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大名画】5《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2016-10-23 13:30:02)
标签:

历史

文化

收藏

名画

北京故宫

分类: 名家名画经典

 天清阁

画家及简介:

   顾闳中:(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在史料中关于他的创作活动记载甚少。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也是现存顾闳中的唯一作品遗存。

   作品简介: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纵28.7厘米,横335厘米。

  据记载,韩熙载原为北方人,其父在后唐时曾任平卢节度副使,后被明宗所杀,此后其逃往南唐,曾有统一中原之志,并多次参政,但终不被重用。其晚年浪迹歌舞,表示了对封建礼教的藐视与抗争,更是对其政治上失意的一种寄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主李煜想起用他为相。为了对其生活进行考证,命画院待诏顾闳中潜进韩府,通过目识心记画成了《夜宴图》。在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美髯飘然,神态轩昂,举止高逸,全然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忠正耿直的高士;又是一个多才多艺“审音能舞”的才子,人物刻画逼真,情态生动,表现了韩熙载超脱不俗而又沉郁寡欢的复杂心理状态。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画的收藏传承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整幅作品共分五段完成,第一段“听乐”人物俯身凝神,以手按拍,十分传神;第二段“ 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神态自若而专注;第三、四段“歇息”“清吹”,也都画的真实、具体、自然;最后一段“尾声”宴散了人或携妾离去,或安置歇息,而韩熙载却一人独自站在那里,神态茫然,若有所思。整幅画面主要人物反复出现,可以说是一幅长卷式的连环画。画面第一段之间的连接,处理得当,完全没有生硬和重复之感,使人感到若在其中。正如长卷山水画一样,把人带到了画卷之中,可望、可行是也。其这种非同凡响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段落分明而统一,结构完整而灵活,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成就,表明我国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也使顾闳中在中国绘画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宋摹本)


五代 南唐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卷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cm,横33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圖”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紹勳”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犖審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如“听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关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的合手和拍;“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汙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肖,具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
  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数本,此卷据各方面考证,当属南宋孝宗至宁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堪称流传有绪的古代绘画珍品。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简介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唐寅 临韩熙载夜宴图 绢本 设色纵30.8厘米横547.8厘米重庆市博物馆藏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 <wbr><wbr>-- <wbr><wbr>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名门之后韩熙载为避后主李煜的召用,故意耽于声乐。画家顾闳中奉旨窃画韩家夜宴,即成《韩熙载夜宴图》。唐寅临摹此图,在背景中作了较大的改动,而人物形象更显得浓艳华丽,具有明画风格。在此选用两段,一为韩熙载宴听女妓唱曲,二为客人与诸女妓调笑。前者韩熙载敞胸坦腹,盘膝坐在椅子上,手执扇子,身旁身后各有女妓胁侍。座前有一女妓手执笏板歌唱。韩熙载神态闲和,却又似惆怅失意;后者为宴后客散,惟韩熙载最亲近之客,仍坐在庭前椅子上,与一女妓亲昵喃语,难舍难分的心理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另有一女妓双手搭在椅背上,双目凝视,眉宇间流露出妒嫉的神色。此图用笔凝重,设色艳丽,规矩之中,毫厘不失。作者借韩熙载这个人物来抒发心中失意之感。


国家向张大千收购《韩熙载夜宴图》内幕﹙网摘三则﹚

  【一则】抗战胜利后,张大千曾一度借居在北京颐和园内。他打算在北京定居,其时正巧有一清王府房屋出售,张大千看房后很是满意,便与房主谈妥了价钱,交付了定金。
  某日,张大千从一位古玩商的口中得知,《韩熙载夜宴图》被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购得。张大千闻讯后想买下这张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乃国画之粹,稀世珍宝,被历代帝王珍藏。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中,抗战胜利后,伪满宫中失散的珍宝有一部分流散于民间,《韩熙载夜宴图》便在其中,辗转流落到北京玉池山房。当日晚上,张大千来到北京南新街一位姓萧的朋友家中商量,那朋友的儿子萧允中是张大千的学生,朋友让他陪张大千前往玉池山房。马掌柜索价500两黄金,张大千答应,又风风火火地带着画卷再至朋友家,与朋友再次同赏这件稀世名画。他俩看一会儿画,认定这幅《夜宴图》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张大千决定暂缓买王府的房子,先买下《夜宴图》。他有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

