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南诏的文化艺术

(2014-06-14 10:49:49)
标签:

文化

                        回眸南诏国的历史云烟(四):南诏的文化艺术

                            ————  转引自东洱河蛮王锋博士新浪博客

                                 南诏的文化艺术 

   
文字   
南诏文字受汉文字的影响很深,在南诏官方文书中皆使用汉字。唐武后圣历元年(698)所立的安宁《王仁求碑》的碑刻文字所用皆为武则天颁行的字体,同时还运用了唐代民间流行的俗字体,如冈(罔)、(闭)等。具有典型性的《南诏德化碑》通体全是唐代汉字,且辞藻华丽,颇具唐风。在佛教传入南诏后使用汉字更为普遍,著名的《南诏中兴二年国史画》是反映南诏历史的国史画卷,秘藏王宫内供王室成员观看的,画卷的款式、题记皆采用汉字,画卷外的补充说明文字卷亦用汉字。
 
   
南诏还使用白文记事。白文即用汉字记白蛮语音的文字,或将汉字笔划作部分增减而成的表意记音文字,这种文字创始于南诏时期。白文多用在有字砖瓦上,在云南大理地区许多古城遗址中都出土了刻有这种白文的有字瓦,如有字瓦上的“官诺”,汉意为“官制的”,又如“买诺”,汉意为“购买的”。还有用白文(僰文)写成的《白(僰)古通记》。但这种白文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在南诏以后的大理及元、明、清各代由于进一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白文就更少使用了。
 
   
文学艺术  
南诏的文学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南诏时期由于与内地联系的增多,加之汉族移民不断进入南诏境内,汉族文学在南诏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南诏大理时期洱海民族之文学见于纪录者,大都受中国(内地)文学的影响”。南诏文学多具有唐代文学的风采。南诏王及其子孙大多习汉文,读儒家之书。阁罗凤“不读非圣之书”,“尝读儒书”。唐西沪令郑回被阁罗凤“甚爱重之”,令教子弟,阁罗凤之子凤迦异、孙异牟寻都曾以郑回为师学儒学,因此“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南诏还遣送统治者的子弟及贵族大臣到成都就学,前后延续50年,就学者多达上千人。这些就学于成都的子弟将汉文化带回了南诏,大大丰富了南诏的文学艺术,涌现出许多诗人和文人,南诏不少的诗文流传到唐朝内地,有的还被收录到《全唐诗》、《全唐文》中。南诏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南诏王寻阁劝即是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星回节游避风台》一诗被千古流传,其诗云:“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南诏王),翊卫类夔契,伊昔今皇远,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此诗颇具唐诗风格。南诏官员中也有不少的诗人,布燮(清平官)段义宗的诗歌广为流传,例如《题大慈寺芍药》中的名句“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和《题三学经楼》中的“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都是佳作。还有世隆时的清平官董成的诗《怀乡》:“沪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消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月夜,万里照关山。”这首诗的唐诗风格突出,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清平官赵叔达的诗也很有名。清平官杨奇鲲的诗不仅意境新颖,而且颇具唐诗韵味,如收入《全唐诗》中的《岩嵌绿玉》:“天孙昔谪天下绿,雾鬓风鬟依草本,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它充分反映出南诏诗歌的高水平。
 
   
南诏散文的造诣也较高。其优秀佳作有唐大中初年南诏质问唐为何减少就学成都子弟人数的呈词,其中的“一人有庆,方当万国而来朝;四海为家,岂计十人之有费”很是精彩,就连唐朝接呈的官员开读后都有“开缄捧读,词藻斐然”的感叹。还有流传极广的《南诏德化碑》是散文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碑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辞藻典雅,文字高洁流畅,跌岩生姿,一气呵成,颇有唐代散文大家的文风。
 
   
建筑 
南诏建筑以佛教寺塔和宫殿建筑艺术水平最高。寺塔之建筑在开元至天宝年间最盛行。洱海地区考古发掘出的南诏建筑材料有字砖瓦约50余种,大都刻有砖瓦匠人的姓名或官窑名称。寺塔中以崇圣寺三塔最为著称,此塔建于唐开元年间。寺基方 3.5公里,有塔3座,房屋890间,佛像114百尊。大塔(又称千寻塔)有16层,高69.13米,是中国古塔层数最多的,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塔,塔基为正方形,全用砖砌成,西面开有塔门,由门可进入塔内。塔身中空,可登梯上塔顶。塔身东、西正中各有佛龛,内供石佛一尊。塔顶有刹,由中心柱、宝顶、宝盖、相轮和莲花座组成,宝顶为铜铸,呈葫芦形。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鹏鸟。崇圣寺和三塔在劝丰佑时曾重修,据记载重修的三塔,大塔16层,高61.6米,旁二塔各高24.3米,砌塔工匠为徐正、史端,木匠是娇奴、和苴、李宜,用工778141个,花去金银布帛绫罗缎锦价值金43054斤,历时8年才竣工。《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三塔的造型很似唐代西安的小雁塔,这是受唐内地建筑艺术的影响,但又具有南诏建筑的特点,是内地和南诏各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结晶。除崇圣寺外,著名的寺塔还有罗次寺,此寺用银5干两铸佛像;又建东寺塔,高50米,西寺塔,高24.3米;另有妙应寺、白城寺等,都是宏伟壮观,技术精巧的建筑物。

