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2015-05-10 22:33:30)
标签:

育儿

教育

遂公盨

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北)

分类: 泰山历史文化集锦

遂公盨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遂国夏朝为舜的后裔虞遂建立的国家,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国家甚小,仅有四氏。春秋时代成为鲁国的附庸国。齐桓公攻克遂国以威慑鲁庄公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购得一件遂公盨,是遂国的国君铸造的青铜器,铭文对于夏朝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据称遂公盨出土地点可能来源山东省沂水天王城。

 

        遂公盨(燹公盨)是一件西周中期后段的青铜器是古代用来盛粮食的礼器,从转变而来,流行于西周时期。该盨“呈圆角长方形,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部饰瓦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垂环和盖已失,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盨内底有铭文10行共计98字,书法幽美,整齐匀称。铭文中有“遂公”两字,故称“遂公盨”。

      “遂公”是西周时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北)的国君,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这件青铜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而是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发现,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铭文中首句曰“天命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与《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相似。这使得学者开始重新考虑以前被视为伪书的《禹贡》的价值。同时遂公盨的发现也说明大禹治水的传说至少在西周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这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遂国】古国名。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历夏、商、西周三代。东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公羊传》◇庄公十七年
 春,齐人执郑瞻。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 
 夏,齐人歼于遂。歼者何?歼积也,众杀戍者也。 
 秋,郑瞻自齐逃来。何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

【遂国】古国名。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历夏、商、西周三代。东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公羊传》◇庄公十七年
 春,齐人执郑瞻。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 
 夏,齐人歼于遂。歼者何?歼积也,众杀戍者也。 
 秋,郑瞻自齐逃来。何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
 冬,多麋。何以书,记异也。 
《春秋左传》庄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
夏六月,齐人灭遂。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 > 16-卷九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
 
夏,六月,齐人灭遂。遂国在济北县东北。  
 
 
《汉书》-汉-班固 > 36-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泰山郡,高帝置。属兗州。户十七万二千八十六,口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四。有工官。汶水出莱毋,西入济。县二十四:
 
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有工官。
博,有泰山庙。岱山在西北兗州山。
茬,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
肥成,蛇丘,隧乡,故隧国。《春秋》曰“齐人歼于隧”也。
刚,故阐。莽曰柔。柴,盖,临乐子山,
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池水。
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五,行六百里,青州浸。
梁父,东平阳,南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二,行九百四十里。莽曰桓宣。
莱芜,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入,幽州浸。
 又《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汶水,桑钦所言。
巨平,有亭亭山祠。
嬴,有铁官。
牟,故国。
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莽曰蒙恩。
华,莽曰翼阴。
宁阳。侯国。莽曰宁顺。
乘丘,富阳,桃山,侯国。莽曰裒鲁。
桃乡,侯国。莽曰鄣亭。式。
 
 
**泰山郡***
高帝置。雒阳东千四百里。*十二城,户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万七千三百一十七。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博**有泰山庙。
岱山在西北。有龟山。有龙乡城。**梁甫**侯国。有菟裘聚。**钜平**侯国。有亭禅山。有阳关亭。**嬴**有铁。**山茌**侯国。**莱芜**有原山,潘水出。**盖**沂水出。**南武阳**侯国。有颛臾城。
**南城**故属东海。有东阳城。**费**侯国,故属东海。有祊亭。有台亭。**牟**故国。
**济北国***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
雒阳东千一百五十里。*五城,户四万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七。
**卢**有平阴城。有防门。有光里。有景兹山。有敖山。有清亭。有长城至东海。
**蛇丘**有遂乡。有下讙亭。有铸乡城。
**成**本国。**茌平**本属东郡。
**刚**。杜预曰汶水北地有棘乡。东观书有芳陉山。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 33-卷三十一 ◎山东二
     蛇丘城在县西北。《志》云:即鲁之蛇渊囿。定十二年,筑蛇渊囿。汉置蛇丘县,属泰山郡。蛇读移。后汉及晋俱属济北国。刘宋因之。后魏属东济北郡,北齐废。杜预曰:蛇丘县有下ん亭。《春秋》:桓三年,公子钊缙肽媾,齐侯送姜氏于ん。定八年,阳虎入ん阳关以叛。哀八年,齐人取ん及阐,既而复归于我。此即ん邑也。亦作嘹狻!鹬城,亦在县西北,春秋时小国也。《礼记》:周武王未及下车,封尧后于铸。《春秋》:襄二十三年,传臧宣叔娶于铸。谓此。杜预曰:铸即蛇丘县治。《水经注》:蛇水经铸城西,《春秋》所谓蛇渊囿也。又有棘乡。《左传》:成三年,叔孙侨如围棘,取汶阳田。是也。杜预曰:蛇丘有棘乡。

