:

  1876年,蒋宗汉和腾越商人明树功、董益三在腾越开设福春恒。1909年,蒋宗汉因鼓励将士和边民抵御英军的入侵,遭清廷降职贬官,急火攻心撒手人寰。他的独子蒋百延也随之去世。

  蒋宗汉去世后,他的内侄施定乾等人励精图治,福春恒终于梅开二度。1911年辛亥革命后,福春恒在下关设立总号,分号直抵香港、缅甸、仰光。1920年到1930年间,福春恒的业务达到鼎盛,日进斗金。所设的商号、工厂就有40多处,所生产的“狮球牌”细丝,“桃牌”面粉,打破了日本的市场垄断,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争得了一席之地;

  1928年,福春恒总掌柜周守正将总号迁到昆明,入驻已经修建好的小银柜巷8号院。1932年,因在福春恒受到日益猜忌排挤,周首正忿然退出福春恒。蒋宗汉的孙子蒋仰禹,接手了福春恒,可苦撑残局,还是没能挽住气数已尽的福春恒,1937年福春恒倒闭。

  2006年,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需要,居住在这里的10多户人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下,陆续搬离老宅。

  今年的春天,方明再次踏进这座老宅,此时,老宅已经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修缮后对外开放。每天有不少的昆明人和外地游客进出这里,参观这座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深闺大院。方明坐在曾经熟悉的院子里,他告诉记者,老宅和原来相比,热闹了、还有就是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听众朋友们,这期的《魅力云南》就到这,本期节目采写、编辑、制作陶兰,播音周宁,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带您继续领略这座老宅的建筑魅力。


                   “ 腾越总兵府”三:    砖雕、木雕 老宅的精品魅力

    各位听众你好,我是周宁,上期我们为您讲述了 “腾越总兵府”有关的一些历史、故事,那本期《魅力云南》我们将为你介绍“腾跃总兵府”在建筑方面的一些特点:

  虽然福春恒商号在昆明只维持了不到10年的时间,但是它却给昆明老街片区留下了另一份宝贵的遗产,一座从建筑形态和内部装饰,尤其是砖雕及木雕工艺都非常难得的建筑精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老宅的建筑风格,我们找到了云南古建专家刘则民,一直以来,刘则民都致力于昆明老街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他告诉记者,小银柜巷8号是三进院落,“一颗印”建筑格局。“一颗印”是云南民居的传统样式,也就是从空中俯瞰,房屋方方正正,像一颗中国人常用的方章。除此之外,小银柜巷8号还把“一颗印”和云南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融合为一体。古时候,人们认为自己的家中会有鬼怪上门,就会在家里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一般的人把它们叫作“屏风墙”,也就是照壁。只要从老宅的正门进去,就能看到照壁这一建筑形式。

  “很典型的‘一颗印’,南北分界” 。

  老宅每一个院落的木楼都是两层,木制的楼梯、扶手,楼上一圈都是房间,三合六扇的格子门上,人马走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绵绵不尽。虽然老宅久经岁月,但考究的雕工依然清晰可见,先前本想摸一摸的冲动被敬意和惊叹制止……。刘老师说,这里的木雕、砖雕都寓意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滇西文化。

  “雕一个花瓶,代表的就是四季平安,像正堂门上的雕花就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在每个小院的四角,各有一个排水口,每到雨天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房檐沿铁制水管流下,从庭院四角青石上的出口进入阴沟。昆明人把这叫作“肥水不外流外人田”。

  当然,这座老宅不仅体现着传统的中式文化,还有中西结合的明显印记。我们注意到,每一个院落的大门都是中西结合,带有明显的法兰西风格。那为什么这座老宅会有着如此多的建筑特点呢?中西风格、滇西风格每一样都明显可见?要揭开这个答案,还得结合起当时的年代来说。刘总工程师告诉我们,清末民国初期,八国联军的侵略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但与此同时,一些国人走了出去,去接触外国先进的文化,这其中当然包括建筑文化。

  “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印记可以从建筑上来体现”。

  穿梭在老宅中,耳边人声鼎沸。谁曾经是这座住宅的主人?这里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座老房子留了下来,给昆明留下了不可替代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