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青铜器】
标签:
旅游时尚收藏文化博物院 |
分类: 博物馆藏精品 |
商周及春秋战国青铜器欣赏
◇清苦老财
北京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后母戊
1、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
2、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图01 2011年3月底,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中国古代青铜器”是较早展出的展厅。这是青铜器展厅内人们在参观著名的“后母戊鼎”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青铜器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4000多年。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成组的青铜器。青铜器上的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长篇铭文增多,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可以说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到了春秋时期,此时政治上出现王室衰弱,诸侯力政的局面,青铜器地域性特征突现。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1.夏代青铜器
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这个时期一般认为是夏代。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青铜容器,已发现有爵、角、斝(jia)等,它们都是酒器。采用陶质范铸技术。

图1-1 这个青铜爵拍摄于2009年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考古中国”展,是已知的中国较早的青铜器之一。
图1-2 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文化的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酒器。
图1-3 这个管流爵拍摄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比较权威的博物馆。
钺,是古代用于砍杀的长柄兵器,早期青铜钺是礼兵器,是贵族的权利象征。
图1-5 青铜钺摄于2009年首博举办的“早期中国”展。藏于社科院考古所,若非这样的展览,普通人无缘得见。

图1-7
青铜铃摄于2009年首博举办的“早期中国”展。青铜铃是祭祀用具,佩戴人具有很高的地位。
2.商代前期青铜器
商代从BC16世纪商汤立国到BC11世纪武王灭纣,大约持续500年。其中以盘庚迁殷为界,划分为商前期和后期。
商前期主要是二里岗文化(郑州)。商前期青铜器以酒器为主,发现有爵、觚(gu)、斝(jia)、尊、罍(lei)、提梁壶、盉(he)等。商前期的食器有鼎、鬲(li)、甗(yan)、簋等。普遍使用陶制块范铸造技术。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普遍采用线条粗犷有力而构图茂密的纹饰。主要的纹样是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复杂的纹饰在主纹上以鸟纹作辅饰。
图2-1 青铜方鼎
鼎是一种炊具,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因用于煮给神的牺牲,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君主等权力的象征。
图2-4
觚(gu,孤),饮酒器。圆体,侈口,细颈,呈喇叭形状。青铜觚始见于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时代流行,西周后逐渐消失。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觚与爵组合使用。
图2-5
尊,是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图2-6
斝(jiǎ,甲)是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斝的形制变化不大,多为圆体、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另一种说法是,斝是灌酒器,盛酒后将酒洒于地上祭祀祖先神灵,称为行灌礼。
图2-8
是青铜器中发现最早的铭记。
3.商代后期青铜器
商后期的青铜器以殷墟时期为主,有大致划分为一、二、三期。一期的标志器物是大口尊,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方法,几乎不使用浮雕,极少铭文。二期的标志器物是扁壶和罍(lei),纹饰多使用浮雕,动物纹与底纹明显区别,出现简单铭文,以氏族或被祭人命名。三期的标志器物是卣(you)和觚形尊,此期纹饰与二期大致相同,长篇铭文开始出现。辉煌的殷墟青铜器影响范围极广。山西吕梁、陕西汉中、北京平谷、河北藁城、江西清江、湖南洞庭湖以南地区、四川广汉都出土过与殷墟相同文化系统的青铜。
罍(读作“雷”)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觥(gong,工)是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觥的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
图3-2的铜觥是圈足,下面图3-3这个出土于安阳妇好墓的铜觥是四足,但前后足不同,前足是兽蹄形,后足则如鸟爪。
瓿(bù,“部”)是中国古代的礼器,用于盛放水、酒、酱等物。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时期。瓿形状似尊,但比尊矮小。有圆形和方形、带耳和不带耳之分,耳多做成兽头状,大腹、圈足、敛口,有盖子。器身常有饕餮纹、乳钉纹、云雷纹等装饰。
