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标签:
育儿教育遂公盨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北) |
分类: 泰山历史文化集锦 |
遂公盨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购得一件遂公盨,是遂国的国君铸造的青铜器,铭文对于夏朝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遂国】古国名。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历夏、商、西周三代。东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公羊传》◇庄公十七年
春,齐人执郑瞻。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
夏,齐人歼于遂。歼者何?歼积也,众杀戍者也。
秋,郑瞻自齐逃来。何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
【遂国】古国名。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历夏、商、西周三代。东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公羊传》◇庄公十七年
春,齐人执郑瞻。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
夏,齐人歼于遂。歼者何?歼积也,众杀戍者也。
秋,郑瞻自齐逃来。何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
冬,多麋。何以书,记异也。
《春秋左传》庄公十三年
经
夏六月,齐人灭遂。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高帝置。雒阳东千四百里。*十二城,户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万七千三百一十七。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博**有泰山庙。
岱山在西北。有龟山。有龙乡城。**梁甫**侯国。有菟裘聚。**钜平**侯国。有亭禅山。有阳关亭。**嬴**有铁。**山茌**侯国。**莱芜**有原山,潘水出。**盖**沂水出。**南武阳**侯国。有颛臾城。
**南城**故属东海。有东阳城。**费**侯国,故属东海。有祊亭。有台亭。**牟**故国。
**济北国***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
**卢**有平阴城。有防门。有光里。有景兹山。有敖山。有清亭。有长城至东海。
遂城在蛇丘废县东北。故遂国。《左传》:庄十三年,齐人灭遂而戍之。十七年,齐人歼于遂。《史记·齐世家》:桓公五年,伐鲁,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和。《汉志》:蛇丘县有遂乡,故遂国。○谢城,在县东。孔氏曰:定十年,齐侯以夹谷之会,归所侵鲁之郓、ん、龟阴田以谢过,其地皆在汶北,所谓汶阳田也。鲁因筑城于此,以旌孔子之功,名曰谢城。《河渠志》:谢过城有泉,流入汶河城,盖与泰安州接界。
○宁阳故城县东北十九里。《志》云:汉县治此。又县北十七里有平原乡,相传为齐平原县治。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即隋龚丘县治也。金人移县治此。
春秋、战国时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泰山郡地一云即汉初济北郡,郡治博阳。六年,以济北、博阳二郡封齐,寻又置泰山郡,治奉高。武帝又以奉高、博阳并为郡治。或谓博阳即博也,恐误。晋及后魏因之。隋郡废,属兖州。大业初,属鲁郡。唐武德五年,置东泰州。贞观初,州废,仍属兖州。天宝初,属鲁郡。乾元初,复故。宋仍属兖州。金置泰宁军,又改泰安军。大定三十三年,升为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后隶济南路。明初属济南府,以州治奉符县省入编户九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为泰安州。
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繇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
○奉符废县今州治。春秋时,齐之博邑也。《志》云:古博城,在今州东南三十里。《左传》:哀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又《国语》:吴王使王孙苟告周曰,遵汶伐博。汉三年,韩信袭破齐,田横走博阳。《汉书》作田横走博。盖博即博阳也。又灌婴追横至嬴、博。汉置博县,属泰山郡。晋因之。后魏曰博平县,泰山郡治。北齐改郡曰东平。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改县曰汶阳,属兖州,寻又改汶阳曰博城。唐初,置东泰州,寻还属兖州。乾封初,改为乾封县。总章初,复曰博城。神龙初,又为乾封。宋开宝五年,移县治岱岳镇,即今州治也。大中祥符初,改县曰奉符,又筑新城,在今州东南三里,而以岱岳镇为旧城。金置泰安州,复还旧治。今州有石城,即金所筑也。元因之。城周七里有奇,门四。
奉高废县州东北十七里。汉置县,为泰山郡治。后汉及晋宋因之。后魏仍属泰山郡。隋开皇六年,改曰岱山县。大业初,并入博城县。唐初,置岱县,属东泰州。贞观中废。《汉志》注:奉高县西南四里有明堂。武帝元封初,从封禅还,坐明堂。明年,作明堂于汶上。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天汉三年春三月,上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天汉四年,幸泰山,祀明堂。后汉元和二年,幸泰山,柴告岱宗,进幸奉高,祀五帝于汶上明堂。《括地志》:博城东北三十里汶水,有明堂故城。《志》云:此周明堂也,其在州东十里者曰汉明堂。魏收《志》:奉高有故明堂基。《水经注》:古引水为壁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
