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中国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26图)

标签:
岳麓书院图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湖南大学人文邓眼看世界旅拍 |
分类: 原摄图片 |
拜访中国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26图)

岳麓书院是中国闻名于世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个历史故事,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随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上图:岳麓书院内古木参天,环境优雅。)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碑廊)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风光媲美苏州园林风光)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风光媲美苏州园林风光,让人流连不舍)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风光媲美苏州园林风光,众多观赏鱼水中嬉戏,引得游人纷纷拍照留影)

1246年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1275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水景古树与园林建筑相映成趣)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亭台楼阁的江南园林风光)
“道南正脉”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廷为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而颁赐乾隆帝御书匾额。
“道南正脉”指岳麓书院对长沙历史文化中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文化的重大影响而言;“潇湘洙泗”则指书院在对民风的影响而言。“道南正脉,潇湘洙泗”旨在从一个侧面展现岳麓书院与长沙历史文化演进的关系。“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岳麓书院文化精神历经千年不衰。岳麓书院已被视为湖湘文化的象征,成为长沙的文化圣殿。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颁“敬一箴”及所注程颢视、听、言、动四箴于岳麓,增建敬一亭,后改名四箴亭。明末,东林学派高世泰讲学书院,岳麓书院学术传统重新得以发展。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汲泉亭。汲泉亭得名是因为前面有一古井,其水清澈“可见须发”。
岳麓书院内御书楼。御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修建筑多处。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于岳麓书院内创办湘水校经堂,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
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名曜为大门撰写对联,出“惟楚有材”句让门生们应对,贡生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队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上图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始建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现恢复古代祭祀,祠内悬”斯文正脉“匾,刻朱张二人像。)
岳麓书院的匾额“潇湘槐市”是什么意思呢?潇湘:湖南的两大河流,指湖南这个地方。槐市:汉武帝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到隋代,国子监也设立在槐市附近,所以,槐市就成为古代文化交流气息最浓的场所。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
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上图: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其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楚地人才鼎盛局面
。)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更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上图:岳麓书院赫曦台。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岳麓书院文庙内的“道冠古今”牌坊。文庙(孔庙),坐落在岳麓书院中轴线的右侧跨院内,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
文庙始建于北宋开宝9年(公元976年),是在唐末僧人办学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成。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扩建礼圣殿,“塑先师十哲之像,书七十二贤”,为祀孔之用,文庙功能即已奠定。岳麓书院从此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的规制。

岳麓书院文庙内的“孔子行教”雕塑。中国古代绘制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孔子像存世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该石刻本原作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不幸遗失。

岳麓书院文庙内的大成门。两边对联是:“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 聖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岳麓书院文庙内的大成殿。 明正德二年
(公元1507年),长沙知府吴世忠扩建“岳麓书院”时拆除了院内大成殿,按当时州、县文庙规制迁建于现址。后屡毁屡兴,建筑格局未变。1937年原建筑大部分被侵华日寇的飞机炸毁。战后重修。20世纪80年代修复大成殿。90年代修复大成门及两庑。2003—2004年重建崇圣祠、明伦堂。2005年改造大成殿内部装修,按古代儒家礼制恢复祭孔典礼陈设,至此基本恢復。2013年8月,因岳麓山遭遇倾盆大雨致使一株约有200年的古枫树倒伏,砸坏大成殿,现在的大成殿就是2013年那场大雨之后重建的。

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大成殿内景观图。孔子为人师表的标准是什么? 因材施教,师生互补感。
为师之教,凭良心,诲凭善意;
为师之教,有良方,诲有善法;为师之教,求良效,诲求善果;无心,无法,无效果,为师之三过。大成殿是岳麓书院文庙的精华所在。

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毛泽东寓室。毛泽东与蔡和森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1915年蔡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改制后的岳麓书院)。蔡在岳麓书院内读书前后两年。期间,毛泽东经常从第一师范渡江到岳麓书院。1918-1919年间,毛泽东通过杨昌济等介绍,又两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内,自己动手做饭,到爱晚亭锻炼身体,创办了《湘江评论》,建立了新民学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岳麓书院将毛泽东当年住过的房子辟为“青年毛泽东与岳麓书院”专题陈列室。




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学脉再次延绵,千年学府再添光辉。(上图:岳麓书院屈子祠)







上图:2019年12月29日岳麓书院内时务轩。

麓山寺碑亭。




清朝廷为褒扬岳麓书院办学之功,先后颁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额,并赐帑赐书,将岳麓书院列为省城大书院,在官府的大力扶持下,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顺治初年,书院继续办学。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令岳麓为省城书院,赐帑金一千两。


潇湘槐市:湖南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地方。




岳麓书院文庙内的“孔子行教”雕塑。中国古代绘制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孔子像存世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该石刻本原作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不幸遗失。

岳麓书院文庙内的大成门。两边对联是:“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 聖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旅游信息:
岳麓书院(含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馆)门票政府指导价为40元/人次。
对14周岁(不含14周岁)以下的儿童、65周岁(含65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实行免票优惠,对14周岁(含14周岁)至18周岁(不含18周岁)未成年人、60周岁(含60周岁)至65周岁(不含65周岁)的老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票优惠。
开放时间:
5月1日~10月31日:07:30~18:00;
11月1日~4月30日:08:00~17:30。
中国书院博物馆开、闭馆时间顺延半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