    南诏的宫殿建筑华丽壮观。阳苴城(今云南省大理县城)南诏王大衙门建筑技术最高。宫殿楼高6.7米,甃以青石为磴,楼前广场1平方公里,南北城门相对。从楼下行300步方到第二重门,门屋5间,又有两门楼相对,各有膀。从二重门行200余步至第三重门,门列戟,上有重楼,入门是屏风墙。再行100余步到大厅,皆高34米,大厅两旁“重屋别如蛛网,架空无柱”。两边有门楼,下临清池。大厅后是小厅,小厅后即南诏王的住宅。宫殿建有客馆,馆前有亭,亭临方池,池“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如此复杂的建筑反映了南诏建筑水平之高,此类建筑在南诏还有不少,如太和城“巷陌皆垒石为主,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大釐城(今云南省大理县喜洲)居民众多,是南诏王的避暑之地;龙尾城(今云南省下关市)“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还有“五华楼”,是南诏王会见西南夷16国君长之地,楼广1.7公里,高33.4米,上可容纳万人,其规模更为宏大。 
   
雕刻绘画 
剑川石钟山石窟是南诏石刻艺术的精品,分布在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沙登村、狮子关3个地点,共有17窟,造像139尊,碑碣5通,造像题记和其它题记44则。造像内容一是佛教题材,有如来佛、观音、天王、大力士等;二是世俗题材,如南诏王、清平官、僧人等。石窟艺术风格受到敦煌、藏族、南亚文化风格的影响,但又具有南诏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南诏文化与汉族、藏族、南亚文化交流的结晶。
 
   
南诏的绘画艺术集中体现在《南诏中兴二年国史画》之中,此画成于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内容描绘了当时记述的南诏历史和神话传说的片断,从巍山祭铁柱始至中兴二年的史实,神话及佛教传入的故事,图文并茂,是一幅既具有绘画艺术又具有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文物,被誉为“南诏瑰宝”。
 
   
音乐舞蹈  
南诏时期的音乐舞蹈丰富多采,尤以南诏的宫廷音乐为最。宫廷音乐是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和东南亚音乐而形成的。东南亚的“骠国乐”首先传入南诏,而后由南诏传入唐朝的长安。南诏宫廷中还流行中原王朝所赐的“龟兹乐”。南诏自己的宫廷音乐“夷中歌曲”,曾经过四川节度使韦皋的整理后更名为“南诏奉圣乐”,并进献唐王朝在长安的宫廷演出。南诏的乐曲还有“天南滇越俗歌”,这是由云南民歌经加工而成的官府音乐。还有“盖罗缝”、“赞普子”、“菩萨蛮”等乐曲。
 
   
南诏为乐曲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拍板、筚篥、铙、铎、钲和铜鼓等。 

南诏民间也广泛流传着许多“俗歌”、“俗舞”,最为普遍的是“踏歌”(打歌),以笙、笛等乐器伴舞,这就是桂馥《滇游续笔》所说的:“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踏地而歌”的踏歌,很受民间男女青年的欢迎。 
   
宗教 
南诏的宗教信仰是多样的,《南诏德化碑》说:“开三教,宾四门”,正是南即鬼教,多尚巫鬼,各部落的宗教和政治首领合而为一,称为鬼主,大小鬼主都是各大小部落的统治者。
 
   
唐朝中期佛教传入南诏,并成为南诏统治者推崇的国教,是南诏国最盛行的宗教。这一时期统治者大建寺庙,铸造佛像。劝龙晟曾用三千两黄金铸佛3尊,到劝丰佑时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南诏的许多寺塔和佛像都在这时兴建或重建,到隆舜时建了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佛教之盛行可想而知,以至于佛教在云南是“家知户到”,皆以佛教为首务,佛教已完全成为南诏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了。
 
    
在南诏后期另一种原始宗教——“本主”或“土主”在洱海地区白蛮中发展起来了。在多数白蛮居住的村子都有一个“本主”,这些“本主”有的是自然神,如苍山神、龙母、洱海神;有的则是图腾或祖先崇拜神,如白马、白骆驼、细奴罗、郑回、柏节夫人。这种“本主”信仰一直传到近代甚至现在仍是白族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转帖:南诏的文化艺术 转帖:南诏的文化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