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奄国考源与《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龟、蒙今在鲁地,故言奄有泰山,
(2014-09-28 00:07:51)
标签:
育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 |
奄人来源
奄国,是商末周初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大国,其国都为山东曲阜。 应为商殷子姓之国,为商之分支,故商王南庚、阳甲都奄。奄盘庚迁徙河南安阳殷都,始有商殷朝代。
后为周成王所灭。
龟山、蒙山的合称。在山东新汶县东南一带,由西北向东南,长约八十余里。其西北一段名龟山,东南名蒙山。
《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即此。
《论语》颛臾为东蒙主,谓主蒙山也。鲁之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
《书·禹贡》:“蒙、羽其艺,”皆指蒙山。后人以龟山当蒙山,蒙山为东蒙,龟山之名遂堙。主峰龟蒙山:亦称龟母顶,在蒙阴县西南。
《论语》说颛臾云:龟、蒙今在鲁地,故言奄有泰山,则在齐、鲁之界,故言所詹见,其不全属鲁也。
《毛诗正义》记载:郑以奄为覆。覆有龟、蒙之山,遂奄有极东之地。至於近海之国。
《左传》昭公九年:“蒲姑、商奄,吾东土地。”。周成王东征践奄、迁蒲姑,攻灭了东夷最大的两个国家!
根据清华简文献和出土文物证实,“践奄”后周公采取了两项重大行动:一是“迁其君于蒲姑”,由齐国人将他看管起来。当然,也得配备少量“商奄之民”事奉“其君”。二是杀死助纣为虐、后又逃回嬴姓国叛乱的飞廉,并将一部分“商奄之民”—极有可能是周室眼中的那些叛乱者,实际是“商奄之民”中的精英分子,举家流放到西方邾圄山地区,目的是不让他们在故地继续兴风作浪。尽管采取了这种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法,但仍有数量巨大的“商奄之民”留在“鲁国”土地上。对这部分人怎么处置?
周公摄政七年后“反政”于成王,成王就封周公长子伯禽赴鲁代为就封鲁公,于是就将剩余的“商奄之民”都赐给了伯禽。伯禽将其中少量技工集合到曲阜城东,便于就近监督使用。城东奄人聚居的地方就产生了一个专有地名:奄里。这也就是鲁奄的所在,是一个小得不可再小的小奄,有人指为商奄,就难免有张冠李戴之嫌了。
《荀子·儒效篇》云:武王克商“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虏之获无蹈难之赏。”
《左传》定公四年所载的分给鲁公的“殷民六族”就是“殷民禄父之余民三十族六姓也。”可见商族等被征服后其公社组织并未拆散继续延续了下来。
周公封伯禽于鲁“分之土田陪敦”(《左传》定公四年)即《诗经鲁颂·■宫》所谓“乃命鲁公伸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之意。康叔赴卫他的“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闰之土以供王职"。
《水经·洹水注》引《竹书纪年》云:“盘庚即位,自殷迁于北蒙日殷。”又《尚书·盘庚》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又《祖乙书序》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史记·项羽本纪》集解:“攒曰:……《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曰殷虚。南去邺州三十里。”
奄乃方国名,很可能是南庚在继其父沃甲为商王之前,已先封为奄国国君,后来南庚继位为商王,便以其故国奄地作都,不愿到庇地去。到南庚死后,他的伯祖商王祖卒之孙阳甲继位为商王,也就仍在奄地立都,只七年时间。阳甲传弟盘庚,便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市殷墟),作了远距离的迁都,很可能是脱离南庚系族人的控制,这样一来,南庚之子便继为奄国之君了。故常称奄为“商奄”,即因其祖先曾为商王之故。
