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上)

(2015-12-23 16:16:45)
标签:

历史

旅游

时尚

文化

博物馆

分类: 博物馆藏精品
蓝色的海星40
我国的古代历史文物在这里按照生成年代分成8个部分展出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古代中国展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3.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4.原始穴居的古人类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5.人类已从雷电中得到了火的知识并开始保留火种,懂得熟食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6.旧石器中期的柳江人头骨(据今约7万年)

    展柜里的宝物发出幽幽的光晕,似乎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遥远的历史。。。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7.距今约1万年的美丽陶罐

      猪是人类早期驯化成家畜的,以其形造型的陶罐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8.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猪形陶鬶(音归)(约公元前4200年--25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9.仰韶文化的彩陶盆(约公元前5000年--30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0.龙山文化的黑陶鼎(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1.仰韶文化的鹰形陶鼎(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2.小河沿文化的鸟形陶壶(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3.客省庄文化的陶斝(音假)(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5.龙山文化的黑陶鼎(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6.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7.仰韶文化的交错三角纹彩陶壶(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这个美丽的人面鱼纹彩陶盆16年前我曾在西安的半坡博物馆看到过那个貌似熟睡孩童恬静安详的面容、奇特夸张的图腾鱼纹饰美丽陶盆色彩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8.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
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百度百科)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19.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以陶盆作为棺盖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曾看到古代玉琮,原来台北地标101大楼的外形设计就吸收了玉琮分节的元素,使外观显得挺拔向上,又暗与竹子的节节升高契合。
     这样坚硬细致的玉,古代匠人是用了什么手段将它雕琢得如此精准呢
    玉琮内圆外方,蕴涵天圆地方之意。代表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
    此玉琮分为若干节,每节以边角为中心线,琢出兽面纹,以凸出的短横档表示嘴部、对称的双圈表示眼睛,并在外圈两侧刻出弧线三角形阴纹作为眼角。在近口部隐约可见浅刻的“日月山”符号,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族徽。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20.良渚文化的玉琮(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21.红山文化的箍形玉器(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22.红山文化的兽面纹玉牌(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1)远古时期    23.良渚文化的玉琮(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第二部分是夏商西周时期。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盘庚迁殷之后,商朝开始强盛。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政权,同时将影响区域空前扩大。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各阶层间矛盾激化,社会变革势在必然。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大禹治水

     当时的青铜爵的合金成分为铜92%、锡7%,与鼎、斝(音假)等组成的礼器群,经过商周礼制的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4.商王武丁时期的“亚启”青铜钺(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亚启”为内部所铸铭文)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5.西周玉佩(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6.“宜侯矢”青铜guǐ (周康王时期)

    此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6字,记述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7.器内底金文铭文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8.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此卜骨刻文大意是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卜问是否丰收“协田”是春播前的翻耕土地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8a.青铜铲(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9.当时的象形文字

    山西曲沃出土的晋侯玉佩,很难想象那时能加工出如此美丽的饰物。可以想象佩戴在腰间行走时玉珠相碰发出的圆润声响。。。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0. 西周玉佩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还有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镜。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1. 青铜镜(商王武丁时期)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2.陶鬲(音里)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3.青铜盉(商王武丁时期)

    青铜器上已经出现了繁复美丽的纹饰。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4.青铜瓿(商王武丁时期)

“后母辛”青铜觥,此器内底中部与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5.“后母辛”青铜觥(商王武丁时期)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6.青铜雁尊(西周早期)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7.青铜瓿(商王武丁时期)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8.西周中期的玉佩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19.商后期青铜卣(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0.西周中期的青铜编钟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1.商后期的青铜鼓(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青铜鼋,鼋背铸铭文4行33字,记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商王射一箭,作册般佐射三箭,全部命中,商王将射获的鼋赐给作册般。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2.商代末年“作册般”青铜鼋

    雕工细致的玉龙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3.商王武丁时期的玉龙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4.商 沾有织痕的青铜觚(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5.周成王时期“小臣宅”青铜guǐ

    此器内底铸铭文6行52字,记述白懋父赏赐小臣宅盾、戈、车、马。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6.“小臣宅”青铜guǐ内底镌刻的铭文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7.商王武丁时期的双性玉人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8.四坝文化的陶罐(约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29.西周的原始瓷壶(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下面就是闻名遐迩的四羊青铜方尊,由于我的拍摄技术不行,只能给大家看一个轮廓。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采用了
圆雕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百度百科)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0.商后期四羊青铜方尊(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1.方尊的底部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2.羊头的纹饰

