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绘画】

(2015-12-20 13:56:02)
标签:

旅游

时尚

收藏

文化

杂谈

分类: 博物馆藏精品
 郎世宁 乾隆皇帝巡狩题材系列作品


http://img5.ph.126.net/smKG8gdKi272cwwSH_SecA==/6598186870469979965.jpg<wbr>乾隆皇帝巡狩题材系列作品 <wbr>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012-10-26"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挟矢图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骑于马上,独自欣赏其御用箭的情景。其御用箭的种类名目繁杂,形制多样。镞有铁、铁镀金、象牙、角、骨、木等质地。柯多取材于杨木、桦木。羽则选用一些罕见的或富有艳丽色彩的飞禽羽毛。凡行猎时射中过猎物的羽箭,均在其上刻留功绩,贮藏不用,以便用来告诫后世子孙“勿忘武备”。从笔法上分析,此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白马系由擅长写实的西洋画师郎世宁绘制。
 
此图绘乾隆皇帝在悬崖石壁处,弯弓射雁的情景,表现了乾隆皇帝极强的反应能力和精准的骑射功力。根据图中所运用的绘画技法分析,此幅是件中西画家合璧之作。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坐骑白马、大雁由西洋画家郎世宁所绘,其笔法细腻,造型准确,尤其将大雁中箭后向下滑行时的动感,及乾隆皇帝箭发后,手由动到静的瞬间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图中点景的山石、树木及溪流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笔墨法度严谨,点染娴熟,得宋元人古意,高大的石壁与树木、曲水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狩猎环境,将本是伤残的行猎活动点缀得惬意而温馨。
 
图绘在远山连绵、云雾簇涌,水木清华的静谧环境中,乾隆皇帝弯弓搭箭立于水际岸边,意欲射杀野鸭的场景。一向胆小而机警的鸭子们对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毫无察觉,它们在温暖的阳光下浮水而游,惬意十足。此时静寂的氛围反而把鸭子们即将落荒急逃的动感效果渲染得更为强烈。
 
图绘在山清水秀、层林尽染的围场,乾隆皇帝独自拍马急驰,顺其箭头所指可见一只逃命的狼。全图动感极强,富有生趣。图中乾隆皇帝及其胯下白马当由宫中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主绘,他以细腻的手法,将乾隆皇帝充满自信的神态和娴熟的搭弓拉箭之姿表现得准确传神,虽然乾隆皇帝的箭还在弓上,但是仍可以感受到狼将在瞬间饮箭而亡的后果。郎世宁把本是一场血腥的结局描绘得既轻松又毫无悬念。图中的山石树木由中国宫廷画家所绘,在设景布势上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有限的画面扩展成一开阔的跑马猎杀舞台。
 
http://img0.ph.126.net/Lic13N2qXy2qIhbA226nPw==/6597778951656249540.jpg<wbr>乾隆皇帝巡狩题材系列作品 <wbr>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012-10-26"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刺虎图
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与侍卫手握长戟,跨步向前欲刺猛虎的场面。作者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表现猛虎在乾隆皇帝的威逼下,止步不前的受惊情景,衬托出乾隆皇帝临危不惧的帝王之气。在形象上,作者为了烘托乾隆皇帝的高大,将本是兽中之王的猛虎,画得既小又弱,全然一副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可怜之相。全图笔法细腻,准确地描绘出不同身份的人物所具有的不同举止及表情。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皇室,乾隆皇帝从12岁开始便随祖父康熙皇帝前往热河、南苑打猎。继帝位后,骑马射箭更是成为其宫廷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12岁随祖父康熙皇帝到永安莽喀围场狩猎时,就表现出了面对凶猛的黑熊,临危不惧的胆量。事后,康熙皇帝曾发出“是命贵重,福将过余”的赞叹。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在田野里与黑熊相遇的场景。作者为了表现乾隆皇帝的勇猛剽悍,不仅绘他独自与熊对峙,毫无惧色,而且将本是强大的黑熊描绘得怯弱胆小,其畏缩在树后紧张的神态,烘托出乾隆皇帝履险如夷的帝王风范。
 
此图表现乾隆帝及近亲王公大臣在南苑猎场捕射野兔的动感瞬间。作者通过骑在骏马上精悍的人物与狂奔逃命的野兔准确而且传神的刻画,成功地展示出乾隆皇帝娴熟的骑技和尚武骑射的创作主题。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可知,他此次南苑狩猎“是日凡中八兔”,可谓战绩骄人。乾隆皇帝作为以畜牧、游猎为主的满族人后裔,严格遵守被清朝诸先帝奉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的骑射尚武典制。他通过带有游乐性质的狩猎活动,将满族人弯弓射箭的传统习俗发扬光大。
蓬莱仙境图鉴赏
作者:袁耀  创作时间:清代  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是清代画家袁耀一幅优秀的山水界画作品。画家以宽阔的胸怀和超越的想象力,描绘出山川湖海吞吐日月的宏伟场面和壮丽景象。章法曲折有致,气势翻江倒海,令观者惊心动魄。画面上远近山峦,兀立隐现,在云烟幻灭之中宛如仙境。袁氏画蓬莱仙境的作品很多,以本幅袁耀所作最为壮观。图中山形脉络皆有动势,突兀怪异;以鬼面皴法画出的山石奇形怪状,层次丰富。华丽严整的宫殿与雄伟而富有动感的山水巧妙地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画面中动与静、整齐与活泼的鲜明对比,气势博大。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的传说,八仙渡海口 位于海水浴场东侧海中,西与蓬莱遥遥相望,是根据八仙过海神话传说填海造地新建的景区,空中俯视形似丫腰葫芦。南部外墙设计为游龙起伏脊,龙首位于正门两侧,墙体内侧嵌有甲子神、日游神、夜游神及生肖图案等汉白玉浮雕70余方。景区内建有大型八仙过海汉白玉照壁、流轩、挹清轩、八仙祠、三星殿、财神殿、放鹤亭、环形步廊等民族风格古典式建筑,布置各种雕塑20余尊,奉道教神仙100余尊。 

