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青铜器】

(2015-12-15 16:43:01)
标签:

旅游

时尚

收藏

青铜器

博物馆

分类: 博物馆藏精品

转自  蓝色的海星40的博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1.大门的左右各有汉白玉四尊古代瑞兽,包括天禄、仿北魏狮子等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从远处眺望上海博物馆,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青铜器之乡—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

   每到一处看博物馆也是必须的。好容易挨到4月23号周二博物馆开门。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2.汉白玉的仿北魏狮子

     在电视里看到过我国第一尊有铭文的青铜器“何尊”,由于尊底铭文记录了西周欲迁都至洛邑的史实而被列为中国首批禁出国展览的国宝。这件何尊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过,可见上海博物馆各方的实力。

  青铜器馆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传世青铜器流散在美、英、法、德、日等国的博物馆,各有一定数量。近40年来,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有大量出土文物,但成系统的收藏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最为突出。上海博物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器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充实了马承源馆长在香港抢救的一部份重要文物。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并不出土青铜器,却号称有着世界数一数二的青铜器展馆。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的收藏是上博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海外收购、抢救,国内征集等各种方式完成,有些甚至是从废品回收站抢救而来。中国并非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国家,但中国的青铜器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著称于世。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礼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青铜器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但长篇铭文很多,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春秋时期,周王室铸器逐渐减少,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此外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趋向日常生活用具发展,如铜镜、带构、货币、玺印、符节等大量出现,错金银技术的提高,富有生气的狩猎、战争、宴会等人事活动图案的产生,则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制品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

    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商代到春秋的铭文多为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5.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镶嵌十字纹方钺,4千年前的武器是多么漂亮精致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6.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7.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8.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管流爵  酒器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09.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圆形铜器镶嵌了两圈各13个绿松石十字形纹,和片5方钺上的十字十分相似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0.圆形铜器的X光照片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1.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2.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兽面纹斝(音 甲) 温酒器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3.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兽面纹壶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4.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龙纹扁足鼎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5.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牛首兽面尊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6.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兽面纹尊   张雪庚先生捐赠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7.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8.青铜器中有些专家都不能认识的字就原样画在铭牌上,那位朋友知道,教我吧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19.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0.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1.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2.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父乙觯(音 至)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3.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4.西周康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鲁侯尊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5.鲁侯尊铭文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6.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7.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8.亚FU方罍铭文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29.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臣XI方卣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0.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1.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戉菔卣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2.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兽面纹卣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3.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曲折雷纹卣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4.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5.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6.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7.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8.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小子省壶  罗伯昭欣赏捐赠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39.小子省壶铭文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0.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妊簋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1.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兽面纹簋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2.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甲簋  唐祖谷先生  宋景文女士捐赠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3.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交鼎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4.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5.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德鼎  陈翔九  汪敬之先生捐赠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6.德鼎铭文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7.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8.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49.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四羊首瓿(音 部)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0.左一、二,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龙首钺、圆珠纹刀;右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戈;右下,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透雕龙纹钺、目雷纹刀,马首刀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1.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大克鼎  清光绪中期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  潘达于女士捐赠

铭文
   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譲)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谏(敕)辪(乂)王家,叀(惠)于万民。(柔)远能(迩),肆克口于皇天,琐于上下,得屯亡敃(泯),易(釐)无疆,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哲),显孝于申(神),巠(经)念氒圣保且师华父,(龠力)克王服,出内(纳)王令,多易宝休。不显天子,天子其万年无强,保辥(乂)周邦,㽙尹四方。

   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庙,即立(位),緟季右(佑)善夫克,入门,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朕令,今余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参冋(絅)中悤。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井家(勹累)田于(㽙山),以氒臣妾,易女田于康,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阝尃)原,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钟。易女井徵(勹累)人。易女丼人奔于粮,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2.大克鼎腹内壁铭文

 

译文
   克曰:端庄美善的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师华父,冲和谦让的心胸,淡泊宁静的神思,清纯智慧的德性。故能谨敬的保护和安定他的君主恭王,整治王家事务,仁爱万民。能使远者怀想,近者依恋。至诚感格于皇天,能使上下信任。得到厚生不会泯灭,赐予幸福无有边际。永远思念他的孙子和当今的天子。天子贤明智慧,安事于神。常念伟大的导师我祖师华父(因为他的庇荫),克得以提拔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赐。光明正大的天子,(永远延续)万年无疆。保护和治理周邦,长久地统治天下。
   王在宗周镐京,天明,王到达穆庙,就位。緟(赞礼官)季护佑着膳食官克,入门,立在廷中,面朝北。王招呼史官之长册命膳夫克。如是王曰:“克,以前我命令你,出入宣召朕的命令,今天我还是重申此令。赐给你红色的祭服,三根絅色中间夹两根葱色的衡带。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渒地的田,赐给你井邑(勹累)人耕种的田于(田允山)地,还有其地的奴隶,赐给你匽地的田,赐给你康地的田,赐给你溥原的田,赐给你寒山的田。赐给你史小臣(宫中杂役)、霝官、籥师、鼓师、钟师赐给你井邑的微人和(勹累)人,收取。赐给你的井邑的人奔于(日东)地,(不留在井邑)。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克拜稽首,称扬天子的光明正大的美意,为文祖师华父铸造宝器,克祈愿万年无穷尽,子子孙孙永宝用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3.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子仲姜盘  叶肈夫先生捐赠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4.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虎簋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5.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6.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7.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倗生簋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8.倗生簋铭文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59.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四虎镈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60.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61.