商后期的鼎大量出现铭文,多是纪事体铭文。也就是有了什么值得纪念或者记住的事情,就造一个鼎,把铭文铸在顶上。图3-5父乙鼎是纪念父亲去世,有的鼎只是纪“今天天气好”或者“今天有人请我吃饭了”之类。
簋(Guǐ,鬼),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战国以后慢慢就不用最礼器,而是普通餐具了。
上海博物馆虽然没有说明这件铜爵出土于何处,但跟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一只铜爵(下图3-21)非常相近。
图321 铜爵
卣(you,有)是一种盛酒器,专门盛放一种叫做秬鬯(ju chang,具唱)的香酒。卣有盖和提梁,腹深,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
图3-11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
这件不起眼的物件,可是很有名气。一来因为有长铭文,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铭文;二来纹饰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之风迥异。
这又是一件大名鼎鼎的物件,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专家们从两方面认为这物件稀罕:一是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二是采用两次分铸技术,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上面那些器物,不是酒器就是食器,酒足饭饱之后,还要打仗,以便占有更多的资源。于是,有了青铜兵器。出土的青铜兵器大多是礼兵器,其原因一来是实战兵器多消耗掉了,二来青铜仍比较稀缺,实战兵器使用较少。当然,这个时期的酒器和食器也几乎都是礼器。
图3-15 玉刃矛
图3-16
上面已经介绍过两件殷墟的青铜器,现在该仔细说说安阳殷墟了。殷墟青铜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清末和民国时期多有出土。上个世纪30年代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李济等学者对殷墟青铜器的发掘取得了很大的陈国。解放以后,1974年殷墟妇好墓的发掘,有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青铜器。现在这些青铜器大多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22公斤。
同样的鸮尊,在河南博物院也有一只。
这件器物发现时腹足处还有烟灰痕,因该为实用器物。
铙,打击乐器。吃饱喝足之后,听听音乐,安逸哟。我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数万件之多,有资料称仅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就有七千多件。在众多的青铜器当中,专家们根据器物体量、制作精美程度以及铭文等来衡量青铜器的价值,西周青铜器的特征是长篇铭文,普遍出现纪事体铭文。西周贵族把青铜礼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铜器上的铭文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国宝级青铜器都是带有长篇铭文的。比如已知铭文最长的古代青铜器毛公鼎,铭文多达499字,因而被誉为稀世珍宝。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可划分为三期。前期自武王至昭王,也就是BC11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青铜器式样沿袭商末流行式样。礼器由重酒向重食过度。周初盛行方座簋,是周人的创造。爵、觚(gu)、斝(jia)、尊、卣(you)等酒器逐渐减少,鼎、簋、甗(yan)等成组合的食器增加。周初仍流行兽纹,出现了凤鸟纹。
西周青铜器中期从穆王至夷王,也就是BC10世纪初到BC9世纪前期。成熟的周人重食礼器制度已经建立。酒器除了壶以外,其他都消退了。鼎、簋等食器盛行。兽面纹销声匿迹,变形兽面纹和变形龙纹大量出现。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在此期完成。
西周青铜器后期从厉王至幽王,即BC9世纪中期到BC771年。青铜器器形变化不大,阔垂腹柱足鼎仍是主要鼎式。抽象的各种变形纹饰是主流。盘旋龙纹已经形成。
图4-1子龙鼎,商末周初
举办私人收藏品展览,子龙鼎在展览中首次露面。2005年底,子龙鼎流入香港,2006年4月底,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据说花了4800万元。该鼎现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子龙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现在子龙鼎在重新开放的国家博物馆与后母戊鼎一同展出。我今年4月份去参观国博的时候就看到它了。应该说幸亏有后母戊鼎和子龙鼎,否则国博展出的青铜器实在太寒酸了。
子龙鼎是2004年才被人知晓的,此前已知有3件堪称国之重器的西周铜鼎,他们是:大盂鼎(图4-2)、大克鼎(图4-16)和毛公鼎(图4-18),分别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4-2
这是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西周早期重要青铜器。
觯(zhi,志),是饮酒器。据《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
图4-5-1
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汉字一脉相承。史斿父鼎铭文中的“宝”字、“八”字,现代人不需特别知识也能识别。