  遂城在蛇丘废县东北。故遂国。《左传》:庄十三年,齐人灭遂而戍之。十七年,齐人歼于遂。《史记·齐世家》:桓公五年,伐鲁,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和。《汉志》:蛇丘县有遂乡,故遂国。○谢城,在县东。孔氏曰:定十年,齐侯以夹谷之会,归所侵鲁之郓、ん、龟阴田以谢过,其地皆在汶北,所谓汶阳田也。鲁因筑城于此,以旌孔子之功,名曰谢城。《河渠志》:谢过城有泉,流入汶河城,盖与泰安州接界。
 
  宁阳县府北五十里。西北至济南府肥城县九十里,东北至泰安州一百有五里。汉置宁阳县,属泰山郡,武帝封鲁恭王子恬为侯邑。后汉属东平国。晋省。刘宋大明中,侨置平原县。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开皇十六年,改县曰龚丘。唐因之。宋大观四年,又改曰龚县,仍属兖州。金大定二十九年,复曰宁阳县。元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初,复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宁阳故城县东北十九里。《志》云:汉县治此。又县北十七里有平原乡,相传为齐平原县治。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即隋龚丘县治也。金人移县治此。

 
  巨平城县东北九十里。春秋时,鲁之成邑。桓六年,公会纪侯于成。庄三十年,次于成,备齐也。又襄十五年,齐人围成,公救成。于是城成郛。十六年,齐复围成,后为孟氏邑。昭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以成与之,后复归鲁。二十六年,齐师围成,弗克。定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于是公围成,弗克。哀十五年,成叛入于齐,孟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以成,既而齐归成。《礼记·檀弓》:子羔为成宰。《史记》:齐宣公四十八年,田和取鲁之成邑。是也。汉置巨平县,属泰山郡,晋宋及后魏因之。后齐废。《括地志》:巨平城,今为故城社,汶水经其东,上有文姜台,其东南即鲁之故成邑。
 
泰安州府南百八十里。南至兖州府百三十里,西至兖州府东平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济宁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东昌府三百七十里。

  春秋、战国时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泰山郡地一云即汉初济北郡,郡治博阳。六年,以济北、博阳二郡封齐,寻又置泰山郡,治奉高。武帝又以奉高、博阳并为郡治。或谓博阳即博也,恐误。晋及后魏因之。隋郡废,属兖州。大业初,属鲁郡。唐武德五年,置东泰州。贞观初,州废,仍属兖州。天宝初,属鲁郡。乾元初,复故。宋仍属兖州。金置泰宁军,又改泰安军。大定三十三年,升为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后隶济南路。明初属济南府,以州治奉符县省入编户九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为泰安州。

  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繇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

  ○奉符废县今州治。春秋时,齐之博邑也。《志》云:古博城,在今州东南三十里。《左传》:哀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又《国语》:吴王使王孙苟告周曰,遵汶伐博。汉三年,韩信袭破齐,田横走博阳。《汉书》作田横走博。盖博即博阳也。又灌婴追横至嬴、博。汉置博县,属泰山郡。晋因之。后魏曰博平县,泰山郡治。北齐改郡曰东平。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改县曰汶阳,属兖州,寻又改汶阳曰博城。唐初,置东泰州,寻还属兖州。乾封初,改为乾封县。总章初,复曰博城。神龙初,又为乾封。宋开宝五年,移县治岱岳镇,即今州治也。大中祥符初,改县曰奉符,又筑新城,在今州东南三里,而以岱岳镇为旧城。金置泰安州,复还旧治。今州有石城,即金所筑也。元因之。城周七里有奇,门四。
  奉高废县州东北十七里。汉置县,为泰山郡治。后汉及晋宋因之。后魏仍属泰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曰岱山县。大业初,并入博城县。唐初,置岱县,属东泰州。贞观中废。《汉志》注:奉高县西南四里有明堂。武帝元封初,从封禅还,坐明堂。明年,作明堂于汶上。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天汉三年春三月,上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天汉四年,幸泰山,祀明堂。后汉元和二年,幸泰山,柴告岱宗,进幸奉高,祀五帝于汶上明堂。《括地志》:博城东北三十里汶水,有明堂故城。《志》云:此周明堂也,其在州东十里者曰汉明堂。魏收《志》:奉高有故明堂基。《水经注》:古引水为壁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