嬴城州东北百里。春秋时齐邑也。《左传》:桓三年,公会齐侯于嬴。哀十一年,公会吴师伐齐,克博,至嬴。十五年,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又孟子反于齐,止于嬴。汉初,灌婴败田横之师于嬴下,寻置嬴县,属泰山郡。后汉初,陈俊讨张步,步连结泰山群盗,与俊战于嬴。建安中,尝为嬴郡,曹操表糜竺领嬴郡太守,是也。晋仍为嬴县,宋因之。后魏移置于废莱芜城,即今莱芜县也。《水经注》:汶水自莱芜,又西南径嬴县南,又南至奉高。或云:莱芜县北二十里有故嬴城。
○泰山州北五里。亦曰岱宗,五岳之一也。详见前名山泰山。
○东平阳城在县西。春秋时鲁邑也。《左传》:宣八年,城平阳。又哀二十七年,公及越后庸盟于平阳。汉初,灌婴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即此城也。寻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县,故此加东。晋置新泰县,而东平阳遂废。《志》云:县西北四里有东西侯城,相传汉武所筑。
○宫山县西北四十里,连莱芜县界,泰山左翼也。旧名小泰山,即古新甫山矣。《诗》:新甫之柏,是也。山上有云衢岫,东有球杖壑,西有冰寨溪、五云涧,西北有千人洞。宋常曾云:汉武易小泰山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义山之北,曰黄岭,下有洞,深远莫测。○焐剑在县东南十里。或以为即敖山,鲁先君武公名也。今详见青州府蒙阴县。
龟山县西南四十里。山之南,即泗水县界。《诗》:奄有龟、蒙。谓此龟山也。《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郓、ん、龟阴田。山之北即龟阴田矣。又夫子去鲁,作龟山之操。山峰峦层叠,旧为鲁境之望。○榆山,在县东北十里,山多榆。其相接者曰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鉴,谓之宝泉。又有寨山,在县西北十里,相传昔人避兵处。
○小汶河县东北三十里。源出东北四十里之龙池,池在龙亭山下,西南流百里,入于汶河。又东河,在城东,源出县东北三十里之孤山,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泥河,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寨山,亦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县西六十里曰广平河,源出宫山,西南流二十里,亦入小汶河。
阳关城在县东北。亦鲁邑。《左传》:襄十七年,齐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定七年,齐人归郓阳关,先是为齐所取也。八年,阳虎入ん阳关以叛。九年,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齐世家》:威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杜预曰:阳关在巨平县东,防在今平阴县,旅松近防地也。《括地志》:阳关在博城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是也。今入县界。
○鲁城今县治。《图经》:神农氏自陈徙居鲁。其后周公封于此,为鲁国都。其城凡十二门:正南曰稷门,南之左曰章门,右曰雩门。正北曰圭门,北之左曰齐门,右曰龙门。正东曰建春门,东之左曰始明门,右曰鹿门。正西曰史门,西之左曰归德门,右曰麦门。自春秋至战国,鲁世世都之,后并于楚。秦为薛郡治,义帝尝封项羽为鲁公。后汉建武五年,幸鲁。永平十五年,至鲁,幸孔子宅。元和二年,幸鲁,祀孔子于阙里。延光二年,亦幸鲁。隋曰曲阜县。唐乾封元年,至曲阜祀孔子。开元十三年,亦幸曲阜,至孔子宅致祭。五代周广顺二年,如曲阜,谒孔子祠。宋大中祥符初,亦幸曲阜,谒孔子庙,遂幸孔林。是也。历宋至元,迁县治于鲁城东十里,谓故城为阙里,而城址为平陆。明正德七年,流贼入兖,陷曲阜,复犯阙里,乃徙县于鲁城故址,筑城周八里,而旧县遂废。《志》云:今县城及郭外之东南,皆鲁城故址也。杜预曰:鲁有东城、南城,有上东等门。《左传》:定八年,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虎战于南门之外。上东门,盖鲁城东之北门。又《国语》:臧文仲祭爰居于鲁东门之外。即此门矣。或以为始明门也。其鹿门则南城东门也。襄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出奔邾。白褒《鲁记》:鹿门有两井:一为臧武仲井,一为季桓子井。《国语》: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问仲尼者也。其雩门则南城西门也,面临雩水,因名。庄十年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犯宋师。又哀十一年,冉有帅左师次于雩门之外。即此。其稷门则南城正门也,庄三十二年,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定五年,阳虎盟季桓子于稷门之内。又哀八年,吴伐鲁,微虎欲以私属徒宵攻吴,及稷门之内而止。亦谓之高门。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传》曰:书不时也,本名稷门,僖公更高而大之,故名高门。定十年,齐人陈女乐文驷于鲁城南高门外,即稷门矣。门内有斗鸡台二所,昭二十五年,季后阝之鸡斗。《括地志》:斗鸡台二,相距十五步。是也。城外又有郭门,西郭门则曰子驹门。文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又莱门,则东北郭门也。哀六年,齐人召公子阳生,阳生请与南郭且于乘,出莱门而告之故。八年,吴伐我,将盟,景伯负载,造于莱门。或曰:莱门即阳关邑门也。又有争门、吏门、石门等门。《公羊传》:齐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是也。争门,一云当作净门。净,鲁北门池也。吏门,或以为史门矣。《吕氏春秋》:归父居石门。石门盖亦郭门名也。又有雉门,有两观。定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雉门盖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孔子为鲁司寇,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又雉门之左有亳社,右有周社,成季之繇曰: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两社之间,朝廷议政事之所也。
