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传客韵抔土诉乡情—刘沅声和他的泥塑艺术
标签:
文化 |
己亥仲夏,刘沅声《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在这里举行。这是一组形神兼备的佳作,一首情真意切的客家恋歌。
刘沅声是客家农民的儿子,是脚踏本土自学成才的雕塑家。他长年与泥巴打交道,泥塑是唯一嗜好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命运的捉弄,刘沅声与大学擦肩而过。面对这梦醒后似乎无路可走的困境,这个农民的儿子只好自我突围。他少时志向是当一个画家,但他无法象城里学生那样潇洒,衣食无忧流连风景名胜。他唯有土法上马,在走村串户画墙体广告之余,把当地风土人情、人物肖像速写记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不过苦于生计,画家梦仍然遥远。
古人的砺志故事给予他极大勇气和启示。少年欧阳修说:“妈妈别难过,这沙筐、这芦管就是很好的纸和笔。”
刘沅声又是幸运的。他生长在这片客家厚土,一锄落下就有满箩筐的人物和故事。他从小耳濡目染,日久痴迷,他要诉说这一切,再现这一切。他在泥泞中艰难跋涉,追寻艺术的绿洲。他心无旁骛终于悟道,喜见柳暗花明。
他早已名声在外。十年来应邀四处巡展,应接不暇。笔者固然对他获得诸多奖项表示庆贺,而砰然心动的,却是客居在外的乡亲观展时的感情共鸣。曾宪梓、田家炳、罗活活以及众多客家乡亲与泥塑刘一见如故,缘于他呼之欲出的作品令人返老还童、旧梦重温。
“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这一观点不错,举手赞成。继而一想似乎有点那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是严苛的,当不期而至的鱼骨在喉时不吐不快,方为最佳境界。
住在城里的金窝银窝,刘沅声不时闷闷不乐。这是乡愁乡恋在撩人。他一如既往钟情泥塑,神往艺术。Ok!乡亲父老,故里家山在十指连心的搓揉涂抹中款款而来。这不仅是怀旧,不仅是乡愁乡恋……
走进刘沅声的艺术世界,南迁客家可歌可泣的历史催人奋进,闽粤赣三边山地客家儿女的故事令人感慨。一颦一笑都是永恒的记忆,一景一物都在梦里珍藏。
走进刘沅声的艺术世界,一股弥漫泥土芳香的客家风情,伴随山溪流水,潺潺不息在心间流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