  【二则】民国时期,他曾用500两黄金、20幅明代字画换回董源代表作《江堤晚景图》;用700两黄金(一说500两)购得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溪山无尽图》等名作,还用数百两黄金收购了董源力作《潇湘图》。50年代,张大千因移居南美营建“八德园”所需,便向国家低价出售了《潇湘图》和《韩熙载夜宴图》及一宋人画册等国宝。

  【三则】解放前,由于战乱,许多国宝级国家文物纷纷流落海外。新中国成立不久,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局长郑振铎获悉:解放前大陆收藏家收藏的大批书画、图籍及泉币等珍贵文物流到香港,待价而沽。经再三思量,郑振铎向时任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和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作了紧急汇报。3人经反复研讨,决定以文化部的名义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这一情况。1951年3月,周总理接报告后立即同意由国家拨专款抢救文物,并成立香港“收购小组”,秘密进行文物收购。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在收购了大批珍贵文物回国后,小组负责人徐伯郊又利用自己与现代著名书画大师张大千的私人关系,动员张大千将其所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卖”给了祖国。

  张大千不仅是位书画大师,也是位收藏、鉴定大家,对我国古代名画收藏极丰,研究极深。当时在他的所有藏品中,以五代南唐画院待诏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最为名贵,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国宝。该画为一幅绢本工笔设色长卷,高约一尺,长达一丈。从T158《韩熙载夜宴图》邮票即可窥见其精细工整的笔墨,清雅绚丽的用色,流畅舒润的线条和高雅细腻的风格,既是一部功力深厚的古代绘画杰作,又是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经济的纪实性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1951年,张大千从印度回到香港,准备移居南美。在留港的一年时间里,徐伯郊与张大千时常往来,谈笑甚欢。徐伯郊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对友热情。他利用自己是香港银行高级人员,又是著名收藏大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无话不谈。其时,郑振铎与徐伯郊亦有联系,郑便指示徐伯郊争取张大千回国,并努力通过张大千的关系,尽量多收购一些流失在外的中国书画名作。

  当徐伯郊把郑振铎的意思转告张大千后,张大千对郑的关心十分感动。虽然张大千最终没有回国,但他却把自己最心爱的五代画《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画《潇湘图》、北宋刘道士画《万壑松风图》以及敦煌卷子、古代书画名迹等一批国宝,共折价仅2万美元,以当时极低的价全部半卖半送给了祖国。从此,《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级文物便成了国家文物局馆藏稀世绘画珍品。


( 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 )  癸巳秋月  天清阁 

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绢本 设色 纵30.8厘米横547.8厘米重庆市博物馆藏 