汶阳城县东北四十里。本鲁邑。《左传》: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汉置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北齐省。隋因改鲁县曰汶阳。杜预曰: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即此。《水经注》:汉章帝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杜佑曰:汉汶阳故城,在泗水县东南。误。
淄水在县东北。杜预曰: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昭二十六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淄水也。今涸。○漕水,在县南,源出县治东北蛇眼泉,南流,合县东南诸泉,经府北三十里,西南入于河。
○邾城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本邾娄之国。《记》曰:武王克商,封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裔曹挟于邾。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仪父,挟之后也。僖二十二年,邾人获公胄,悬之鱼门。杜预曰:鱼门,邾城门也。又有范门。哀七年,鲁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是也。刘荟《邹山记》:邾城在山南,去山三里。《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又哀九年,邾众保于绎。绎即邹山也。《史记》:吴夫差九年,会驺伐鲁。盖邾亦通谓之驺。孟子,驺人也。其地去鲁甚近。《传》曰:鲁击柝闻于邾。故孟子曰:近圣人之居。汉置驺县。自晋以后,皆曰邹县。东晋咸和初,石赵将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于邾,拔之。即邹也,亦谓之邹山。宋时鲁郡治焉。元嘉十三年,尝为兖州治。二十七年魏主焘南侵,自东平趣邹山。李孝伯谓宋张畅曰:邹山之险,君家所凭。是也。宋改置县于此。其故城址周二十里有奇。
泗水县府东九十里。西南至邹县九十里,西北至泰安州百里。古卞明国。春秋时鲁卞邑。汉置卞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因之。后魏省入汶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泗水县,属兖州。唐、宋因之。元省入曲阜县,寻复置。今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四里。
○卞城在县东五十里,古卞国。《记》曰:汤伐有卞。是也。春秋时为鲁卞邑。或曰:卞庄子食邑于此。僖十七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史记·鲁世家》:顷公亡迁于卞邑。汉为卞县治,晋因之。永和十二年,燕将慕容兰屯卞城,徐州刺史荀羡击斩之。后魏县废,隋改置泗水县于此,元移今治。其南又有姑蔑城。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又定十二年,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袭鲁,孔子使申句须、乐颀伐之。费人北,败诸姑蔑。杜预曰:姑蔑,即蔑也,在鲁国卞县南,泗水径其北。
梁父城县北四十里。汉县,属泰山郡。晋因之。南燕置兖州于此,刘宋仍属泰山郡,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唐初属东泰州,贞观初县省。《水经注》:梁父故城北即梁父山。旧《志》云:故城北去泰安州六十里,盖接壤处。又西南去宁阳县亦九十余里。
○峄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邾峄山,亦曰邹绎山。《禹贡》:峄阳孤桐。《诗》:保有凫、绎。绎与峄同也。《左传》:文十三年,邾迁于绎。宣十年,伐邾,取绎。哀七年,鲁师入邾,邾人保绎。杜预曰:绎,邾山也。郭璞云:绎山纯石积构,连属如绎丝然,故以绎名。《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上邹峄山,刻石颂功德。其所刻石岭名曰书门。《水经注》:峄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俗谓之峄孔。避乱入绎,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之乱,大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纪岩,即秦立石处也。《晋书》:建兴末,郗鉴避寇峄山,琅邪王睿就用为兖州刺史,镇邹山。大宁三年,石勒将石瞻攻兖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杀之。义熙四年,南燕司马叔业茸粤舫强茏奚剑鲁郡太守徐邕弃城走。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至邹山,见秦始皇石刻,使人排而仆之,遂引军趣彭城。《志》云:峄山孔穴甚多,其大者曰妙光峒,相传中有穴,与洞庭通。盖环鲁之山不一,而玲珑峭特者,莫如峄山。山之西南二里有村,曰故县,即邹县旧治也。上冠峰峦,下属岩壑,称为绝胜。宋大中祥符初,尝致封号于此山,载在《祀典》。金末,大名府僧智究者谋作乱,潜结其党,会于峄山。盖山岩峻险,可恃为窟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