上海踏青行(7)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上)
62.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卷龙纹鬲由于上海博物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器较多为特色。 本篇中选铭文多且有特色的青铜器呈上。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1.这样规矩的圆环,古人是靠什么画出来的呢?这可是夏代晚期(公元前18-16世纪)的青铜方越哦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这件二里头出土的圆铜器上的两圈各13个绿松石十字纹就更是精美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镶嵌画像纹壶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6.镶嵌画像纹壶纹饰展开图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7.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交龙纹壶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8.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络纹扁壶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9.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羽翅纹壶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0.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春成侯盉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1.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错金银鸟兽形盉(错金银工艺曾在云南博物院藏品中介绍过)

 

      吴王夫差盉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吴王夫差是春秋末期的吴国君王,流传至今,有关他的历史实物已是少之又少。吴王夫差盉,就是两千多年前吴王夫差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青铜酒器。

  整个盉通体上下都由龙纹进行装饰,表明了它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宫廷用具。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
  这件盉小口直沿,有扁平的盖。整个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肩部有一条龙造型
弧形提梁,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这被称为透雕交龙纹。小龙身上也一丝不苟地饰有发丝般纤细的花纹,其精美细密的程度须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堪称鬼斧神工。盉的腹部呈扁圆形,圆口深腹。盉表面上也饰有变形的龙纹。龙梁一侧的腹部是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另一端稍上有上翘的龙尾,龙尾的腹部饰有相同于龙梁脊饰的透雕蟠龙。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整个器型极为规整而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件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吴王夫差盉上还刻有一句铭文,它不仅标志着此盉的身份,更揭示了两千多年前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这周铭文为“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大意是说吴王夫差用诸侯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2.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何鸿章先生捐赠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3.吴王夫差盉铭文“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4.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莲瓣盖龙纹壶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5.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6.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7.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透雕蟠龙鼓座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8.这是现场“建鼓”的图片,鼓就装在鼓座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里的鼓,就指的这种建鼓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19.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龙纹镈(音  伯)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0.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变形交龙纹匜(音 伊)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1.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四虎镈

     子仲姜盘,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它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壁的两侧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2.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子仲姜盘  叶肈夫先生捐赠

  吴王光剑。1972年初夏,安徽省南陵县三里乡吕山村村民在村后挖土平整晒谷场时,挖出一把铜剑,剑刃锋利,铜剑闪光。在场农民由于争夺导致剑身被掰成数段。1978年,吕山村的一位农民将当年所得的三段残剑卖给了一浙江商贩,此事被县文化馆得知,迅速将这三段铜剑追回。看到残剑上还镶嵌几个篆书金字,知道此剑不是寻常之物。
  1984年,南陵县文物干部在对全县进行文物普查期间,来到与吕山村邻近的金坑村,该村一位村民将自己收藏12年的三段铜剑主动交给了普查人员。回到县城后,文物人员将前后六段残剑一接对,立即惊呼:完全吻合!在青铜器专家的修复下,这把断成六块,分离了12年的青铜古剑终于合六为一,恢复了本来面目,剑上12阴刻镶嵌篆书金字铭文也完整出现在人们面前。从铭文得知,此剑是春秋末吴国君主阖闾在位时期所造,因吴王阖闾名光,故此剑称为“吴王光剑”。吴王光剑埋藏地下2000多年,至今仍青光熠熠,锋利无比。
   因为剑上铭文记载它是吴王光(即吴王阖闾hélǚ)使用的剑,故而得名。吴王光剑剑身修长,锋锐极佳。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断,促成了兵器铸造业的大发展。兵器的产量、质量均有大幅提高。当时的吴与越都是铸剑名邦,兵器质量精纯,装饰华丽,行销天下,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吴王光剑铭文字体称为鸟虫书,这是一种鸟形或虫形的艺术字体。春秋中晚期以后这种字体常常作为青铜装饰的一部分而在楚与吴越地区流行。

