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前大理鹤庆会馆,今大理蒋宗汉公祠
滇西的鹤庆商帮
鹤庆商帮,泛指清末至民国年间云南鹤庆县那些在茶马古道沿线从事贸易和进、出口商贸活动的以鹤庆人为主体集结而成的商贸群体。
从远古时代起,云南就和内地存在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自西汉起,联系日渐通达。联系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而这种交换,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主要依赖马帮运输和商贩经营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程,一条条运输驿道相继出现和定型。其间,从云南勐海起步,穿越西双版纳、入大理、经丽江、过中甸到西藏至印度的葛伦堡或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止的这条贯穿滇、川、青、藏通往南亚地区被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的陆上驿道,是一条最便捷的马帮运输主干道。大理地区,是多条驿道(尤其是茶马古道主干道)的交通转运枢纽,从而,这个地区的经商者和商贸群体就特多。
到了清朝末年,大理地区已形成四川、临安(今云南建水)、迤西(包括鹤庆、喜洲、腾冲)三大商帮。其中,鹤庆商帮是起步最早、实力最雄厚、发展最快的商帮。
鹤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富,加之人们勤劳,轻手工业和副食加工业比较发达,经济生活相对裕足。在产品过剩的情况下,人们便要交换或出售剩余物资,从而,便出现了交易。自古鹤庆人重商,人们从实践中得知,发展商业,必须发展异地购销业务。这样,茶马古道便成了鹤庆商人发展异地购销的平台。异地购销,必须由强大的经济实体组合方能完成,这样,鹤庆商帮就形成了由家族或地域组合而成的格局。开展异地购销,容易形成开放心态;开放心态又可以促进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形成了鹤庆商人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心态,从而,使得鹤庆商帮得以壮大和发展。以上种种“基因”,便是鹤庆商帮的形成和发展的主因。
鹤庆商帮的形成,促进了茶马古道的繁荣,并把茶马古道延伸到印度、缅甸,开辟了国际贸易通道,促进了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同时,亦带动了商贸群体的兴起。
鹤庆商帮自清咸丰、同治年间走上茶马古道初期,多以茶叶、药材、皮毛、山货和地方土特产品为出口商品。回头运回棉纱、丝绸、玉石和日用百货。从1850年至新中国建立这段历史时期中,鹤庆较有名气的商号达108家之多;在国内外建立的商贸分号和实业网点约300多处。较有名气的大商号有同心德、兴盛和、福春恒、庆昌和、敦和堂、文华、恒盛公、恒丰、恒顺康、鸿盛昌、怡和兴、云丰祥、恒通裕、日兴德、联兴昌、福庆仁、复协和、庆正裕、谦泰祥、裕后长、宝兴祥、宝兴源、宝兴谊、永怡祥、福兴昌、德泰昌、同春盛、长兴昌、义兴公、兴顺和、和盛源、程德祥和南裕商行、两裕商行及怡怡茶庄、福云茶庄等36家。其间,同心德、兴盛和、福春恒、庆昌和、恒盛公五大商号,是鹤庆商帮中的“领军”。
同心德商号
鹤庆金墩乡金翅河村人李恒春于1850年创办。主号先设在下关,后相继在鹤庆、西康、成都、重庆、汉口、上海等地开设分号。主营以麝香等名贵药材为主的药材生意,回头货多为国外的丝绸、宝石及日用百货。因经营有方,发展较快,拥有资银十万余两,故得“李百万”之称。1880年因几个分号各怀异心商号倒闭。民国初年,其长孙李鸿康,借助地方军、政界的财力,使商号再度兴起,并荣任昆明商会会长之职。李恒春是鹤庆商界的先驱,对鹤庆商帮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创办的商号,被人们称为鹤庆商号“鼻祖”。
兴盛和商号
创建于光绪年间约公元1875年,创建人舒金和、舒卓然、舒远程。总号原设鹤庆;四川西昌、宜宾、乐山、雅安、成都、会理、康定及下关均设有分号。后随之经营扩大,总号迁至下关。主营丝绸、棉纱、布疋、药材、茶叶、土特产品、日用生活品及部分工业用品。其中,蚕丝生意做得特大,曾开创了蚕丝入缅专道,并在缅甸开设了曼得勒兴盛和商号。同时,在茶马古道上的一些主站点丽江、维西、德钦、永宁等地设立了药材收购和茶叶转运“专口”。又在下关增设了集商贸、仓库、食宿为一体的兴盛花店……生意较为兴旺。
