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济南二股山摩崖石刻作者非安道一 应为僧安道壹

(2014-11-26 08:04:36)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教育

佛学

分类: 泰山羊氏历史文化

 济南二股山摩崖石刻作者非安道一 应为僧安道壹

 

2012年05月25日 13:11 来源:济南日报

 

(转帖)济南二股山摩崖石刻作者非安道一 <wbr>应为僧安道壹
摩崖刻经的刻制年代为距今已1500年左右的“清河元年”安道一书。

 

 

       本报于21日刊发报道《洪范池镇摩崖石刻已1500岁》,令记者没想到的是,这篇看起来距离今天有点“远”的报道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给记者打电话询问相关情况的很多,其中不乏文史界的专家和研究者。很多人都表示,他们以前也听说过这些摩崖石刻,但没想到其年代这么久远,价值这么高。记者24日就此专门采访了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石刻考古学家赖非教授。

 

      “河清元年造”

  已知最明确的绝对年代上限

  对于平阴县洪范池镇张海村黑风口二股山摩崖石刻,赖非有着深入研究,曾多次到实地考察。他告诉记者,二股山摩崖石刻其实应该叫摩崖刻经。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我国儒、释、道三教之一。东汉末期出现了摩崖造像,到了北朝末期的北齐时代,开始出现摩崖刻经,即把佛教信奉的某部经典全部或部分章节,刻于摩崖石壁、山岭巨石或碑石之上,这一形式在我国延续了1000年以上,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成为当今重要的佛教遗迹,而且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这种刻经在山东主要分布在泰山、峄山周围,尤其是泰山、东平、平阴一带数量较多。

  赖非说,张海村黑风口二股山摩崖刻经新发现的“河清元年造”的纪年款,比之以前发现的同类摩崖刻经的“河清三年造”又提前了两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僧安道壹刻经的最早的纪年,是已知的最明确的绝对年代上限,对于研究僧安道壹的刻经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就在平阴、东平这一带活动,所以才留下了丰富的刻经遗迹。

 

      “僧安道壹”

  他喜欢把两个名字连在一起写

  “其实,以前人们普遍认可的刻经者‘安道一’这个名字是不准确的,他应该叫僧安,字道壹。近年来通过对平阴和东平境内的多处摩崖刻经的研究,可以肯定他的名字应该是僧安,他喜欢把自己两个名字连在一起写。所以,‘安道一’或‘安道壹’的叫法都是错误的,应称作‘僧安道壹’。”

  赖非告诉记者,平阴县的摩崖刻经很有特点,都是大字榜书,刻的内容都是佛名,很少有经文。这和当时僧安道壹的力量有关,他一生都在进行宣扬佛法事业,其刻经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时期,因为刻经需要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他在前期刚开始做这件事时,只能刻很少的字,“像‘大空王佛’这样的佛名,只有4个字,花费较少,这时也是以发扬光大佛法为主,也与他此时的个人研究与喜好有关。到了后来,他有了名望,也有了资助,于是便刻成篇的经文,比如东平县洪顶山刻经等就是,这时就是以保护佛法为主要目的,这也反映了他对于佛法的弘扬发展过程和思想变化情况。”

 

