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水无香:国画家、陶艺家胡伟平访谈录

(2015-01-28 09:24:42)
标签:

佛学

作者:孙建杰

老子在《道德经》云:“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胡伟平说,追求这种境界是自己心愿。

 记者:近年来,你的艺术历程成为研究者和收藏界关注的热点。比如,你曾师从国学大师启功和周汝昌,你是著名国画大师、陶瓷大师胡献雅的后人……

胡伟平(以下简称“胡”):说实话,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在庐山画院时候,因为工作机缘,得到很多大师的指点和教诲,比如启功和周汝昌先生,但两位先生从来不知道我是胡献雅的孙子。自己也曾跟随多位国内著名大家学习,其中有的是祖父的好朋友,他们也不知道。

艺术修行靠的是缘分和自身努力,我不喜欢借名头去得到些什么。启功和周汝昌这些大师,包括我的祖父,他们影响我最大的,还是文化气质方面的东西,那样的深度和高度,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回想起和他们相处所体会到的风采和光华,至今仍被深深感动和震撼,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真是我的人生幸运。我希望大家以真的、纯粹的艺术标准来衡量我,来理解我的作品,而不是看出身和名头。

记者:就像《气氤兮》这部参加全国十一届美展的作品吗,你曾说根本不指望现在有人会感兴趣或者是买走它。

:《气氤兮》除了送过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外,从没在其他地方出现过。有人说过我不会迎合,这是事实,真正的艺术作品都会有它的知音,不会永远寂寞。实际上《气氤兮》和我的其他作品远比一些人预计的反响要好。

记者:文化气质的传承其实很难,也是一直被景德镇所忽视的问题。

:的确如此。记得小时候有次做画,祖父看到后批评我“刚开始就草草收兵”,当时不理解,后来才明白是一种境界上的东西。作品,传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需要挖掘灵魂里面的东西,再通过艺术形式加以表现,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中国文化讲究传承,先有传承后有个性。有朋友曾说个性是一种发泄,就是说当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个性就会出来,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意思。                                                                                                   

为什么要追求“文化气质”?因为气质是我们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东西,比如“汉魏风骨”、“盛唐气象”。气质是创作的背景,南怀瑾曾说过,中国人的社会需要教化气质,在和平年代,尤其需要追求文化气质。很多人身份是大师,但精神内在不是大师;许多画家不是画家,对艺术不深究,而是成为标榜艺术成就的商人,这就出现一种状况,就是肉体生命在延续,而艺术生涯已经结束。对此,我内心有着深深的戒惧。

记者:你的创作属于典型的“文人瓷画”,对很多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这对国学底蕴要求很高。能谈谈吗?

:文人瓷画需要真正的艺术精神,对于工匠式的创作者来说当然困难重重,因为他们的创作只有别人没有自我。文人瓷画要求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一辈子重复自我,翻来覆去做的都是以前的东西;国画源自国学,它需要不断修炼自我,拓展文化和精神上多种维度,比如深度和广度,这都离不开国学,艺术气质和风格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国学。启功、周汝昌等大师,儒佛道及诸家学问高深,诗词、治印、书画无不高明,各方面的艺术造诣极高,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性灵在深厚文化血脉中得以自由的缘故。

记者:一切艺术皆为性灵和自由,这应该是一种提醒。因为现在需要在更广阔雄厚的文化背景下去认识艺术、理解陶艺,而不应该仅仅固守技艺传统。

:这点我比较认同。

记者:你的不少创作,被人称为“禅画”,每每给人顿悟,得到禅思。对你来说,禅学有多重要?

:禅学在传统文化中影响很大,也让我受益匪浅,不断发现自我的局限性。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有时候确实需要别人来“点化”自己,揭开阻挡灵性的隔膜。或许,这也是一种“禅机”。如果有人在欣赏过程有所感悟和跳脱,内心得到或体验到到以前没有过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我都很高兴。

记者:听说王锡良老师“点化”过你?

:王老是活菩萨,艺术高明,活得又本性。去年,他看过我的作品后,说“不管怎么画,你要吃饭。”在别人听来可能会是批评,可对我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让我一下子想通了。

什么是“佛”?佛就是承认接受世间所有事实,而后再“有所执有所不执”。艺术品也是一种平衡,有境界,又有陶瓷语言,又有美好的形式,这是非常高深难以企及的。

记者:你是一个很难迎合市场的人,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的学问也很多,甚至有时候因真知灼见得罪人,有人送你八个字:“胡学胡画,胡说胡话”。你怎么看?

:呵呵,很有趣也很风雅,是一种很高的褒奖。无论学问还是绘画,冠以“胡”字实在不敢当,自己也有时代性,也有局限,只能说正在前行的路上。

艺术上的交流应该有品质有深度有见地,而不是相互吹捧拍马屁,相互之间才能有帮助。可惜目前景德镇做得并不好。

记者:你怎样评价自己的艺术?对于内心,对于自己的创作,有无方向上的设定?

:自己身上有着明显传承痕迹,对“八大”也有了自己的探索,如果说自己60岁以前能完成对所有大家风格气质的学习,并有自己独特成熟的风格,我觉得就很幸运了。象齐白石到70岁自己的风格才出来。

古人和前人成就太高了,压得现在人不易出来。越是这样,越是需要安静,需要思考,不断追求更高境界,同时应该不忘记自己的出发点,真诚面对自己。

    追求具象东西最终会给人带来桎梏,比如名声和财富。顺随本心在自然中追求美,那么美就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而不乏美好。老子所说的“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也是自己一直所向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