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理洱源——中国白族唢呐之乡

(2015-03-07 16:13:50)
标签:

历史

娱乐

情感

文化

收藏

分类: 走过大理

[转载]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中国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志》(一)

大理洱源——中国白族唢呐之乡


      唢呐是白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无论是吹吹腔、白剧,还是传统节庆、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它。洱
源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白族唢呐之乡”,全县有上百支唢呐队伍,尤以松鹤村从事唢呐吹奏的人最多,最专业。洱源唢呐调中有名的很多,分类也越来越清楚。例如,《耍鹤调》、《龙摆尾》、《霸王鞭调》等是大型节日的传统曲牌;曲调缠绵的《送丧调》、《离别歌》等一般为丧葬礼仪时专用;而结婚时就演奏《迎亲调》、《拜堂》等。合适的时间上演适合的曲调,烘托心情,调节气氛,是唢呐艺人不懈的追求。

[转载]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中国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志》(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栗根村

洱源西山打歌传四方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  李源江
 
    □ 李源江
      从洱海之源的热水城乘车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行驶90公里,就到达了仙女撒歌的地方——洱源县西山乡,这里风光秀丽,古木参天,各种野花遍布山野,名副其实的核桃随处可见,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中打歌是西山白族最古老的歌舞之一,打歌被称为西山民间活化石,文化部门还把打歌列为白族文学史开卷首篇,许多民歌小调优美动听,且题材广泛,传播甚远,一些民间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许多人士前来品味西山打歌文化,享受原生态文化,使西山打歌传遍大理州内附近的白族村寨。
    西山打歌是白族人民在婚礼庆典、社火集会时举行的一种边唱边舞的群众性歌舞,产生于氏族部落时期,具有原始先民生活的独特风格,西山打歌集诗、歌、舞于一体,但舞蹈动作简单,步伐、身段无复杂变化,调子亦没有严格的格律音韵,句子不固定,句子可长可短,不一定押韵,是一种自由体诗,唱腔近于说白,音调、音阶变化不大,也无乐器伴奏,演唱时在集中广场的地上燃上一堆篝火,歌者人数不限,分甲乙双方,每人端一大碗酒或一碗烤茶,围着篝火边走边唱边喝,双方由歌头领唱,其他人随之合唱,一问一答,一直到故事唱完或对方答不上为止。若双方“歌头”故事多,棋逢对手,一场打歌往往要通宵达旦,如《创世纪》中这样唱道:
    甲方:从前树木会走路,我说你信吗?
    乙方:从前树木会走路,你说我相信。
    甲方:木十伟眼睛有多大?
    乙方:木十伟眼睛有碗大……
    西山乡打歌如此唱说故事,其内容、舞蹈、音乐都很幼稚天真,但它是古代白族人民天真美丽幻想的真实反映,具有一种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美。简单的音调。徐缓而柔和的步子,动人的歌词故事内容,组成和谐古朴的旋律,独具一格,在白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打歌故事有古老的叙事长诗《创世纪》又名《开天辟地》,分“洪荒时代”、“天地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三部分内容,反映白族先民对世界万物起源的认识,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创世神话故事。白族长诗放羊歌叙述了羊的来历和叔王给白王放羊的故事,反映游牧部落时代的人民生活,亦是一篇较为古老的打歌。因歌词叙述的牧羊生活与建国前西山牧羊人生活相近,故放羊歌倍受西山人民的喜爱,老幼皆之,流传至今。另有《点菜蔬》、《读书歌》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作品不断地被加工、增删,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故事又不断地被编入新的“打歌”。
    洱源县西山乡白族“打歌”真实地记述了白族先民用石器从事简单劳动的历史,并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证明“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式)是西山白族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独具风格的文学样式,一般一首民歌即是一曲优美的民间音乐。其唱词、曲调亦形成固定格式,分36个韵头,普通流行的有“花上花”、“翠茵茵”、“吉秋恩”、“闪妞娣”、“捞利捞”、“细夭夭”等曲头,大多曲头无意义,只有起韵和限韵的作用。如山花体白族语打歌是这样唱道的:
    富尼想活活想咪,
    脑利想我我想脑,
    想叭暗舍呢?
    害老保想金造赛,
    及务保想搞很须;
    地拉芒想欠瓦好,
    我想恩妞娣。
    西山白族打歌唱词结构分前后两节,多用赋比兴手法。前节状物,后节抒情,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音乐表现上为一个唱段。叙事性民歌可达百余节,但每节句式基本一致。逢年过春节或农家婚礼上,白族农民载歌载舞的打歌,吸引了不少外地客人来欣赏,活跃了山区农民文化生活。如今洱源西山打歌仍然盛行。