       崇梵寺

  当时在佛教界的地位非常高

  赖非还向记者介绍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也和僧安道壹的生平有关。他说,“僧安道壹为什么会在平阴和东平这一带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刻经活动呢?应该与北齐时代在洪范池镇的崇梵寺有关,他应该就是在这座寺庙里修行并主持刻经活动的。”《续高僧传》有记载:“释明驭,赢州人。……开皇八年,来仪帝里,更就迁师询求摄论。……住无漏寺,讲诵为业。仁寿中年,救请送舍利于济州崇梵寺。寺基带危峰,多饶异树,山泉盘屈,修竹蒙天,实佳地也。”赖非在实地考察时也发现,在洪范池南80米的台地断崖上,有很厚的隋唐及之前的莲花瓦当、筒瓦、板瓦、兽饰等建筑构件残件,上面有半米多厚的淤泥。这应该就是崇梵寺的遗迹。“一定不要小看了这座寺庙,这是在北齐时期非常著名、重要的一座寺庙,在隋代时是济州的官方寺庙,隋文帝曾三次分封舍利给全国的寺庙供奉,崇梵寺第一批就享受了这个高级待遇,说明其当时在佛教界的地位非常高。这座寺庙可能是在唐代因洪水暴发而被毁的,现在的建筑构件残件遗迹就应是其遗物。当然,这个还需要经过考古发掘来证实。”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82年出土于洪范池镇龙池南的高台地中出土了“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现在被平阴县博物馆收藏。石函以当地青石刻制,分内外两重。内函以整块青石磨制而成。通高97厘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3厘米。函身上面凿有边长37厘米,深30厘米的方形函腔。函盖呈覆斗体,与函身紧密扣合。盖顶部分镌刻“大隋皇帝舍利宝塔”8个正楷大字。字体浑厚雄劲,古朴大方。外函以高104厘米,边长89厘米的石板组成。石板内壁磨光无饰,与函体有3厘米的间隙。在间隙处发现360枚隋五铢和4枚北周“永通万国”铜钱。石函是在舍利塔的地宫内,地表应有直径18米的舍利塔。据考古资料显示,大隋皇帝敕建的舍利宝塔全国共36座,洪范池龙泉寺遗址的大隋皇帝舍利宝塔是其中之一。

  对于僧安道壹刻经的艺术价值,赖非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僧安道壹刻经的艺术价值非一般刻经可比,因为他刻的基本都是其亲自书写的大字榜书,用笔豪放,纵情恣肆,这些带楷书韵致的大字隶书,是山东刻经最有代表性的字体。山东的摩崖刻经历来被尊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而且还是隶、楷、篆三种书体融会贯通的成功之作,在书法史上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对于研究书法发展史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从多个角度看,洪范池镇摩崖刻经都是珍贵的古代文物,也是书法艺术珍品,所以一定要妥善保护好,要将这些代表平阴、济南,也代表着山东的文化经典留存下去,并好好研究其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和内涵。”(本报记者 赵晓林)

【编辑:刘欢】

源百度济南二股山摩崖石刻作者非安道一 应为僧安道壹-中新网

2012年5月25日 近年来通过对平阴和东平境内的多处摩崖刻经的研究,可以肯定他的名字应该是僧安,他喜欢把自己两个名字连在一起写。所以,‘安道一’或‘安道壹’的...
www.chinanews.com/cul/... 2012-05-25 
 

济南发现距今1500年安道一题名摩崖刻经(图)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来源:京报网2012-05-22 12:10:51
 
 

洪范池镇摩崖石刻拓片

记者 赵晓林通讯员 生伟伟

记者今天从平阴县洪范池镇得到消息,该镇文化部门在对张海村黑风口二股山摩崖石刻进行保护时,挖出了石刻原来被土埋住的边缘部分,上面写着“清河元年造”几个字,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该摩崖刻经的刻制年代为距今已1500年左右的“清河元年”。据有关专家讲,这是在山东境内泰安、邹县、汶上等8处北齐刻经中发现的纪年最早、北齐名僧安道一题名最多的摩崖刻经,为同类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洪范池镇摩崖石刻已发现5处

记者采访了解到,平阴县洪范池镇近日对黑风口二股山的摩崖石刻进行保护性清理,在清理中发现其边缘处有“清河元年造”几个字迹,于是进行妥善保护,并报告了文物部门。据初步研究,“清河元年”属于北齐时期,距今约1500年。