光绪末年,兴盛和商号分组为舒金和主事的兴盛和、舒卓然主事的怡和兴、舒远程主事的鸿盛昌三个商号。继而,原商号的股东祁星垓、杨蕴山、舒浩然从总号退出股金,另组建了云丰祥商号;原兴盛花店掌柜舒子卿亦另立联兴昌商号。相继,由舒金和主事的新兴盛和商号又分为恒通裕、日兴德两个商号。至此,兴盛和一家,分作为六个舒氏家族商号,相继在1920年至1925年间倒闭。
福春恒商号
蒋宗汉出资,其表侄施定乾主事的半官半民商号。主建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总号设下关、昆明、保山、腾冲、成都、汉口、香港及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均设有分号。后扩大经营,总号迁设昆明。主营骡马、丝绸、珠宝玉石、名贵药材。后期兼营钱庄、汇兑及鸦片捐税业务。同时,开办了蚕丝加工、面粉加工等六个工厂。经营网点遍及西南、东北等省及东南亚地区。并出资修造了金沙江梓里大铁链桥,对茶马古道的通畅作了一大贡献。
公元1908年蒋宗汉去逝,福春恒大权由周守正掌握。随发展之需,周守正、朱靖卿、赵垣然合伙组建了福春恒的子号福庆仁商号;赵如九组建了复协和商号。公元1932年,周守正、朱靖卿退出福春恒,分别组建了庆正裕和新福春恒商号。在缅甸福春恒分号的杨丽三和昆明分号的张绍曾,亦退出福春恒,分别组建了谦泰祥、裕后长商号。同时,还分组了义兴公和恒盛公药材商号。原福春恒商号由蒋仰禹经营,于1937年倒闭。
庆昌和商号
为丁槐家族创办,创建于公元1876年。主营鹤庆地方的土特产品和副食品及棉纱、土布、丝绸;建号初期,还开办过茶马互市业务。后来,从四川引进土布纺织,印染加工技术和人才,在地方开办实业。并将商号加工生产的土布、棉线和副食品出口,被称之“鹤庆特产专号”。1936年倒闭。
恒盛公商号
原为兴盛和的一个子号,辛亥革命前四年在汉口创建,主营以麝香为主的名贵药材,由张泽万主事。后张氏从兴盛和分支而出,恒盛公成为由张姓自主的独立商号。主营麝香等名贵药材,兼营丝绸、布疋、珠宝及黄金、茶叶。后来,以经营茶叶为主业,成为茶马古道上专营茶叶的大户。经营网点遍布川、滇、康、藏诸省和上海、汉口、香港及缅甸、印度、日本等国家。在昆明、上海、香港、拉萨、勐海及印度等处,设有与总号平列的恒盛公总代理机构。
恒盛公在开办商贸活动的同时,也重视实业的开发。除于1927年至1928年开办了勐海茶厂和16个茶庄外,还相继在上海开设菜馆、澡塘、寿具(器)作坊;在昆明开设科发药行、良记布铺等店坊。1946年,恒盛公分组为恒丰、恒顺康两个商号,恒丰从事原号的商贸活动,恒顺康以茶叶业务为主。恒盛公商号为鹤庆商帮中“号史”最长的一个商号,其历史直至延续到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鹤庆商帮历史悠久,功不可没。它不仅繁荣了地方商品经济,同时,带动了地方轻手工业的发展;打开了地方土特产品的出路。架起了沟通国际商贸的桥梁,促进了国际物资交流,对发展中外经济的繁荣有重大贡献。
鹤庆商帮的另一项功绩,是交流和传播了一些生产工艺,促进了地方轻手工业和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如庆昌和商号,从四川引进了棉线加工、手工织布及印染技术,并在家中免费开办纺织培训班。使鹤庆坝区家家妇女学会手工纺织技能,鹤庆成了出口土布的“专业县”。同时,还把鹤庆酿酒工艺和腊味品加工技能传至西双版纳和四川。兴盛和、恒盛公商号,分别把养蚕、缫丝,茶种植和茶叶加工等技能引进鹤庆,发展了地方经济。
鹤庆商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滇剧艺术、杨琴说唱等便是庆昌和从外引进的。鹤庆民歌、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通过鹤庆商帮和马帮这载体得以外传。通过商帮和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及相互交流,鹤庆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汉、藏、白族文化相融的文化圈。
鹤庆商帮还是民族团结、友好往来的和平使者。他们通过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同各族群众建立起血浓于水的情谊,世代永好。