    三星堆的青铜面具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3.商青铜面具(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4.商青铜面具(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参观国家博物馆(2)--夏商西周时期  35.商青铜面具(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星堆近百件青铜面具正表明一个神灵偶像时期在古蜀的真实存在。三星堆人面具皆为“面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鼻翼不丰。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一圆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正中各有一方孔”。这类面具与人像的形式相似。五官在拟人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 
    三星堆面具的形式感极为明显,特别是集中在眼部:“纵目”或“大眼”。这种极易辨认的古代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们蕴含了人类的宗教情调和强烈的训诫意义。在这些令人惊奇的形式中,起制约作用的竟是几何图形的简洁风格,这本身就是超自然力的神话模式作用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活跃、民族融合、政治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给西周以来的政治秩序带来严重冲击;战国七雄的兼并征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地区间经济趋于平衡,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时期是周王分封诸侯的时期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战国时期七雄已并立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4.春秋•齐的“素命(合起来读ling)”青铜镈(bó)

    镈身铭文174字,记载了“素命”因祖父鲍叔牙的功劳,齐侯赐予他封邑和人民,“素命”以此勉励自己。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因推荐管仲给齐桓公而有功于齐。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5.美丽的铭文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6.春秋•燕的鸟形青铜匜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7.春秋•晋的兽耳青铜壶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8.  战国•韩的错金青铜“金和”

    这件缶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青铜器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9.战国•楚的“栾书”青铜缶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0.错金铭文

    中间那把剑为吴王光之子,吴王夫差自作用器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1.春秋•吴的“吴王夫差”的青铜剑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2.剑上的刻字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3.春秋•虢的“虢太子元徒”青铜戈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4.戈上的刻字

    看了下面这件带钩(一般做腰带)就不难明白管仲射在齐公子小白肚子上的那一箭为什么没有伤到小白,使其有机会成为日后的齐桓公了。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5.战国•巴的错金银青铜带钩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6.战国•百越(广西地带)的双耳青铜矛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7.战国的青铜胄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8.战国的长角鹿形青铜饰件

    狼噬牛纹金牌饰,此类金银饰件具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特点,其族属一般认为是匈奴族。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19.狼噬牛纹金牌饰

    带轮子的青铜盘还是第一次见到啊。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0.春秋的三轮青铜盘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1.春秋的青铜提梁卣

    有着复杂精美纹饰的兽形提梁卣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2.春秋的青铜提梁卣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3.战国•魏的铁犁铧

    这件精美的马头是车器装饰,装配在车元的前顶端。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4.战国•魏的错金银马首形青铜yuán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5.战国•蜀的青铜罍

               
    这是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的列鼎。赵卿是春秋晚期晋国执政卿,依礼制可用五鼎。赵卿墓共出土三套列鼎,分别为七鼎、六鼎和五鼎。此套六鼎一组,既不符合奇数的礼制,也不符合赵卿身份等级,体现了赵氏家族日益壮大的实力和礼崩乐坏的史实。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6.春秋•晋的蟠螭蹄足青铜列鼎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8.战国•魏的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29.战国的鎏金嵌松石玛瑙青铜带钩

    战国•燕的刀币。1.无字尖首刀 2-3.“五”尖首刀 4.“明”桥背刀 5.“明”罄折刀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0.战国•燕的刀币

    此青铜方壶是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壶颈部内壁有6字铭文“蔡侯申之用壶”。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壶的铸造工艺精湛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1.春秋•蔡的“蔡侯申”青铜方壶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此器为曾国贵族为自己铸造的酒器。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2.春秋•曾的“曾仲斿父”青铜方壶

    壶的兽头双耳提梁及壶身的雕刻纹饰显示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3.兽头提梁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4.壶下部繁复的纹饰

    “王命传”青铜虎节是出入关驿的一种凭证,但我们也由此联想到那种能调动兵权的虎符。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5.战国•楚的“王命传”青铜虎节

    从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丝绸纺织技术是多么高超,图案变幻多样颜色搭配和谐艳丽。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6.战国•楚的舞人龙凤纹锦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件银制器皿。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7.战国的“甘斿”银匜

     下面这件鼎腹内壁铸鸟篆体铭文84字,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王子午”是文献记载中楚庄王的儿子子庚。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8.春秋•楚的的“王子午”青铜鼎(附匕)
 
     此壶颈部有铭文23行50字,记述了令狐君的后裔铸造此壶是为家族安康祈福。令狐是地名,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39.战国•韩的“令狐君嗣子”青铜壶

    钟和罄挂在色彩艳丽纹饰古雅的漆器架子上,编钟、编磬都是打击乐器,常被用来为庙堂之上的“雅歌”伴奏,是当时“礼乐文化”的象征。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40.战国•魏的石编磬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41.战国•楚的青铜编钟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42.黑漆红纹饰的钟架古朴大气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42.战国•秦的铜手钳,和我们今天使用的基本一样

参观国家博物馆(3)--春秋战国时期  43.战国•齐的人形青铜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领域发生巨变,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建立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与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成为时代显学,弟子遍天下。他们与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自由争论正直、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在学术思想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界的活跃也促进了文学、史学、艺术与科学的发展,中华文明从此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新时代。(馆内资料)
    当时我国的学着就已经有“南方无穷而有穷”“物方生方死”这样对宇宙的辩证思考,真是非常了不起的。。。
 文学作品上产生了《诗经》这样优美的早期诗歌诸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也相继出现。等到了明冯梦龙更把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分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按照时间串联起来,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