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羊册父乙折觥 (馆藏点: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标签:
教育历史羊文化木羊册父乙宝鸡青铜器 |
分类: 商周青铜器 |
木羊册父乙折觥
| 中文名:(西周)折觥 | 尺寸/cm:通高28.7腹深12.5口宽11.8口横7 |
| 重/g:9100 | 馆藏点: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折觥,国宝重器之一,1976年出土。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名称:西周折觥
分类:青铜器
年代:周
折觥,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这件西周早期折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
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手,采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鸷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工艺非常精致,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盖部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惟有行款稍异,共计六行四十字。
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共计六行四十字。
原文
隹(唯)五月,王才(在),戊(子),令乍(命作) 册折兄(贶望)土于相(侯),易(锡)金易(锡)臣,(扬)王休,隹(唯)王十又(有)九祀,用乍(作)父乙(尊),(其)永寳。木羊册。
西周折觥价值
折觥属方形兕觥又较少见,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工艺精湛,是青铜铸造的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西周折觥造型
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
100克。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鸷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
西周折觥的发展史
1976年12月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青铜器窖藏。该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许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极为精美,折觥便是其中之一。
1982年6邮票T.75《西周青铜器》第5枚《折觥》成为最佳雕刻版邮票。
西周折觥背景
把觥当作酒器似乎没有争议,但是属于盛酒器还是饮酒器,依然莫衷一是。《幽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从这里看,觥这种器物应当是饮酒用的。但是,考古发现的迹象很难支持这种推测。容庚先生从有的觥附带有斗的情况认为,觥应当是盛酒器,而非饮酒器。觥这种器物虽然发现不多,但其庞大的体量与重量表明,这种器物只能用于盛酒,而无法用它来饮酒。
那么,这种器型能否称之为觥。《礼图》云:“觥大七升,以兕角为之”,觥字从角,本应是以兕牛角制成的饮酒器。又如许慎《说文解字》释“觵”(觥)云:“兕牛角,可以饮者也”。这说明觥这种器物的出现与牛角形状有关。很早以前,牛角可能是最早的饮酒器具,觥可能是由此发展来的。现在发现的觥,多与牛头相似,从这种器物的发展演变轨迹可以看出,这些觥最初可能似一有流的瓢,上有盖,盖覆流处成为兽头并向上昂起,后有鋬,下有圈足。后来有的觥虽发展成完全动物形,有的前端为羊体,后端为牛首,但是它仍旧没有脱离牛角这个母体。那么,角制成饮酒器自然是弯曲的,而现在俗称的觥形器和牛角形不符。因此,是否就属古代的觥?尚有可商之处,并且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来证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