    画家晚年信奉佛教,取号六如居士,日趋消沉。他的《桃花庵歌》有“别人笑我成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他的自题的七言绝句中有:“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图为唐寅临摹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五代名士韩熙载故意耽于声色以避后主李煜的召用。唐寅临摹此图时,在背景中作了较大的改动,而人物形象更显得浓艳华丽,具有明画风格。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今江苏苏州)趋里人。人们大多从戏剧故事中领略了他的不少风流韵事,以为他似乎活得十分洒脱、享乐,其实他一生屡受挫折,郁郁寡欢,最终54岁早逝。他和文徵明同一年生,与文徵明少年时的迟钝相反,唐寅却是自幼聪敏机灵。文徵明27年中考了10次乡试,都名落孙山;而唐寅29岁开始应乡试,却一举博得第一名解元,声名远布。第二年赴京会试,不想卷入科场舞弊案,被株连入狱,革去功名。这对他无异是极大的打击。前途无望,妻子离异,他变得自暴自弃,开始沉湎声色,放荡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但他心犹未死,游历四方,等待时机。正德九年(1514),江西宁王朱宸濠遣人四方网罗人才,文徵明拒绝了,但唐寅却去了。半年多后,唐寅还是看清了朱的蓄谋叛逆之心。于是佯装痴狂,终被遣归。从此似乎看破了红尘,皈依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如梦、幻、泡、影、露、电)。虽然被后人评为“明四家”之一,但他的画,却远不如文徵明那么受追捧,生活清苦,但他仍放纵声色,不多年也就在凄楚孤苦中去世。而文徵明比他多活了36年,桃李满天下,俨然吴门画派的领袖。
         唐寅早年学画于周臣,周臣画风偏于宋人一路,而唐寅则博采众长,在宋人面目中融入文人画的内涵,成就在周臣之上。有时求画的人多了,他就请周臣代笔。旁观者奇怪,周臣倒坦然:“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
         唐寅摹本《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工笔重彩,纵30.8厘米、横547.8厘米。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画家顾闳中的画作,本画通过“听乐”“观舞”“小憩”“清吹”“送别”五段,表现韩府夜宴的全过程,从一侧面也表现中书舍人韩熙载的淫乐生活。
    唐寅的摹本,对原作的段落作了较大的改动,使段落之间连接更合理、更完整。唐寅为了突出韩府的奢侈,突出夜宴的繁华,除了在每段之间增加屏风和石盆栽为间隔外,又在每幅画中增绘了许多家具。
        唐寅在摹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再创作中,表现出对家具的非凡才能,下面我们就分段看一下唐寅的家具设计。
       唐寅从《韩熙载夜宴图》中抽出一个场景,我们暂且称其为“宴居”吧。画面上韩熙载单衣袒腹,脱靴坐在椅上,轻挥纨扇,有一侍女进来似为禀告主人有客莅临。在这一幅画面上。唐寅增绘一大折屏,折屏上绘有山水,屏左又绘一方桌,屏右又绘一座屏。在这幅画里,唐寅共增绘三件家具,可以说,这三件家具都是唐寅的设计。

   收藏传承:

   《韩熙载夜宴图》乃国画之粹,稀世珍宝,被历代帝王珍藏。拖尾有无名氏所书的一段“韩熙载行实”;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代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代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代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明代王鹏翀、孙承泽、梁清标等鉴藏家的钤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韩熙载夜宴图》,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中,抗战胜利后,伪满宫中失散的珍宝有一部分流散于民间,《韩熙载夜宴图》便在其中,辗转流落到北京玉池山房。当日晚上,张大千来到北京南新街一位姓萧的朋友家中商量,那朋友的儿子萧允中是张大千的学生,朋友让他陪张大千前往玉池山房。马掌柜索价500两黄金,张大千答应,又风风火火地带着画卷再至朋友家,与朋友再次同赏这件稀世名画。他俩看一会儿画,认定这幅《夜宴图》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张大千决定暂缓买王府的房子,先买下《夜宴图》。他有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

   现在,《韩熙载夜宴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长3.335米的手卷,其中绘画部分涵盖了总共五个场景,总共画了46人(女21人,男25人)有些人物频繁出现。如韩熙载在画中出现五次,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e395ee64da44421aa4ddac87d26948c9.jpeg

第一段:听乐

这个场景的人物众多,计75女总共12人。大家围坐一起,观赏左下角歌伎的琵琶演奏。参照画尾文字部分(佚名行书跋)中的记载,再结合图像中人物的年龄,衣饰和姿态,大体能够断定人物身份。下图为“听乐”段和拖尾处的书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cbebbe791d14465a88d7161156789411.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203e90bf2c0743e184943c9f455c761e.jpeg