  嬴城州东北百里。春秋时齐邑也。《左传》:桓三年,公会齐侯于嬴。哀十一年,公会吴师伐齐,克博,至嬴。十五年,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又孟子反于齐,止于嬴。汉初,灌婴败田横之师于嬴下,寻置嬴县,属泰山郡。后汉初,陈俊讨张步,步连结泰山群盗,与俊战于嬴。建安中,尝为嬴郡,曹操表糜竺领嬴郡太守,是也。晋仍为嬴县,宋因之。后魏移置于废莱芜城,即今莱芜县也。《水经注》:汶水自莱芜,又西南径嬴县南,又南至奉高。或云:莱芜县北二十里有故嬴城。

  ○泰山州北五里。亦曰岱宗,五岳之一也。详见前名山泰山。
 
       新泰县州东南百八十里。东南至青州府蒙阴县百五十里。汉东平阳县地,属泰山郡。后汉省。晋泰始中,改置新泰县,仍属泰山郡,后属东安郡。刘宋因之。后魏属东泰山郡。隋属沂州。唐武德五年,改属莒州。贞观八年,仍属沂州,宋因之。金改今属。元省,寻复置。明因之。今城周六里,编户二十一里。

  ○东平阳城在县西。春秋时鲁邑也。《左传》:宣八年,城平阳。又哀二十七年,公及越后庸盟于平阳。汉初,灌婴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即此城也。寻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县,故此加东。晋置新泰县,而东平阳遂废。《志》云:县西北四里有东西侯城,相传汉武所筑。

  ○宫山县西北四十里,连莱芜县界,泰山左翼也。旧名小泰山,即古新甫山矣。《诗》:新甫之柏,是也。山上有云衢岫,东有球杖壑,西有冰寨溪、五云涧,西北有千人洞。宋常曾云:汉武易小泰山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义山之北,曰黄岭,下有洞,深远莫测。○焐剑在县东南十里。或以为即敖山,鲁先君武公名也。今详见青州府蒙阴县。

  龟山县西南四十里。山之南,即泗水县界。《诗》:奄有龟、蒙。谓此龟山也。《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郓、ん、龟阴田。山之北即龟阴田矣。又夫子去鲁,作龟山之操。山峰峦层叠,旧为鲁境之望。○榆山,在县东北十里,山多榆。其相接者曰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鉴,谓之宝泉。又有寨山,在县西北十里,相传昔人避兵处。

  ○小汶河县东北三十里。源出东北四十里之龙池,池在龙亭山下,西南流百里,入于汶河。又东河,在城东,源出县东北三十里之孤山,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泥河,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寨山,亦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县西六十里曰广平河,源出宫山,西南流二十里,亦入小汶河。

  阳关城在县东北。亦鲁邑。《左传》:襄十七年,齐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定七年,齐人归郓阳关,先是为齐所取也。八年,阳虎入ん阳关以叛。九年,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齐世家》:威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杜预曰:阳关在巨平县东,防在今平阴县,旅松近防地也。《括地志》:阳关在博城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是也。今入县界。
 
    莱芜谷在县西南。《从征记》:县城当两山间,道由南北门,连山凡数十里,谓之莱芜谷。《春秋》:定十年,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即此地矣。旧《志》:夹谷在县南三十里,连新泰县界是也。又《唐史》:中和四年,黄巢东窜,李师悦以彭门之师,败之于瑕丘,巢走狼虎谷,为其甥林言所斩。狼虎,盖莱芜之讹音转也。又长城岭,在县北九十里,地势高爽,林木郁茂。盖战国时长城经其上,今讹为长春岭。


 
 
    曲阜县府东三十里。南至邹县四十五里。古少┲墟,周公封于此,鲁所都也。秦为薛郡治。汉置鲁县,高帝封功臣奚涓为侯邑。高后初,改为鲁国治。晋为鲁郡治。宋及后魏因之。后齐改属任城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县曰汶阳,属兖州。十六年,又改曰曲阜县。唐武德中省。贞观八年复置,仍属兖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仙源县。金复为曲阜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迁县于此筑。今城周八里,编户十六里。

