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丝织物之绫罗绸缎-【罗】

罗,统称纱罗,其特点是用绞经的方法,用股丝以经纬绞合而成,具有质地较薄,手感滑润,花纹美观,透气性,吸汗性等特点。叫法也各有不同,按照花纹图样分,有方孔的叫纱罗,有花纹的叫花罗,按照地名,如杭州杭罗,苏州吴罗,按照工艺分如一经绞,二经绞,三经绞等,按质地分也如亮地罗,实地罗,妆花罗,挖花罗,漆纱罗,镂金罗等等。。【PS,纱罗其实也分纱和罗,一定要紧线出现的缠绕而织造的带有孔状的布料为罗。其他不缠绕织出的的带有孔状的布料为纱。如纱布就是纱了】
http://s9/mw690/005zMjpFgy6SneAb5wsd8&690
【如意茶花罗】
http://s9/mw690/005zMjpFgy6SneAb5wsd8&690
【如意茶花罗】
由于织罗工艺复杂,织工精细,美观典雅,穿着舒适,是一种珍贵面料,历来被视为丝绸珍品,大多制作服饰、帘幕帐帷、屏风櫊扇等所用。后来,丝罗织物才在民间流播,为富豪商贾殷实人家广泛使用,制品之多,足见人们的钟爱程度。如罗襦、罗窗、罗屏、罗床、罗幔、罗幌、罗幕、罗帏、罗帷、罗帐、罗褥、罗衾、罗被、罗髻、罗巾、罗衣、罗袍、罗衫、罗襟、罗袖、罗袂、罗带、罗囊、罗帕、罗裳、罗裙、罗袴、罗袜、罗鞋、罗扇等。
由于罗织工精细,美观典雅,穿着舒适,是一种珍贵面料,历来只为少数权贵所用,往往被看作是身份的象征。如《三国志·魏志》卷9所言:“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綵之服,通于贱人。虽上下等级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
苏州丝织业发达,唐·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以“绮罗”来指代贵人,可见,到隋唐之际,绮罗服饰在苏州已十分普遍。
苏州丝织业发达,技艺高超唐·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以“绮罗”来指代贵人,可见,到隋唐之际,绮罗服饰在苏州已十分普遍。至迟到宋元之际,已经名闻天下,有“吴罗”之称。
南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卷15就有“少卿章岵,尝官於蜀,持吴罗湖绫至官”的记述。到明代,吴罗更成了丝织品中的佼佼者。明·田艺蘅《留青日扎》有“今吴地出水纬罗”的记载。(转印自《艺文汇考·服饰篇》卷十)明·张时彻《采葛篇》有“吴罗五文采,蜀锦双鸳鸯”之句,对吴罗色彩倍加称赏。明·胡奎《斗南老人集》卷四《暮春病起》诗云“春日迟迟出旸谷,桃花能红柳条绿。……绿窗剪刀金两股,剪吴罗,对花舞。对花舞,为花歌……”明·唐时升《游盘山记》云:“是时秋暮,崖间树色绚烂,如鸡冠,如翠羽,如蒸栗,吴罗越绵不足为丽也。”至明代,织罗技艺主要集中在织造局。当时除南、北两京外,“苏州、杭州等府,亦各有织染局,每岁造解有定数。”(《明会典》卷一百一(工部二十一))苏州等织造,后来还承担了织造龙袍的重任,其中就有以罗为面料的龙袍。织造技艺之高,为当时之最。《天工开物·乃服·龙袍》:“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各房斗合不出一手,赫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细微,不可得而详考云。”
满清覆亡后,随着其主要消费群体高官权贵的消亡和织造局的解体,后又随西方文化入侵,国人崇尚洋物,穿洋物,如服饰等等,传统丝织物等不到发展,各种技艺,技术因无人去学,吴罗大批量的织造随之停止。又由于其织造难度大,制作成本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消费,其技艺也日趋萎缩,几近于灭绝。http://s12/mw690/005zMjpFgy6SneOjf7l8b&690
【挖花罗】
南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卷15就有“少卿章岵,尝官於蜀,持吴罗湖绫至官”的记述。到明代,吴罗更成了丝织品中的佼佼者。明·田艺蘅《留青日扎》有“今吴地出水纬罗”的记载。(转印自《艺文汇考·服饰篇》卷十)明·张时彻《采葛篇》有“吴罗五文采,蜀锦双鸳鸯”之句,对吴罗色彩倍加称赏。明·胡奎《斗南老人集》卷四《暮春病起》诗云“春日迟迟出旸谷,桃花能红柳条绿。……绿窗剪刀金两股,剪吴罗,对花舞。对花舞,为花歌……”明·唐时升《游盘山记》云:“是时秋暮,崖间树色绚烂,如鸡冠,如翠羽,如蒸栗,吴罗越绵不足为丽也。”至明代,织罗技艺主要集中在织造局。当时除南、北两京外,“苏州、杭州等府,亦各有织染局,每岁造解有定数。”(《明会典》卷一百一(工部二十一))苏州等织造,后来还承担了织造龙袍的重任,其中就有以罗为面料的龙袍。织造技艺之高,为当时之最。《天工开物·乃服·龙袍》:“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各房斗合不出一手,赫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细微,不可得而详考云。”
满清覆亡后,随着其主要消费群体高官权贵的消亡和织造局的解体,后又随西方文化入侵,国人崇尚洋物,穿洋物,如服饰等等,传统丝织物等不到发展,各种技艺,技术因无人去学,吴罗大批量的织造随之停止。又由于其织造难度大,制作成本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消费,其技艺也日趋萎缩,几近于灭绝。http://s12/mw690/005zMjpFgy6SneOjf7l8b&690
【挖花罗】
【PS::以上根据合作关系中国古代锦罗织物实验考古研发中心提供参考资料整理而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
后一篇:【部分花羅圖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