右侧坐于榻上的两人分别是青衣长者韩熙载和红衣青年状元郎粲,两人之间摆放一张小桌,卧榻前还有一张放满杯盘的长桌。长桌上方面向观众的人物是紫微郎朱铣,相当于宣传部起草诏书的文官,是南唐著名的书法家。他双手抱于胸前,行“叉手礼”,一种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礼仪。他的对面是教坊副使李家明,是宫廷中教授乐舞、戏剧的“乐队指挥”。他经常来韩熙载家中培训歌伎。画中他右手持拍板,正在为演奏琵琶的妹妹伴奏。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060508fd7f3d42ef9248b5534a92f61c.jpeg

再左侧的一组人物中坐在条案边扭转身的是太常博士陈致雍,礼部负责典礼的小官,却是韩府的常客(有人将此人认定为李家明)。他右边是两位韩府的歌伎,其中个子小的蓝衣少女叫王屋山,韩熙载最为宠爱的女孩。她们身后是两位青衣少年,韩熙载的弟子,手拿拍板的叫舒雅。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ac2e6b603d9240178be65ffaeed15318.jpeg

首段画面最左侧,是一位正在演奏的女士,她是李家明的妹妹,韩的宠姬。值得一提的是,李氏持琴的姿势是“横持”,而非现代琵琶演奏时的“竖持”。曲颈琵琶以拨子弹奏,上面布满了绚丽的图案。古琵琶传世极少,日本奈良正仓院就保存着几把唐代名琴,据说是唐玄宗,杨贵妃的礼物,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7aa000ee9cf844d5b99431a9e12f1cc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b1469d58a0f0451a908910c3b2259b79.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3a41ac6778414222b60a613bf615ea56.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4b140635f95e45708b0378c5453274aa.jpeg

本段中的构图是由人物围出的一个圆形,大部分的人目光凝聚在左下角的乐者身上,看似正在听乐,实际上“演奏”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载体,真正的内涵是“声色”。画家通过人物的不同姿态,来展现男人们对于欲望的渴求程度。他们有的正襟危坐、装腔掩饰,有的欲言又止、进退两难,还有的已经是跃跃欲试、如坐针毡了。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52708083e69545dda1e671392d964dc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2911f91bc4294a0eb887379f33625533.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b5435ea2a05c4f9ea5708805e2b91f80.jpeg

蓄养歌伎在当时是主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体现。这些未成年少女表面上能歌善舞,实际上是男权社会的泄欲工具(据画作后部叶恭绰先生的跋中记载:图中众女子皆“妇人装”,因为她们的发髻无一双鬟,而双鬟是唐宋女子未破瓜之证)。象韩熙载这样聚众享乐,令众歌伎与客人杂处且行为不检的,在当时社会中,也算是违反常规的。

首段画中十分含蓄且不失体面地点明了“情色”主题:一处是画作最右侧的起首处,绘制出一张床,上面隐约一床红被,被里还似乎裹着人,边上摆放一把琵琶,暗示人物身份。床尾有一高一低两付衣架,上面还搭着红色衣袍。整体设计就像写文章“起首点题”一样。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8c0ddd7b4e1640f09398fb9fc304f71d.jpeg

第二处,在左上角屏风后,一个歌伎探出身,没有观看演奏者,而是凝视着众宾客,好像充满好奇。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0a0574162d5942ab92603ed48bda533a.jpeg

众人中只有韩熙载比较郁郁寡欢、超然物外,搭在腿上的左手,有些略感无聊状的松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88b5239a962c4faaa74b83f4e5d1e360.jpeg

第二段:观舞

本段总计8人,从上一段的“远观近看”,发展到此段的“置身其中”。其投入程度也各不相同:韩熙载更换便装,挽起衣袖,奋力击鼓。身边两位青衣学生在随着舞蹈的节拍而击掌和演奏拍板。舞者的左边也有一女在击掌。着些是参与演奏的。状元郎粲和李家明(也许是陈致雍?)则一立一坐,观赏演出。本段出现一位新人,是僧侣装扮,应该是韩熙载的密友德明和尚。他持叉手礼,态度拘谨,垂首俯视,略带尴尬,好像与这场声色格格不入。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fad34fab04f0496594e8f362f0324a55.jpeg

