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奄国考源与《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龟、蒙今在鲁地,故言奄有泰山,

(2014-09-28 00:07:51)
标签:

育儿

教育

历史

文化

旅游

奄人来源

      奄国,是商末周初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大国,其国都为山东曲阜。应为商殷子姓之国,为商之分支,故商王南庚阳甲都奄。奄盘庚迁徙河南安阳殷都,始有商殷朝代。   后为周成王所灭。

      龟山、蒙山的合称。在山东新汶县东南一带,由西北向东南,长约八十余里。其西北一段名龟山,东南名蒙山。

 《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即此。

《论语》颛臾为东蒙主,谓主蒙山也。鲁之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 

《书·禹贡》:“蒙、羽其艺,”皆指蒙山。后人以龟山当蒙山,蒙山为东蒙,龟山之名遂堙。主峰龟蒙山:亦称龟母顶,在蒙阴县西南。

《论语》说颛臾云:龟、蒙今在鲁地,故言奄有泰山,则在齐、鲁之界,故言所詹见,其不全属鲁也。

 

《毛诗正义》记载:郑以奄为覆。覆有龟、蒙之山,遂奄有极东之地。至於近海之国。

        孔氏曰:定十年,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谓龟山之北田也 曹氏曰:邹之龟山,费之东蒙。  《郡国志》:泰山博县有龟山。今袭庆府奉符县。 《水经注》:山在博县北十五里。 《郡县志》:在兖州泗水县东北七十五里。 孔子有《龟山操》。  《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郡县志》:在沂州费县西北十里。 东蒙山在费县西北七十五里。 蒙山在沂州新泰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 《寰宇记》:蒙山在海州怀仁县北七十五里。 《括地志》:在沂州临沂县。 《唐六典》注:在费县。 《舆地记》:蒙阴县故城在新泰县东南。

 《论语》说颛臾云:龟、蒙今在鲁地,故言奄有泰山,则在齐、鲁之界,故言所詹见,其不全属鲁也。;

     “商奄”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商国五都之一的奄,既管辖一部分奄国土地,还至少管辖之前都庇时的商国故土或其中一部分,疆域应该比奄国更大。

左传》昭公九年:“蒲姑、商奄,吾东土地。”。周成王践奄、迁蒲姑,攻灭了最大的两个国家!

       根据清华简文献和出土文物证实,“践奄”后周公采取了两项重大行动:一是“迁其君于蒲姑”,由齐国人将他看管起来。当然,也得配备少量“商奄之民”事奉“其君”。二是杀死助纣为虐、后又逃回嬴姓国叛乱的飞廉,并将一部分“商奄之民”—极有可能是周室眼中的那些叛乱者,实际是“商奄之民”中的精英分子,举家流放到西方邾圄山地区,目的是不让他们在故地继续兴风作浪。尽管采取了这种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法,但仍有数量巨大的“商奄之民”留在“鲁国”土地上。对这部分人怎么处置?

      周公摄政七年后“反政”于成王,成王就封周公长子伯禽赴鲁代为就封鲁公,于是就将剩余的“商奄之民”都赐给了伯禽。伯禽将其中少量技工集合到曲阜城东,便于就近监督使用。城东奄人聚居的地方就产生了一个专有地名:奄里。这也就是鲁奄的所在,是一个小得不可再小的小奄,有人指为商奄,就难免有张冠李戴之嫌了。

 

《荀子·儒效篇》云:武王克商“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虏之获无蹈难之赏。”  武王克商后二年死嗣子成王诵年幼不能管理这个新建的国家王叔周公是以开国功臣的资格“乃摄行政当国”(《周本纪》)。管、蔡二叔对此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孺子”(《尚书·金縢》)并且鼓动武庚、禄父联结徐、、熊、盈等东方诸部落背叛周室。据《逸周书·作雒解》说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协调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后东征三年才把这场大乱平定下来。这次用兵的经过虽然不得而详但从《诗经·豳风·破斧篇》的“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看来其为艰苦卓绝的事业是可想象的。
《左传》定公四年所载的分给鲁公的“殷民六族”就是“殷民禄父之余民三十族六姓也。”可见商族等被征服后其公社组织并未拆散继续延续了下来。

   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都(今山东曲阜)。鲁也是在消灭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商的废墟上(今曲阜一带)封立的。在曲阜和邹县地区现有西周遗址都是鲁国文化的早期遗留。鲁地为旧族盘踞周人征服之后还允许原来的统治者有其民、有其土后因时势变异小国的封疆相继遭到夺削鲁国也吞并了一些小邦。但鲁之不能大力开疆辟土展为强国则与当地的氏族结构复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鲁国除得“殷民六族”外还“因商之民”组成。这些六族不但维持原来的氏族于不坠连原先的劳动力也未被剥夺。这批旧族“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只要不存心捣乱依然能分享政权“职事于鲁”(均见《左传》定公四年)。所以鲁除了周族的周社还有亳社以供商殷遗膜拜。