   一间博物馆同时收集到父子两代的青铜器,也属难得!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3.左侧为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吴王光剑,中间为剑上美丽的花纹及鸟虫书;右侧从左至右依次为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菱形纹矛;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矛(木护夹)和兽面纹矛

 

   吴王夫差鉴。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高45厘米,口径73厘米、重45公斤。
   鉴是一种水器,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时也用来盛冰。这件鉴大口平底,双耳有环,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饰一高出器口的长鼻兽。另两侧装饰了立体的卷尾双角龙,两条龙攀缘器壁,咬住鉴口,炯炯有神的双目窥探鉴内,非常形象生动。除了立体的双龙,鉴的口沿、腹部通体均饰繁密的交龙纹
三周。这种体躯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4.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吴王夫差鉴  传河南辉县出土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5.左侧,装饰了立体的卷尾双角龙,两条龙攀缘器壁,咬住鉴口,炯炯有神的双目窥探鉴内,非常形象生动;右侧为有环双耳,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饰一高出器口的长鼻兽

 

 

     郘?钟为甬钟,甬(柄)上饰三角纹和盘龙纹,旋(柄上有耳所在处)饰斜角雷纹和火纹,舞部(最上端的平面)饰盘龙纹,篆(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饰雷纹,鼓部(篆部下方)饰倒置的兽面纹。鼓正面两侧铸铭文九行八十六字,各器自成一篇,文句完全相同。铭文记载了郘?铸造这组钟磬的原因,是为了祭祀祖考,以祈求能得到长寿,世代子孙用为宝器。
   郘?钟从来就为金石学家所重视。这组钟的数量已经到达了王者的制度,郘?是大夫,其用钟数量已超越了他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春秋晚期社会大变革过程中,旧的礼教遭到破坏,社会各个方面初现了礼坏乐崩的现象,旧等级制度消失,新等级制度出现过程的表现。
   经多年搜集,上海博物馆至今已藏有十枚。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6.上博收集的郘?钟已达十枚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7.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8.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29.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动物饰牌,是北方诸族青铜兵器的主要装饰件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0.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龙耳尊

    西汉八牛储贝器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这件贮贝器是汉代云南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器盖以八头牛为装饰,所以被命名为“八牛贮贝器”。这件器物我在国博见过。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1.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八牛贮贝器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2.八牛贮贝器细部,可以得知,当时贝是作为钱币来用的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3.云南滇族青铜器的特点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4.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五牛枕 1972年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这个青铜跪女手里像握着东西,和三星堆的青铜人手势非常一致。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5.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女跽(音即)坐俑  1956年 云南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6.从左至右分别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蛇首叉、双獭捕鱼戈及豹钮矛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7.从左上下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虎背牛饰件、牛首饰,右上下为透雕猴边镶嵌腰带饰、镶嵌绿松石腰带饰  1956年云南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8.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39.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0.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蛙饰鼓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1.蛙饰鼓鼓面的蛙形细部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2.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鸟纹鼓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3.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鸟兽纹鼓

  兽面纹龙流盉。盉为调酒器。口径约14.8厘米, 高30.1厘米,长39.2厘米。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从前这件器物被看成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随着南方地区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件器物所具有的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特点被不断认识。从纹饰而言,这件器物上的兽面纹与中原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的兽面纹就大相径庭,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的兽面纹也不相同。兽面纹除目与耳外由尾端螺旋形外突的线条构成,类似于雷纹,是一种南方特色的装饰。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4.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兽面纹流盉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5.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带钩背面纹饰、商代镶嵌绿松石兽面纹三角形饰、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镶嵌宝石错金柱饰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6.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7.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8.

 

 

      西汉“见日之光”镜(“见日之光”透光镜),此件文物为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西汉透光镜却具有特殊的效应。它的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这是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这是一面特殊的青铜镜,镜面不仅能照人,在阳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时,还可以呈现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效果恰似光线从铜镜透过一般。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49.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透光”镜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0.

     青铜器馆还布置了有关古代青铜器铸造进程和模拟陈列。下面是个失蜡铸造法的过程。这是一只透雕铜熏炉,先用蜡做好右边熏炉的样子,里面加陶芯、右图表示蜡模外要包以陶范。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1.  铜汁是从喇叭口倒进去的,此时蜡模将融化。冷却后,打开陶范,取出熏炉休整。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2.铜汁是从喇叭口倒进去的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3.这是最后得到的金光闪闪的熏炉,再鎏金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4.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弦纹链壶  此系采用铸焊工艺的例子

 


上海踏青行(8),上海博物馆之青铜馆(下)
55.红色箭头所指为焊接的焊缝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转载]上海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