 

                                        洱源县西山乡:“仙女撒歌的地方”

 
                                                        http://qcyn.sina.com.cn  2012-09-03  云南日报

  从洱海之源的“热水城”乘车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翻越海拔数千米的罗坪山,再跨越波涛汹涌的黑潓江,前行90多公里后才到达“仙女撒歌的地方”——洱源县西山乡。这里虽然山高谷深,地广人稀,但却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享有“诗歌王国”、“民间文学王国”和“舞蹈王国”等美誉。

  传说这群山之中的歌舞,来自天上一位能歌善舞的仙女,是她把歌舞的种子播撒到了西山的崇山峻岭间。后来,人们把这里的歌调称为“西山调”,把这里的舞蹈称为“里格高”(西山舞)。

  “西山调”是洱源县西山白族人家婚丧嫁娶、建房树碑、酬神谢佛时宾主娱乐或在野外谈情说爱时对(演)唱的调子,又叫“对调”或“对歌”。它既有灵活的歌词,又有固定的曲韵。歌词是因时因地因人而随口即兴编成的,但非常讲究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曲韵又叫“韵头”或“曲姓”,开始对唱西山调时,双方先要商定选唱哪个“韵头”后,才放声歌唱。对唱时,要一韵到底,途中不能替换韵头或走韵(跑调)。否则,对方立马停止对唱,道:“韵头曲姓都不懂,对哪样调子!”那你就没戏——对输了。

  口耳相传的“西山调”在西山白族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即兴演唱。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调查组的李星华、陶阳和杨亮才等专家到西山采风,短短3个月,就收集整理了10多首长诗和上万首短诗,还记录了5000余首“西山调”。那里的字阿八和李九富等老歌手每人都给他们演唱了数千首的白族民歌。其中西山调《我家住在西山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直白通俗的歌词、优美豪迈的曲调唱响全国。

  “里格高”是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人家的传统舞蹈,又称为“西山舞”。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采集和狩猎等集体活动,虽已历经千百年,舞蹈动作却仍保留着当时古人模仿飞禽走兽和原始生产生活的动作,因而被李星华等专家称作“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西山白族人家每逢婚丧嫁娶、建房树碑、祭神娱佛等民俗活动时,本村和附近大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赶来捧场助兴。在村子里的露天广场上,或是在自家的场院里,一伙伙舞者围着一堆堆熊熊燃烧的黄栗柴篝火跳起来,通宵达旦之后才依依散去。

  回荡在连绵起伏、云遮雾绕的千里群山中的“西山调”那悠远绵长的拖腔、粗犷豪放的嗓音,“西山舞”那铿锵有力的舞步、整齐优美的舞姿,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远古的记忆中。(杨世明 杨盈川)

 

                                                  西山民歌代代唱
                                                                     http://www.yunnan.cn  来源:云南网  
 

 

白族村寨散落在崇山峻岭中,远看似一幅绚丽多姿的自然风景画。

西山白族人民勤劳勇敢,多才多艺,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西山被誉为白族“民歌之乡”。

天上星星数不清,西山民歌唱不完。

五十年代,“我家住在西山区”的优美白族民歌唱响云南, 唱到北京。西山的男女老少人人会唱西山调、有的一人会唱几千首,有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唱不歇。难怪有的采风团到西山听歌后说:“西山的调子真是多,录成磁带要用箩装、用马驮也驮不完啊!”

在西山,五六岁的娃娃就会唱调子,小伙子不会唱西山调就找不到媳妇.姑娘不会唱西山调也找不到婆家,许多年轻人呈对歌唱调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最终结为夫妻的。1956年,中央民间文学采风团的李星华、陶阳等人到西山采风,自阿八、李九富等歌手一人就为他们演唱几千首。

西山民歌有翠茵茵、活利恩、也利也、花上花、四咬嗯等36个韵头、唱起调子要一韵到底.要是对唱时换韵就是输了。

西山调的内容有爰情婚姻、生产生活、英雄故事、理想追求、战天斗地。从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云彩到地上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乌兽昆虫什么都唱。

西山白族民歌倾注着西山人民的爱和恨,欢乐和忧愁,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

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