  ○鲁城今县治。《图经》:神农氏自陈徙居鲁。其后周公封于此,为鲁国都。其城凡十二门:正南曰稷门,南之左曰章门,右曰雩门。正北曰圭门,北之左曰齐门,右曰龙门。正东曰建春门,东之左曰始明门,右曰鹿门。正西曰史门,西之左曰归德门,右曰麦门。自春秋至战国,鲁世世都之,后并于楚。秦为薛郡治,义帝尝封项羽为鲁公。后汉建武五年,幸鲁。永平十五年,至鲁,幸孔子宅。元和二年,幸鲁,祀孔子于阙里。延光二年,亦幸鲁。隋曰曲阜县。唐乾封元年,至曲阜祀孔子。开元十三年,亦幸曲阜,至孔子宅致祭。五代周广顺二年,如曲阜,谒孔子祠。宋大中祥符初,亦幸曲阜,谒孔子庙,遂幸孔林。是也。历宋至元,迁县治于鲁城东十里,谓故城为阙里,而城址为平陆。明正德七年,流贼入兖,陷曲阜,复犯阙里,乃徙县于鲁城故址,筑城周八里,而旧县遂废。《志》云:今县城及郭外之东南,皆鲁城故址也。杜预曰:鲁有东城、南城,有上东等门。《左传》:定八年,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虎战于南门之外。上东门,盖鲁城东之北门。又《国语》:臧文仲祭爰居于鲁东门之外。即此门矣。或以为始明门也。其鹿门则南城东门也。襄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出奔邾。白褒《鲁记》:鹿门有两井:一为臧武仲井,一为季桓子井。《国语》: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问仲尼者也。其雩门则南城西门也,面临雩水,因名。庄十年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犯宋师。又哀十一年,冉有帅左师次于雩门之外。即此。其稷门则南城正门也,庄三十二年,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定五年,阳虎盟季桓子于稷门之内。又哀八年,吴伐鲁,微虎欲以私属徒宵攻吴,及稷门之内而止。亦谓之高门。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传》曰:书不时也,本名稷门,僖公更高而大之,故名高门。定十年,齐人陈女乐文驷于鲁城南高门外,即稷门矣。门内有斗鸡台二所,昭二十五年,季后阝之鸡斗。《括地志》:斗鸡台二,相距十五步。是也。城外又有郭门,西郭门则曰子驹门。文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又莱门,则东北郭门也。哀六年,齐人召公子阳生,阳生请与南郭且于乘,出莱门而告之故。八年,吴伐我,将盟,景伯负载,造于莱门。或曰:莱门即阳关邑门也。又有争门、吏门、石门等门。《公羊传》:齐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是也。争门,一云当作净门。净,鲁北门池也。吏门,或以为史门矣。《吕氏春秋》:归父居石门。石门盖亦郭门名也。又有雉门,有两观。定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雉门盖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孔子为鲁司寇,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又雉门之左有亳社,右有周社,成季之繇曰: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两社之间,朝廷议政事之所也。
 
 奄城在城东二里。古奄国也。《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因以封周公。《志》云:曲阜旧城,即古奄地,亦曰商奄里。○邾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以为邾国地。或曰:夫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此盖鄹邑矣。《孔丛子》:孔子将适晋,临河而返,还辕息鄹。即此。《志》云:今邹县西北有东邹村、西邹集,盖地与邹县接界。杜预曰:鲁县东南有獬牵即此城矣。

  汶阳城县东北四十里。本鲁邑。《左传》: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汉置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北齐省。隋因改鲁县曰汶阳。杜预曰: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即此。《水经注》:汉章帝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杜佑曰:汉汶阳故城,在泗水县东南。误。

  
 ○云山县西北十五里。上有穴,云出其中。又县北二十里有伏山,一名佛山。其南有小山,谓之宁山,县在其南,故曰宁阳。○鹤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稍北曰龟山,连汶上县界。
 
○汶水在县西北。自泰安州西南流入县界,至县东北,分而为二:其一为元人所改,由县北三十五里鲱赋前佣南流,别为水;其一由鲱赋俏髁魅攵平州。今详见汶上县。
 

  淄水在县东北。杜预曰: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昭二十六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淄水也。今涸。○漕水,在县南,源出县治东北蛇眼泉,南流,合县东南诸泉,经府北三十里,西南入于河。
 
  邹县府东南五十里。东南至滕县九十里,西至济宁州七十里。春秋时为邾国,鲁缪公改邾曰驺,因山为名。汉置驺县,属鲁国。晋曰邹县,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唐仍旧。宋熙宁五年,省。元丰七年,复置,仍属兖州。金属滕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五里,编户三十九里。