图4-0
利簋,这个利簋的价值在于它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事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证实了文献的可靠性。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是目前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图4-7 天亡簋,西周
簋是一种盛放饭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这种四耳方座青铜簋,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这种体态的夔纹也是周初特征。天亡簋内底有78字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图4-8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但这个尊是圆口方体,它的独到之处在于纹饰精美。
图4-10 神面卣,西周早期
卣(you,有)是一种盛酒器,专门盛放一种叫做秬鬯(ju chang,具唱)的香酒。
这个卣的独特之处一是在于它的神面纹饰,二是在于它的传奇身世。商周青铜器一般都装饰兽面纹,对称的装饰性的纹饰。而这个纹饰是浅浮雕的人脸形,称为“神面”,高鼻隆起,双目圆睁,形态动人。
神面卣早年出土陕西扶风,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是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4-11 龙纹壶,西周
鬲(li,粒)肉食器,或炊粥、盛粥。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主要用于烹调稀食。
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春秋战国时期鬲多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的作用。战国晚期,青铜鬲逐渐消失。
图4-13 师趛鬲,西周中期
师趛鬲是今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华丽的鬲,所以堪称国宝。
图4-14
尊
尊,在酒器中属于大型盛酒器,常与彝成组出现,是重要的祭祀用礼器。

图4-15
师遽方彝
西周中期确立并完成了列鼎制度、编钟制度,鼎、簋等食器盛行。西周晚期延续了这种趋势,鼎,是主要的器型。但是,这个时期有不少著名的鼎,如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等。
图4-16是上海博物馆藏的大克鼎,它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图4-17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小克鼎,它高
35.4cm,宽33.6cm,重12.54kg。器内壁铸铭文72字。
大克鼎和小克鼎,外形相仿,体量相差很大,但都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是现存商周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图4-19 散氏盘,西周晚期
盘,
图4-20宗周钟,西周晚期
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是台北故宫的青铜三宝。前两年有个电视片《台北故宫》,介绍了它们,可惜尚无缘得见实物。
匜,盥洗器。祭礼之前洗手用的,所以也是礼器。
图4-22 虢季子白盘,西周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2008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时,展出了虢季子白盘,下图就是那时候拍摄的。

图004 虢季子白盘,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2008年
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
国家博物馆也有一只颂壶,造型、纹饰与台北故宫所藏一样,只是缺少盖子。铭文记载的内容也一致。看来,古人有了喜事,也要大肆张扬的。
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即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学习历史的口诀“春秋战国乱悠悠”就是这个历史时期了。
5.春秋青铜器
春秋时期自BC770年至BC476年。春秋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最大的不同是,西周大多是王臣之器,而春秋则多是列国之器。
春秋时期青铜器大致可分前中后三期。前期约百年之内,与西周相比较,并无新意,一如西周旧制。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自公元前7世纪前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是列国青铜器的兴盛期,地区特点明显地显示出来。这个期间,青铜工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铜器的主要地位;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级生产享用的器,青铜器的制造加强了实用性。在纹饰上,商、周以来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
图5-1三足羊首鼎,春秋早期
一般认为,春秋早期的青铜器与西周相比较并无新意,一如西周旧制,但是,这件三足羊首鼎小巧玲珑,减少了西周青铜文化的威严、华丽和繁杂的宗教性及等级性,增加了世俗文化的活泼和轻松的色彩,展现出春秋早期作品重视形制的轻松和纹饰的简练,
图5-3-1 毛叔盘,春秋早期
盘,青铜器中的盘一般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宴飨前后行之,也称“沃盥之礼”。此盘形体颇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
此盘式样沿袭西周,但是蟠虺纹纹饰具有春秋特征。蟠虺纹见下图5-3-2。
图5-4云纹铜禁,春秋中期
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先将易熔的黄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经烘烤使黄蜡流出,形成型腔,最后浇铸铜液成器。失蜡法铸造工艺最初见于春秋中期,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盏和铜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器。
图5-4和图5-5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其实它们是同时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的。图5-5的铜盏摆放在图5-4的铜禁之上使用。
图5-6 栾书缶,春秋
此缶上的铭文为错金铭文。错金,古代金属的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出现于春秋中叶。因多用金银丝,故也称金银错或错金银。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银或铜等金属丝、片嵌入玉器或青铜器表面预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图案或文字,然后用错石(磨石)错平磨光。
敦(dui,对),盛食器,将鼎、簋的形制相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最大的特点是盖与器能合成球形或椭圆球形,因有“西瓜敦”之称。
图5-8叔朕簠,春秋
簠(fu,府),
叔朕簠传世有三件,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各藏一件,另一件下落不明。图5-8是故宫博物院所藏,铭文锈蚀较重,缺字依上海博物馆的另一件同铭器补上。
这是青铜器史上值得一提的器物,很多关于青铜器的书籍都提到它,它对研究春秋初期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此壶河是南博物院藏,另外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件。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分铸法,也称再次铸造,适用于铸造器身外附有小饰件的青铜器,如附有双龙耳的莲鹤方壶、带提梁的卣等。铸造时,或先铸器身主体,或先铸附件,然后再把未用的泥范与做好的铸件连在一起,进行二次铸造。
春秋后期的青铜器自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到前5世纪中叶(BC476年),是东周青铜器铸作最兴旺的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列国青铜业达到成熟地步,地域特征明显。后期的铸作方法也有变化,预铸和模印广泛应用,失蜡法在春秋后期出现。纹饰凸现龙纹的地位,蟠龙纹、蟠螭纹、蟠虺纹盛行。铭文也有地区特征。
狩猎纹,
镈(bo,伯),青铜乐器,镈如大钟,与钟的区别主要在底口,镈的底口是平直的,钟的底口是桥形的。
镈是乐器,春秋贵族除了喝酒、吃肉、欣赏乐舞之外,还要为生存和发展征疆掠土,于是兵器必不可少,这首的兵器与西周时期的礼兵器有了差异,实战的兵器多了起来。