奄国在鲁,即在曲阜的说法,见诸许多记载。《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史记·周本纪·集》:“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淮夷在滕州市一带,奄既在淮夷之北,不会远在莱芜,而应在曲阜。故《说文解字》云:“奄国在鲁。”段玉裁注:“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县城东二里有奄城,云故奄国。”《后汉书·郡国志》云:“鲁国,(古)奄国。”《括地志》云:“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近人王国维也以“奄地在。”④《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山东兖州府:奄里,在曲阜城东,古奄国。《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迁其君于蒲姑。”……《后汉书·郡国志》“鲁有古奄国。”注:“皇览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内祥舍中。民传言,鲁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奄城:在城东二里,古奄国也。《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因以封周公。志云:曲阜旧城,即古奄地,亦日商奄里,又名奄至乡。”汪中《周公居东证》云:钱大昕云:“《春秋传》但云‘因商奄之民。’以鲁为古奄国,出自《续汉志》,未知何据。康成、元凯俱未实指奄所在也。更宜考之。”中按“《汉书·艺文志》:‘《礼古经》者,出鲁淹中。’苏林曰:‘里名也。’《楚之王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合俱受《诗》于学邱伯。’服虐虏曰:‘白生,鲁国奄里人。’”并引《续汉书》:“《说文》和《括地志》淹、奄,古今字尔。而以曲阜为奄国之地。”所以奄国南迁,鲁国据其旧地,又役使其遗民,虽古籍已略有透露而不为人所注意,以钱大晰的渊溥,犹不能无疑于《续汉志》的说法。汪中把《汉书·艺文志》、《楚元王传》、《说文》、《括地志》中的资料辑集在一块,使人明白看出鲁的奄里即缘奄的旧都而来。”⑤奄国故都,以后称为、淹、奄中、奄里、奄城。犹如秦地叫秦中,汉地也叫汉中,褒地也叫褒中,地也叫中那样。而雷学淇《纪年义证》则以齐鲁交界的莱芜市之奄中为奄国他说:“奄,即《周书》王来自奄之奄。郑康成注,奄国在淮夷之北。周时鲁国之境,东距海,南距淮。淮夷盖在淮水入海处;故淮夷与徐戎并兴,鲁之东郊门不开。《鲁颂》亦曰,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是淮夷在鲁之东南明矣。今郑云,奄国在淮夷之北,是奄在鲁之正东,南距淮而北与齐接址焉。故齐鲁界上有地名弇中(见襄公二十五年《左传》)。《史记》谓鲁有奄中,《汉志》作淹中,盖奄弇古字通,弇中,即奄中也。《书正义》曰,奄,东方之国,近鲁之地,盖不能确指其国都所在矣。奄地多山,故《地志》谓是长峪。古《礼经》出鲁淹中,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书·盘庚》曰,‘昔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其即谓南庚自庇迁奄欤?”丁山同意雷氏说法,并说:‘洙泗交会之处,在鲁国城东数十里。传说今曲阜县二里有奄里,为孔子故居。我认南庚所居的奄,不在沂水西北,或在洙泗交会之处。”⑥其实丁氏谓奄在曲阜东数十里,与奄在曲阜东二里差别不大,同在奄国范围内,而雷氏谓在淹中,即齐鲁之交莱芜市南,则乃奄国被周灭之后遗民被迫迁之地。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则以奄地在“安阳地域之东南。”则更是谬误无据。邹衡从考古资料方面,以曲阜未发现商奄遗迹而不敢肯定就在曲阜,他说:“解放以后,在山东亚兖州、曲阜、泗水等地都发现了早商文化遗址。其中兖州椤树村、泗水故县、尹家城等遗址中还拾到属于早商文化第三、四段的陶片和陶器。不过,这些遗址的规模都不大,其非商都可知。最近在曲阜发现了西周鲁城,但未见商代早期遗物,商奄的遗迹尚无线索。”⑦这不能认为未挖到商奄遗物而否定奄国所在,考古界所发现的遗址、遗物尚不到古物和古遗址中的万分之一,所以就因此而否定古籍的记载,恐怕理由过分薄弱。而孙淼因此而指出:“从文献资料看,南庚所迁之“奄”与奄国之“奄”,两者除地名相同之外,别无其他佐证,显得论据比较薄弱。”⑧其实“论据比较薄弱”的正是孙氏本人,因为他未能论证与奄国不同地方的有力依据。所以,我们仍实事求是地根据众多的古籍与学者记载和研究,还是确定奄都与奄国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