      袁耀,(生卒年未详),清朝画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不仅青绿工整山水,楼阁作品有名,其所画花鸟,也甚佳。流传作品比袁江多。而且往往是大幅。所画《观瀑图》、《秋江楼观图》等,无论布局,渲染,以至点景人物,都很精致。留有《阿房宫图》及《骊山避暑十二景图》大幅精美作品。《骊山避暑十二景图》现藏于日本。

     袁氏画蓬莱仙境的作品很多,以本幅袁耀所作最为壮观。图中山形脉络皆有动势,突兀怪异;以鬼面皴法画出的山石奇形怪状,层次丰富。华丽严整的宫殿与雄伟而富有动感的山水巧妙地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画面中动与静、整齐与活泼的鲜明对比,气势博大。 

     由于职业画家的局限,袁耀的作品在表现题材上不可避免地有所雷同,表现手法也呈现一种程式化。有古建专家认为他们画的建筑“并非清代的建筑形象,而是杂采历代画中种种不同的建筑形象,加以组合…… 从总体布局到建筑形体大多不合建筑的规矩法度”,这和当时追求艺术视觉效果、忽视真实物理结构的审美要求有直接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市场机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于适合】本系列字画作品,非常适合于家居装饰画、办公室装饰画、宾馆酒店茶楼会所装饰画、学习研究以及艺术收藏。家居装饰画,包括但不限于客厅(沙发背景墙)、餐厅、卧室、书房、儿童房、玄关、走道及其它空间装饰用书法字画国画挂画;办公室装饰画,包括但不限于总裁办公室、员工办公室、会议室、贵宾室、楼梯走道及其它空间装饰用书法字画国画挂画;宾馆酒店茶楼会所装饰画,包括但不限于大厅大堂、雅间、客房、楼梯走道及其它空间装饰用书法字画国画挂画。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蓬莱仙境图鉴赏 <wbr><wbr> <wbr><wbr>作者:袁耀 <wbr><wbr> <wbr><wbr>创作时间:清代 <wbr><wbr> <wbr><wbr>收藏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大阅图 轴 绢本设色 332.5x2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鉴赏

       《乾隆皇帝大阅图》是郎世宁在宫廷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乾隆皇帝戎装骏马,英姿勃发,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画中出现的骑马形象,除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外,还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
  《乾隆皇帝大阅图》中骑马者就是乾隆皇帝,他头戴金盔、身穿铠甲,骑在骏马上,精神抖擞,表情中既带有帝王的威严,又充满着自信。整幅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画中的乾隆皇帝五官凹凸有致,立体效果明显,他身上的盔甲也描绘得十分细致,具有很强的金属质感。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大阅图 局部

  大阅之日,八旗营伍既成列,兵部堂官奏请上御帐殿。武备院先期设黄幄帐殿于凉鹰台。上自行宫具吉服,御万吉骦。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本幅是乾隆皇帝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头戴盔、身着铠,戎装骏马、英姿勃发,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应该是郎世宁的盛年佳作。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形神毕肖的“御容”肖像画,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新体肖像画。
  作品十分写实,人物相貌凹凸分明,富有立体感,盔甲亦描绘细腻,金属质感逼真。全图画法细腻,色泽华丽,基本上以色塑形,不显线条痕迹,具有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这类纪实性质的绘画作品,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画幅,它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可靠、不可替代的历史形象资料。
  郎世宁的作品采用西洋画法,又适当揉合了中国的技法,并注重解剖结构和立体感,很受皇帝的赞许。郎世宁不但自己绘制了大量画幅,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既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又不同于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新颍面貌。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大阅图 局部

  郎世宁曾经为皇帝和后妃画过不少的肖像,他在保持欧洲绘画注重人物解剖结构长处的同时,又适当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技艺的表现手法,所画人物均取正面光照,完全摒弃了欧洲绘画中侧面光照所产生的阴影,同时减弱光线的亮度,使人物面部五官都清晰地显现出来;郎世宁还与若干中国的宫廷画家一起,创作了很多描绘当时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纪实绘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这些纪实性质的画幅中,郎世宁除了作总体构图上的设计外,还自己动手绘制主要人物的肖像,故而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
  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阴山工作室)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wbr><wbr>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简介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郎世宁自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来华,至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去世,在中国共度过了五十一年。他为二百多年前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由于郎世宁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的艺术创作也都以中国的人和事为题材,所以郎世宁的生平和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叙述和评价了。郎世宁去世后乾隆还亲撰墓志铭,以示对这位高年教士永远怀念。郎世宁死后被赐予侍郎之衔,在总计536卷的《清史稿》里,对他的全部记述是:“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