周公封伯禽于鲁“分之土田陪敦”(《左传》定公四年)即《诗经鲁颂·■宫》所谓“乃命鲁公伸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之意。康叔赴卫他的“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闰之土以供王职"。


  《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营丘史书说太公就东国“夜衣而行犁(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均见《史记·齐太公世家》》新来的统治者占有其土地拥有其人民因而起来反抗。《礼记·檀弓上》云:“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可见当时武装殖民之不易。当时被封的周族奴隶主贵族及其所率领的周族公社农民进入广大占领区后先建立一个军事据点这在古代文献中名之曰“城”只有如此才能进行武力镇压。《诗经·小雅·黍苗》中召穆公营谢诗人描述军族集镇之况云:“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奄的最早记载是《古本竹书纪年》载:“南庚更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奄。”又云:“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则奄地自商王南庚由庇地迁都于奄,在位二十五年;传阳甲,在位七年;阳甲传弟盘庚,盘庚即位,即由奄西迁殷,则奄地作为商都。
  《水经·洹水注》引《竹书纪年》云:“盘庚即位,自殷迁于北蒙日殷。”又《尚书·盘庚》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又《祖乙书序》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史记·项羽本纪》集解:“攒曰:……《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曰殷虚。南去邺州三十里。”
索隐:“《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南去邺州三十里。”《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而《通鉴外纪》卷二也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
  奄乃方国名,很可能是南庚在继其父沃甲为商王之前,已先封为奄国国君,后来南庚继位为商王,便以其故国奄地作都,不愿到庇地去。到南庚死后,他的伯祖商王祖卒之孙阳甲继位为商王,也就仍在奄地立都,只七年时间。阳甲传弟盘庚,便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市殷墟),作了远距离的迁都,很可能是脱离南庚系族人的控制,这样一来,南庚之子便继为奄国之君了。故常称奄为“商奄”,即因其祖先曾为商王之故。
左传》昭公九年:“蒲姑、商奄,吾东土地。”又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都是“商奄”连文,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所以,顾颉刚认为:是奄为商的旧都,其在商末,当为商王族的支子所封之国,故称之曰“奄侯”、又称之曰“商奄”而李白凤说:“因为东夷或畔或畔,所以南庚迁奄(故称商奄)这是在东夷的心脏部分插进一把刀子,以收镇压的实效。据本人的研究,商奄并非鲁奄,它不在曲阜而在益都莱芜一带,或今之莱芜谷。阳甲以后的盘庚大约是受到东夷的威胁才又迁都的。”商的疆域在河南中部、东部和北部,还包括鲁西、冀北、晋东南一带,不可能一下子便从庇(今河南淇县南)就向东远迁到山东莱芜市的奄中。所以奄地当今曲阜市为是,这是大多学者一致的看法。彭邦炯说:“祖乙所迁的耿,南庚所迁的奄,均是他们即位前的封邑或同党势力的聚居地。”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奄国在鲁,即在曲阜的说法,见诸许多记载。《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史记·周本纪·集》:“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淮夷在滕州市一带,奄既在淮夷之北,不会远在莱芜,而应在曲阜。故《说文解字》云:“奄国在鲁。”段玉裁注:“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县城东二里有奄城,云故奄国。”《后汉书·郡国志》云:“鲁国,(古)奄国。”《括地志》云:“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近人王国维也以“奄地在。”④《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山东兖州府:奄里,在曲阜城东,古奄国。《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迁其君于蒲姑。”……《后汉书·郡国志》“鲁有古奄国。”注:“皇览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内祥舍中。民传言,鲁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奄城:在城东二里,古奄国也。《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因以封周公。志云:曲阜旧城,即古奄地,亦日商奄里,又名奄至乡。”汪中《周公居东证》云:钱大昕云:“《春秋传》但云‘因商奄之民。’以鲁为古奄国,出自《续汉志》,未知何据。康成、元凯俱未实指奄所在也。更宜考之。”中按“《汉书·艺文志》:‘《礼古经》者,出鲁淹中。’苏林曰:‘里名也。’《楚之王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合俱受《诗》于学邱伯。’服虐虏曰:‘白生,鲁国奄里人。’”并引《续汉书》:“《说文》和《括地志》淹、奄,古今字尔。而以曲阜为奄国之地。”所以奄国南迁,鲁国据其旧地,又役使其遗民,虽古籍已略有透露而不为人所注意,以钱大晰的渊溥,犹不能无疑于《续汉志》的说法。汪中把《汉书·艺文志》、《楚元王传》、《说文》、《括地志》中的资料辑集在一块,使人明白看出鲁的奄里即缘奄的旧都而来。”⑤奄国故都,以后称为、淹、奄中、奄里、奄城。犹如秦地叫秦中,汉地也叫汉中,褒地也叫褒中,地也叫中那样。而雷学淇《纪年义证》则以齐鲁交界的莱芜市之奄中为奄国他说:“奄,即《周书》王来自奄之奄。郑康成注,奄国在淮夷之北。周时鲁国之境,东距海,南距淮。淮夷盖在淮水入海处;故淮夷与徐戎并兴,鲁之东郊门不开。《鲁颂》亦曰,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是淮夷在鲁之东南明矣。今郑云,奄国在淮夷之北,是奄在鲁之正东,南距淮而北与齐接址焉。故齐鲁界上有地名弇中(见襄公二十五年《左传》)。《史记》谓鲁有奄中,《汉志》作淹中,盖奄弇古字通,弇中,即奄中也。《书正义》曰,奄,东方之国,近鲁之地,盖不能确指其国都所在矣。奄地多山,故《地志》谓是长峪。古《礼经》出鲁淹中,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书·盘庚》曰,‘昔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其即谓南庚自庇迁奄欤?”丁山同意雷氏说法,并说:‘洙泗交会之处,在鲁国城东数十里。传说今曲阜县二里有奄里,为孔子故居。我认南庚所居的奄,不在沂水西北,或在洙泗交会之处。”⑥其实丁氏谓奄在曲阜东数十里,与奄在曲阜东二里差别不大,同在奄国范围内,而雷氏谓在淹中,即齐鲁之交莱芜市南,则乃奄国被周灭之后遗民被迫迁之地。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则以奄地在“安阳地域之东南。”则更是谬误无据。邹衡从考古资料方面,以曲阜未发现商奄遗迹而不敢肯定就在曲阜,他说:“解放以后,在山东亚兖州、曲阜、泗水等地都发现了早商文化遗址。其中兖州椤树村、泗水故县、尹家城等遗址中还拾到属于早商文化第三、四段的陶片和陶器。不过,这些遗址的规模都不大,其非商都可知。最近在曲阜发现了西周鲁城,但未见商代早期遗物,商奄的遗迹尚无线索。”⑦这不能认为未挖到商奄遗物而否定奄国所在,考古界所发现的遗址、遗物尚不到古物和古遗址中的万分之一,所以就因此而否定古籍的记载,恐怕理由过分薄弱。而孙淼因此而指出:“从文献资料看,南庚所迁之“奄”与奄国之“奄”,两者除地名相同之外,别无其他佐证,显得论据比较薄弱。”⑧其实“论据比较薄弱”的正是孙氏本人,因为他未能论证与奄国不同地方的有力依据。所以,我们仍实事求是地根据众多的古籍与学者记载和研究,还是确定奄都与奄国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郊。
 