洪范池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镇内有北齐摩崖石刻5处,除了黑风口二股山外,云翠山、天池山西麓东流泉北和东两处、大寨山山崖上也有,均系北齐高僧安道一所写。他所写的“大空王佛”在洪范池镇以扈泉为中心,东南西北4座山上都有,其中以张海村西黑风口二股山附近顶部,在近乎水平的石崖上所刻的“大空王佛”规模最为宏大,4个字用笔大起大落,端庄雄浑,末一竖笔呈“飞白”状,又使其多了几分“飘逸洒脱”韵味。4个字长度为6.5米,宽度为2.3米,在佛字两侧分别题刻“比丘僧太”、“僧安一”、“程伯仁”等,虽历经千余年,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此外,洪范池镇云翠山天柱峰西,所刻“大空王佛”4字高约1.6米,宽约0.5米,旁边刻有“比丘尼、安道一、崇业禅”等字迹。天池山西麓东流泉北侧和东侧刻的“大空王佛”4字高约2.4米,宽约0.7米。大寨山昧心桥上刻的“阿弥陀佛”长约1.5米,宽约0.4米。

为研究同类石刻提供重要信息

有关专家介绍,洪范池镇的5处北齐摩崖石刻,书法风格、雕刻技法大致相近,也是“二武灭佛”后,僧人为宣扬佛法,使之永留不灭而刻制的。

据介绍,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南北朝达到空前绝后程

度,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却不信佛并毁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武灭佛法”。竹卷多毁,此后,僧众为防破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灭”,当时全国出现的规模不等的摩崖刻经。安道一为北齐名僧,是当时我国主要刻经书法大家,被尊为“大字之鼻祖”。

洪范池镇摩崖石刻与泰山经石峪石刻为同时期的石刻精品,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对泰山经石峪石刻作出推断,“此字定出于北齐高僧之手”。安道一虽在佛史上没有记载,但西至河南、河北,东至山东东部多处有他的刻经。山东境内泰安、邹县、汶上等地有8处,平阴县洪范池镇的摩崖石刻发现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在同类北齐刻经中发现的纪年最早、安道一题名最多的摩崖刻经,为同类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专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珍品

有关专家称,洪范池镇的摩崖石刻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兼有汉字篆、隶、楷的技法,是“隶篆”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是兼有隶书韵味的代表作,是一种书体向另一种书体转变的承接点。

专家称,还有一点也应引起注意,就是平阴县洪范池镇摩崖石刻填补了史学家们认为西起河北响堂山、东到山东泰山、峄山等的中轴线上,中间无刻经的空白。所以,平阴洪范池镇摩崖石刻不仅是佛教传播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汉字的进化有重要价值。

“大字之鼻祖” 安道一

安道一,也做安道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大约在北齐天宝四年(553年)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间,安道一进行了近30年的刻经活动,被尊为“大字之鼻祖”。他先于东平一带进行了摩崖刻经活动,开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之先河,进而又于邹城、泰安、新泰和河北响堂山等地山川摩崖上书刊了众多的经文,足见他对佛教刻经弘法事业的执著。

在平阴刻经发现以前,在河北省的响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处均发现北朝刻经,但只有邹县的冈山、铁山刻经有安道一的署名。中外专家认为,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他的擘窠大字,巨笔榜书,更是把书法艺术在摩崖上表现的至善尽美,时人豪门望族匡哲兄弟及其安道一弟子称赞他的书法是“精跨羲诞,妙越英繇(“羲”指晋王羲之、“诞”指魏韦诞、“英”指东汉张伯英、“繇”指魏钟繇,皆书法家),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日本立正大学桐谷征一先生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康有为、郭沫若都曾给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协会曾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

虽无确证,但多数专家认为,安道一应是平阴县东阿镇或东平县一带人氏。

 

 

济南发现距今1500年安道一题名摩崖刻经(图)_资讯中心_博宝艺术网

2012年5月22日 记者今天从平阴县洪范池镇得到消息,该镇文化部门在对张海村黑风口二股山摩崖石刻进行保护时,挖出了石刻原来被土埋住的边缘部分,上面写着“清河元年造...
news.artxun.com/jinwan... 2012-05-22 
 百度快照 76%好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