图5-15这是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浙江省博物馆也有一件。
图5-17 邗王是野戈 春秋后期
这是吴王用的兵器,多么精美啊,怎么想象能够用它来征战厮杀呢。还有,这件兵器的说明有太多的专有词汇,什么“胡”、“内”、“穿”之类,一般人真是搞不明白。巧的是,我在首都博物馆看见了一个关于戈的各个部位名称的图片,刚好还拍摄了下来,就是下图5-17-2。

图5-17-2 戈的各个部位名称

图5-18吴王夫差鉴
这件是上海博物馆藏,国家博物馆也藏有一件。
鉴,是大型盛水器,用来盛水或盛冰,或用来沐浴、照容。“鉴”一词就是根据盛水后照容的功能而来。在战国铜镜大量出现之前古人们就是用鉴盛了清水后照面容的,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啊。

图006
这是战国时期滇国的青铜贮贝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以外的诸侯各国的青铜器各有千秋,这种牛形圆雕的青铜器物带有西南地区的典型特征。
5.战国青铜器
从BC476年到BC221年是战国时期。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战国青铜器也可分为前后两期。战国前期从BC476年到前4世纪上半叶。此时虽早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但青铜器仍处于高峰期。曾侯乙墓和擂鼓墩2号墓出土了礼乐之器,有编钟、鼎、簋等,式样并无明显的时代特征。
战国后期是从前4世纪中至公元前221年。战国后期青铜器向实用器发展,北方镶嵌青铜器精湛,南方画像纹技艺高超。青铜镜制作呈上升态势,后被秦汉承接。
图6-1铜冰鉴,战国
湖北省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的诸侯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包括著名的曾侯乙编钟、青铜尊缶等,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达10吨之多。图6-1的铜冰鉴共出土两件,另一件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有趣的是,湖北省博物馆和其他许多资料都把这件宝物叫做青铜鉴缶,外鉴内缶,而国家博物馆把它叫做铜冰鉴,外鉴内壶。
这套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物,用失蜡法制造,代表了战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曾侯乙墓的联禁龙纹壶等也堪称精美。
图6-3 曾侯乙编钟,战国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套战国早期的编钟,可见,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发展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图6-5外卒铎,战国。这也是乐器。
图6-6 铜缶,战国 。曾侯乙墓出土,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铜缶,也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铜器。
我每次到国博看到这件战国时期最大的青铜器,最吸引我的不是因为它体量大,而且巨大的铜器上面的龙形钮,这个钮上扣了一个环链,通过环链连接盖子。钮虽然不大,做成一个龙卷曲的形状,造型流畅优美,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拱形,让链子扣穿过,龙头憨憨地伏在铜缶之上,尾巴轻轻一卷,可爱极了。用一句时髦的话就叫“萌翻了”。(图6-6-1)
鬲(li,粒)原本是肉食器,或炊粥、盛粥。
再看一个更有趣的,青铜夜壶,还是嵌有金丝花纹的夜壶(图6-8)。
图6-8错金银鸟纹虎子,战国后期
虎子,水器或溺器。因形似伏虎而得名。最早发现的为新石器时代的陶质虎子,以后又可见到青铜虎子和瓷虎子。我小的时候,我的姥爷用的陶夜壶就是这种样式,还被我弄碎过不止一个。有趣的是现在人们使用的夜壶还是这个样式,只不过大多是塑料材质的了。
青铜器从商周的礼器,到战国的溺器,其地位可是天壤之别啊。