  ○邾城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本邾娄之国。《记》曰:武王克商,封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裔曹挟于邾。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仪父,挟之后也。僖二十二年,邾人获公胄,悬之鱼门。杜预曰:鱼门,邾城门也。又有范门。哀七年,鲁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是也。刘荟《邹山记》:邾城在山南,去山三里。《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又哀九年,邾众保于绎。绎即邹山也。《史记》:吴夫差九年,会驺伐鲁。盖邾亦通谓之驺。孟子,驺人也。其地去鲁甚近。《传》曰:鲁击柝闻于邾。故孟子曰:近圣人之居。汉置驺县。自晋以后,皆曰邹县。东晋咸和初,石赵将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于邾,拔之。即邹也,亦谓之邹山。宋时鲁郡治焉。元嘉十三年,尝为兖州治。二十七年魏主焘南侵,自东平趣邹山。李孝伯谓宋张畅曰:邹山之险,君家所凭。是也。宋改置县于此。其故城址周二十里有奇。


  泗水县府东九十里。西南至邹县九十里,西北至泰安州百里。古卞明国。春秋时鲁卞邑。汉置卞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因之。后魏省入汶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泗水县,属兖州。唐、宋因之。元省入曲阜县,寻复置。今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四里。

  ○卞城在县东五十里,古卞国。《记》曰:汤伐有卞。是也。春秋时为鲁卞邑。或曰:卞庄子食邑于此。僖十七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史记·鲁世家》:顷公亡迁于卞邑。汉为卞县治,晋因之。永和十二年,燕将慕容兰屯卞城,徐州刺史荀羡击斩之。后魏县废,隋改置泗水县于此,元移今治。其南又有姑蔑城。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又定十二年,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袭鲁,孔子使申句须、乐颀伐之。费人北,败诸姑蔑。杜预曰:姑蔑,即蔑也,在鲁国卞县南,泗水径其北。

  梁父城县北四十里。汉县,属泰山郡。晋因之。南燕置兖州于此,刘宋仍属泰山郡,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唐初属东泰州,贞观初县省。《水经注》:梁父故城北即梁父山。旧《志》云:故城北去泰安州六十里,盖接壤处。又西南去宁阳县亦九十余里。
       南平阳城县西三十里。春秋时邾地,后为鲁平阳邑。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盟于平阳。即此。战国时,为齐南阳邑。孟子谓鲁慎子一战胜齐,遂有南阳;鲁仲连谓楚攻南阳,皆指此也。汉置南平阳县,属山阳郡。晋属高平国。刘宋改平阳县。后魏因之。后齐省。今其地曰平阳社。○漆城,在县北。《左传》: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杜预曰:南平阳县东北有漆乡。定十五年,城漆,即此漆乡。西北有显闾亭,即古闾丘也。一云闾丘在今县南。

  ○峄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邾峄山,亦曰邹绎山。《禹贡》:峄阳孤桐。《诗》:保有凫、绎。绎与峄同也。《左传》:文十三年,邾迁于绎。宣十年,伐邾,取绎。哀七年,鲁师入邾,邾人保绎。杜预曰:绎,邾山也。郭璞云:绎山纯石积构,连属如绎丝然,故以绎名。《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上邹峄山,刻石颂功德。其所刻石岭名曰书门。《水经注》:峄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俗谓之峄孔。避乱入绎,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之乱,大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纪岩,即秦立石处也。《晋书》:建兴末,郗鉴避寇峄山,琅邪王睿就用为兖州刺史,镇邹山。大宁三年,石勒将石瞻攻兖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杀之。义熙四年,南燕司马叔业茸粤舫强茏奚剑鲁郡太守徐邕弃城走。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至邹山,见秦始皇石刻,使人排而仆之,遂引军趣彭城。《志》云:峄山孔穴甚多,其大者曰妙光峒,相传中有穴,与洞庭通。盖环鲁之山不一,而玲珑峭特者,莫如峄山。山之西南二里有村,曰故县,即邹县旧治也。上冠峰峦,下属岩壑,称为绝胜。宋大中祥符初,尝致封号于此山,载在《祀典》。金末,大名府僧智究者谋作乱,潜结其党,会于峄山。盖山岩峻险,可恃为窟宅也。
  凫山县西南五十里,连鱼台县界。《诗》:保有凫、绎。此即凫山也,土人呼为八卦山,相传伏羲曾画卦于此。又南麓有吕公洞,甚深远。○九龙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形起伏凡九,上有灵泉,一名灵山。又县东北三十里,曰四基山,山颠有石,状如堂基,其西麓为孟子墓。又东北十里曰昌平山。《史记》:孔子生鲁昌平县鄹邑。山北有昌平乡,与嵫阳县接界。又东北二十里为尼山,与曲阜县接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