鹤庆商帮是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捐款、捐物支援抗日;还担着风险,为国家换购药物和运送军用物资。他们不仅爱国,亦爱家乡,他们在家乡捐资兴学、修桥铺路、修造公共活动场所……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总之,鹤庆商帮在历史上,带来了鹤庆的辉煌;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竖起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视野拓展
马帮行走路线
鹤庆县地处在大理州北端,东牵金沙江与永胜分津,南临鸡坪关与宾川接界,西倚马耳山与剑川、洱源接壤,北望玉龙山与丽江毗连。地理位置正处于如蜘蛛网样的茶马古道的蛛网结心处,人们称之为古道“后轴”。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从鹤庆向外延伸出许许多多的驿道,其间有四条主干线路,把川、滇、藏地区连接起来。这四条线路被人们称为茶马古道的“主轴”:一条是夷方道,从鹤庆县城向南,经下关、过思茅、到勐海,计38个马站,行程1900里。即今天所说的茶马古道南线。
一条是东线道,从鹤庆县城向北,经丽江,过金沙梓里(梓里桥由蒋宗汉出资修建),从四川进藏经芒康到拉萨,行程约80天。
一条是北线藏区道,从鹤庆县城向北,经丽江,过中甸、至芒康、林芝到拉萨,全程约4230里,俗称山南线。若遇大雪封山,改走那曲道(即维西线路),沿澜沧江北上,从佛山进藏到拉萨,全程约4275里。
一条称跨国回头道,即走夷方到至勐阿出国,经缅甸的锡泊、瓦城、仰光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过加嶙崩到拉萨。
大理阿成引自章天柱先生《茶马古道上的鹤庆马帮及商帮》
http://img.hf365.com/0/13/23/62/13236273_163032.jpg
蒋宗汉捐资建造的梓里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
金龙桥又名梓里江桥、梓里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位于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和古城区之间金沙江上,东连永胜,西接鹤丽,东距永胜城150余里,西距丽江城约80多里。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长江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曾有“万里长江只一桥”的称喻。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的主体结构是由16根大铁链悬系在两岸,其中14根为承重底链,上铺横竖两层木板,另2根铁链为两侧护栏,每根铁链由约500个铁环扣联而成,桥总长116米,净跨90米,桥面宽3米。
用16股铁索固定于两岸 岩壁上。距今己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丽江市重要的古迹之一。据《新编丽江风物志》介绍,金龙桥是我国桥面最宽、铁索最多的铁链桥。同时,金龙桥也是金沙江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铁链桥,处于“茶马古道”的要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金龙桥地处梓里村委会。梓里村原为永胜子土司管辖,叫子里。后又划归丽江木土司,又更名梓里。地名同是一个音,但用了一个木傍的梓字,意为木土司管辖。
金龙桥东连永胜,西接丽江鹤庆,是过去四川内陆通往丽江、西藏乃至印度、尼泊尔的交通要塞,在丽江茶马古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茶马古道活跃时期,每天从桥上走过的骡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时达千匹,丽江古城的生活用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这座古桥上运送。雍正《云南志》乃称:"金沙渡有三,上渡在(永北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的梓里"。乾隆、光绪《丽江府志》以旧地名称金龙桥为"古井里渡",并注"冬春用双木槽,夏秋用溜筒"渡江。从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说明,梓里为丽江永胜鹤庆三县的三角地带,滇、川、藏的交通咽喉,重要地理位置不言自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