左二的舞者应该就是王屋山,她在跳“六么舞”。一种唐宋时期十分时尚的舞蹈,富于节奏感,又名“绿腰舞”。王屋山的腰带与画中其他女子不同,是一条名贵的玉腰带,画后叶恭绰的文字中推测是韩熙载特别赏赐的,也因此推断她是韩最宠的歌伎。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b69e397019494fd28d17bd118cc63d12.jpeg

第三段:歇息

与前两段相比,这一段是由动到静,由紧张到松弛。韩熙载套上外袍,与四位侍女同坐卧榻,王屋山(从玉腰带上判断)正侍奉他洗手,韩氏用手指轻轻沾水,满面愁云,心不在焉

坐榻之后有一床,围有红色金花维帐。床上蓝被子内似有人于其中,又一次含蓄地点出“情色”主题。见下图。

整幅画卷到此也展开了一半,画中一竿灯檠(音:晴,即烛台)上的火烛已燃至一半,仿佛从时间和空间上,标志着夜宴已经过半。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38a5923fd8c94030bc62b9d18294ebc0.jpeg

灯檠右方有两位仕女,其象征功能也是画到中间的标识。两人一高一矮,一面一背,一来一往,一人手托酒杯、持壶,身向右侧的宴会方向,另一人握举着琵琶、管竹,暗示画作前后的情节。两人又同时回首相望,侧间而过,预示着时间流逝,真是一处点睛之笔。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37c5d1469d064653b7ae283f7b8b5a29.jpeg

第四段:轻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35b52a843a6e41cfb94359d29191223e.jpeg

本段起首是韩熙载袒胸露腹坐于禅椅之上,周围立有三位歌伎。其中一位持扇的歌伎,不论从身高、发饰,还是腰间的玉带来看,都疑似是宠姬王屋山,只是更换了身着的长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ce66267fb8d64be0a3890ebd7222ad68.jpeg

左边五位奏乐的歌伎,两位在吹笛,三位演奏筚篥。筚篥是起源于古代龟兹(现新疆)的管乐器。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d92e6d1ee6ff40c78bcd26e93e74ea8b.jpeg

五位管乐吹奏者被画家描绘得灵动俊逸,富于韵律。她们在脸部的朝向,乐器的横竖布制,还有衣裙的色彩搭配上,时而重复,时而变换。就像是西方奏鸣曲结构中音乐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一样,用视觉元素表达出音乐的节奏之美,为古代仕女画树立巅峰模范。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6915e24d615c432ea02e02b35819c036.jpeg

再左边是一位用拍板伴奏的男士,可能是“皇家乐队指挥”李家明(或陈致雍?)。他身边有一位络腮胡子的不明身份男宾,正转身朝向屏风后的歌伎。他在画中首次出现,有人猜测他也许就是画家本人(无证据)。耐人寻味的是:本段中的男士数目锐减,不知是不是暗示更多人投入风月场中?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b23755d342714fc2a5b94ffff9833de7.jpeg

第五段:送别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6abd443f95c7454091e40382f564d5b8.jpeg

本段中共三组人物,布局比较分散。左边是一位男士与两位歌伎调情,两手相持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已经是对情色的露骨描述了。中间的韩熙载挥动左手,不知是在送往还是迎来,再左是一对相拥男女,宴罢挥别。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3405aa3a05fd4066b6e2577610a866bf.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6/f6d86d2ed0cf4f11880a33d54fe34915.jpeg

全图五段画面,布局从开始的紧凑逐渐过渡到后面的松散,家具越来越少,人物关系却愈发亲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