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中的“寒砧”意象

(2016-02-26 16:22:18)
分类: 诗歌品鉴
        寒砧(zhēn),意为寒风中的捣衣声,一般是用来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气氛。多与战争相联系,体现军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的离恨和思念之情。

     ,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修饰,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捣衣用是木制的棒槌。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还有《杵声齐》一首: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泪写了书信,但哪里知道亲人是否能收得到呢?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九月寒砧摧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声里,秋叶飘零,戍边十年在外的征人,思乡情冷。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见月怀人,月圆人未圆,这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此时,思妇见月色怀征人,心中自会深隐离合之意。此句从视觉切入。万户捣衣声,砧声总是和月色相伴,见月已不堪,更何堪长安城中正响彻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捣衣为何?送给万里玉关外的征人。这砧声中又包含着多少思妇的相思之苦!此句是从听觉切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乍起,天气渐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让人心怀挂念?月色、砧声、秋风,三种景物,三重情感,丝丝入扣,绵绵不尽。
如:《红楼梦  香菱吟月》: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杜甫《秋兴》(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