蒲姑国
在山东滨州博兴县东北,一作薄姑,本殷周间诸侯,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迁其郡于蒲姑,《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曰,蒲姑商奄,吾东土也,《汉书地理志》、殷末有蒲姑氏,为诸侯,至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
《左传》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乐安博昌县北有蒲姑城。○蒲,如字,又音薄。奄,于捡反。乐音洛。 [疏]“及武”至“东土”。正义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外薄四海,皆为周地。上文既言“西土”,故以下唯说三方。其实西方所至,过于上文,自岐以西,犹是周竟,但不复重言之耳。服虔云:蒲姑、商奄,滨东海者也。蒲姑,齐也。商奄,鲁也。二十年传曰:“蒲姑氏因之。”定四年传曰:“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
《周书》·蔡仲之命
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
殷商时东夷一带的诸侯国
蒲姑,嬴姓,殷诸侯国,蒲姑城,在今山东博兴县城以东的寨郝镇有蒲姑故城址
龙山文化发展为岳石文化,在田旺龙山文化古国范围内已发现不少岳石文化遗址,广饶境内已发现4处。鲁中北地区的岳石文化约处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商代前期,商代后期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大致属于商代山东第二阶段的地方文化。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这阶段博兴、临淄、广饶地区有个强盛的方国蒲姑国。郦道元《水经?济水注》说:“济水又迳蒲姑城北……蒲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今博兴县城以东的寨郝镇有蒲姑故城址,在今小清河北侧,东距广饶10公里左右,证明当时广饶属于蒲姑疆域。
周成王灭蒲姑,地封姜太公之子吕伋,是为齐国。广饶成为齐国开发渔盐之利,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地区,为东周齐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广饶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春秋晚期,兵圣孙武的祖父孙书就食采于乐安(约在今广饶县花官乡草桥村一带),说明广饶是兵圣的故乡,是我国先秦兵学的一个重要产生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