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早期青铜铭文:商父乙尊与商父乙戈

商父乙尊,

商父乙尊铭文拓片
商父乙尊,是香港一位收藏家新近從美國購回的商代早期青銅器。該尊形制雖爲三段式,但頸部特長,圈足較矮,腹部與圈足的界限比較明顯,但其粗細與頸部略微顯得粗一些,但不外鼓;紋飾也起伏不大,特別是頸部的獸面蕉葉紋的地紋較淺,腹部和圈足的紋飾也平滑無棱角,沒有常見的高浮雕狀的挺拔高峻氣勢,但其腹部和圈足的紋飾構圖卻異乎尋常,其布局不是三個單元而是兩個單元,形成了前後對稱和左右對稱。腹部前後各飾兩組獸面紋,每組獸面紋由兩個鼓睛裂口獠牙外露的獸面組成,上下重疊。上部的獸面體短角長,角呈乙字形曲折,與常見的蛇紋相似。按:此礼器可能用于祭天专用工具。(图文来源:清华考古网)

商代早期 商父乙戈
铭文字数,内的两面各铸铭文3字
铭文释文为:商父乙

商代早期 商父乙戈
直援,锋作三齿,中部有宽脊,中后部有一个圆孔,阑上下出齿,长方形内上有一圆孔。援后部饰云雷纹。
内两面各铸铭文3字 :铭文释文为商父乙戈
(感谢图片来源中华鉴宝)

商 字 甲骨文演变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战国
殷 纪
[一]《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
案:《御览》影宋刻及鲍刻本皆作‘七名’,《存真》、《辑校》同,《订补》改作‘七命’,无说。
汤有‘七名’,古有此说,《金楼子·兴王篇》云:‘(成汤)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四云天成,五云天乙,六云地甲,七云成汤。’或出于纬书,不尽可信。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云:‘按《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而九征。”今汤名可知者,汤(卜辞作唐)、太乙、履三名而已。’(页三五)
《孟子·滕文公下》:‘(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帝 王世纪》:‘(成汤)凡二十七征,而德施于诸侯。’
(《御览》卷八三引)《广弘明集》卷一一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所云:‘汤凡九征二十七 战’。
则综合《纪年》、《世纪》之文。所谓‘九征’、‘十一征’、‘二十七征’,皆言其征伐之频繁,
《存真》一一为之从典籍勾稽‘九征’之名,以征葛、有洛、豕韦、顾、昆吾、夏、三朡当之,而以‘余二征未详’,似泥。
甲骨文作‘唐’或‘大乙’。
注:殷墟出土金文释文为(商父乙)
商成汤即《周易》商帝乙,也称:天乙。甲骨文称大乙,(考殷墟出土青铜铭文:商父乙)。
后世习惯上称商帝乙为成汤。《汲冢纪年存真》商汤有七名而九征。是一位文武双全。又是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他在成商部族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
《国语·鲁语》说“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淮南子·脩务训》更进一步说他“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成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史记·夏本纪》所谓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说苑·权谋篇》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明年,又不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伐而残之,迁桀南巢氏焉。”至此,除了少数部族如昆吾等尚听从夏王的指挥外,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形势已转变的对商汤极为有利。
完成这些准备后,商开始对夏用兵。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
在与夏桀决战之前,先灭掉了此时仍然听从夏王指挥的个别方国部落。《诗·商颂·长发》:“韦、顾即伐,昆吾夏桀”郑玄如是注释:“韦,彭姓也。顾、昆吾皆己姓也。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说明汤之所以伐韦、顾、昆吾三国,是因为它们仍在助桀与商为敌,即“三国党于桀恶”。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是昆吾,《史记·殷本纪》说:“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代昆吾,遂伐桀”。
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时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防备,“桀亡待汤之备”。因此,当商汤的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
夏军逃至鸣条,一战被商军击溃,夏桀逃奔南巢而死。《史记·夏本纪》云:“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汤完成灭夏重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
奴隶制王朝——商。
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