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经典】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2016-02-18 17:54:23)
分类: 【国学经典】
      【今日学】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家规家训发展了几千年,说明它的存在对于家庭和社会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关注】http://s11/mw690/005zKqDLty6ZsZuvDqGda&690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TITLE="【国学经典】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长盛不衰,是源自于中国古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古人在孩子幼时即以身行言教将伦理、道德、因果和圣贤理念灌输给他们,使其涵养熏陶于童蒙之时,终身不改其志。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更是蔚为大观,流传久远,培养出无数的圣贤君子和栋梁之材。


传统的家规从言行开始。自小,长辈就会教育孩子“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餐桌上的规矩;待人接物的礼仪等等,如果“屡教不改,就会家法伺候”。


     2013年大陆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六成小学生不懂得文明礼仪,无论在学校还是公共场所,学生所表现出没有礼貌的言行引起社会的担忧。更有网民大声疾呼要注意教育学生文明礼仪。


    新年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串门拜年,也发现许多孩子不懂得礼仪。网上一篇《这些中国老家规不能不懂!这就是教养》的文章引来众多网民的认同。叹老祖宗的礼仪都失传了,这些家规很少年轻人知道。这篇网文列出30条老家规:


1、不许吧嗒嘴儿;

 


http://s1/mw690/005zKqDLty6ZsZPCKQw50&690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TITLE="【国学经典】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

 

2、不许叉着腿儿;

3、不许斜楞眼儿;

4、不许罗着锅儿;

5、不许不称长辈为您;

6、不许掳袖管儿;

7、不许挽裤腿儿;

8、不许搅菜碟儿;

9、不许筷插碗儿;

http://s4/mw690/005zKqDLty6ZsZQypML43&690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TITLE="【国学经典】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

 

10、不许嘬牙花儿;

11、不许抖落腿儿;

12、不许不叫尊称或名字就说话儿;

13、不许当众喳呼;

14、不许说瞎话儿;

15、夹菜不过盘中线;

16、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7、不许壶嘴对着人;

18、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19、吃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

20、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

21、不许拿筷子、杓子敲碗;

22、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23、吃饭不能唏哩呼噜出声;

24、不许压人肩膀;

25、倒茶不能倒满;

26、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27、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28、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29、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

30、出门要说一声。


    如今,这些老规矩,懂的人是越来越少,老规矩,是礼仪,也是教养的表现。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是向周边的人泄露着其人的家教和人品。


     北京的郭女士回忆道:“记得小时候,爷爷对我们管教很严,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在餐桌上没坐直,会被爷爷纠正;如果用筷子乱扒拉菜,就会被打手;见到长辈如果没有问好,也会被训斥⋯⋯从小养成的好习惯、礼仪、言行到现在都不会忘记。”

古代家规家训


     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家规家训发展了几千年,说明它的存在对于家庭和社会确实具有重要意义。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家范》、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南宋大儒朱熹撰《朱熹家训》、清初朱柏庐所作《朱子家训》等都是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对于后代教育、家庭伦理、家族事务、自身修养、为人处事、兴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规、家训最早起源于西周的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周公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在辅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身体力行、勤勉从政,同时还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周公教诫子侄有《戒子伯禽》和《戒侄成王》二部家训传世,这两部家训合称为《姬旦家训》。


    《姬旦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第一本成文家训,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之先河。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里,赞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政治国风范。


    周成王曾与小弟一起站在树下,他拿了一片桐叶给小弟说:“我封你。”周公听见了,便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说:“我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而已。”


    周公严肃地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意思是,君王的言行举止不应有过失,不应有开玩笑的话,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于是,成王封小弟为应侯。这件事使成王没齿难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桐叶封弟”。


     孩子幼时言行影响一生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范华夏民族言行举止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虽然不再有古人那么多礼节,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应发扬光大。作为父母,需重视孩子礼仪的培养。


      儿时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孟母三迁》,孟子最终能称为战国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与其小时候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孟母知道孩子自小如果言行不端,行为举止不符合礼仪,长大就无法成为知书达礼的君子,因此三次搬家。


   《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说的是“孟母三迁”,以及“孟母断织”的典故。

http://s14/mw690/005zKqDLty6ZsZThtzTed&690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TITLE="【国学经典】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老祖宗的家规你还记得多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