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失去了庄严的身份,于是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充分发挥创造力,显示艺术天分。此壶周身錾刻纹饰,纹饰图案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图6-10-1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战国
这个壶的纹饰是嵌红铜,在青铜壶上嵌入红铜。图案内容依然是非常的丰富,那个壶耳的小老虎多么的憨态可掬啊(下图)
图6-10-2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战国
图6-11龟鱼纹方盘,战国
图6-12
春秋中晚期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现在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战国时期青铜货币有了空前的发展,但各国铜币形状各有千秋,主要有刀币、布币、圜钱、铜贝币等。
图6-12宋子三孔布,战国 赵
图6-13
透雕蟠螭纹铜镜,战国
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铜镜是安阳妇好墓的商代晚期铜镜,但那时候人们还是主要用铜鉴装了清水照容,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铜镜作为日常用品开始普遍应用。图6-15和6-16分别是楚国和秦国的铜镜。
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器水平比较高,连这么一个压席子的器物都这么精致,一来说明经济比较发达,二来说明青铜器真是进入日常的生活了。
图6-18杜虎符,秦
图6-19“王命=传”铜虎节,战国,楚
战国时期的另一种青铜器器物就是符节,符节是传达王命的凭证,反映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虎符是战国晚期新郪虎符,现在有法国私人收藏。图6-18是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的杜虎符,是秦国时期的虎符。
关于虎符,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为题写了著名的历史剧《虎符》。
图6-20错金鄂君启铜节,战国,楚
图6-21 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青铜器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连个衣服带子的挂钩都可以做成青铜的。
带钩,带钩是古人腰带一端的挂钩,在我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铜带钩的式样较之以前大为增多,以此来满足贵族们的装饰需要。一直沿用至汉代,明清时重又出现。带钩的形状丰富多样,有动物形、琵琶形、棍形等,长短宽扁不一。
早在商代青铜器就已经用作马车或者战车之上了,到了战国车上的青铜不见就更常见了,也更加精致了。图6-22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战车上精美不见。
青铜灯是战国晚期又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秦汉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标志之青铜时代的结束。虽然秦汉时期也有一些精美的青铜器具,但铁器、瓷器、漆器的普遍使用,彻底取代了青铜器物。
西周中期“盠”青铜驹尊
CCTV9(我是半路看的)里讲到,曾侯乙的盘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都一致认为是采用了“失蜡法”工艺铸造的。可是最新的学者研究并结合实验分析,应该还是用的传统的“陶范法”,因为在盘尊的看似复杂的两道镂空的重复小纹饰单元上发现了铸造浇口和“范线”的痕迹;发现了焊接的痕迹,它们还具有相同的几何元素。一切说明尊盘上的范铸特征清晰无误,毫无失蜡法铸造的任何痕迹。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曾侯乙尊盘,两道镂空圆环玲珑剔透。精美异常。
曾侯乙尊盘,其实是两件器物,中间的尊是酒具;外面的盘是盛水的器具
全文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