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忘古中都,春秋战国齐人迁阳(汶上.阳城邑)

(2014-09-05 02:10:26)
标签:

文化

育儿

教育

历史

情感

分类: 泰山历史文化集锦

被遗忘,古中都春秋战国齐人迁阳(汶上.阳城邑)

 

 

 

被遗忘古中都,春秋战国齐人迁阳(汶上.阳城邑)


(阳城坝村之古阳城楼)

 

春秋时期,齐歼灭遂国,齐人迁阳后,定都在这里修了一座城池,名为阳城。

 

    古中都(汶上)阳城坝 阳城坝村位于汶上、东平与梁山

 

三县交界地带,其村名有阳城—鱼鸣村--阳城坝的演变历程,

 

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

   

 

    阳城有条赵王河,东西走向,穿街而过,中间架一座圆拱砖桥,

成为南北之通道。

    到了明朝时期,为阻赵王河水北犯东平,在河北岸修了一座大坝,沿用至今。这里还有“东不打汶,西不打运”之说,是说东边汶河出事,西边大运河出事,都不用这里出民工,只要护好阳城大堤即可。可见这个坝子的重要性。清朝咸丰年间,阳城坝有称阳城寨。有一石碑上刻着“东汶阳城寨”。那时的阳城坝四周建有高高的城墙,墙有土和石灰垒成,高十几米,宽二十多米。为了村内人行走方便,容易管理,建有北门、东北门东南门、南门、西北门、西南门。城门为木门,有两大扇门板组成,并用铁钉镶嵌,划片管理,各走各的门。在南门外设有炮楼,用于放哨。

古时的阳城坝村内有很多寺庙。天齐庙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座大寺院,位于北门外。奶奶庙,位于村中间,每逢农历三月十一庙会,很多香客还到庙内烧香。全神庙,内有送子观音,许多无孩子的人家都到此求子。

 

汶上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东经116°40′—116°18′北纬35°31′—35°36′,大部分地区处于平原地带,汶上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

汶上县境内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经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经中东部而后汇流到小汶河,包括县域下面的地下水也全部源于汶水的补给,汶上整个县域地处汶水之上,因此得名汶上。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代,境内置厥国。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明万历年间,汶上境域,北至东平界沙河站张村,东至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民国时期,汶上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汶上县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东临兖州、宁阳,西连梁山、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枕大汶河,与肥城、东平相望。

 

汶上县境内山丘属泰沂山系,多为东南西北走向,纯山面积31平方公里,主要昙山、太白山(水牛山)、卧佛山、彩山、九峰山等。太白山醉似卧牛,亦叫水牛山,有摩崖石刻,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到此观赏,因此得名。

 

汶上县东北属古老泰山隆起的残丘低岭,西南部属古大野泽,梁山泊东畔,整个地势由东北缓顷西南,至高点为昙山顶峰,海拔171.7米;最低点在蜀山湖湖底,海拔36.5米,中部地势平坦,为黄河冲击平原,土层厚、土质好。

   

    传说,汉武帝东巡,路过这里,夜住村西小庙里。当时,正值盛夏雨季,河里的青蛙呱呱长鸣,紧一阵,慢一阵,此起彼伏。加上天气闷热,皇帝烦躁的怎么也睡不着,起身踱出庙门。皇帝起来了,陪同的地方官员也不敢入睡,只得陪着皇上出来纳凉解闷。那青蛙也不识相,闹闹嚷嚷,又是一阵乱叫。皇帝盛怒之极,说道“这些小东西,叫声高亢、单调,烦死眹了,如果鱼鸣那该多好,或许动听些。对,不让这些小东西叫,叫鱼鸣。”

“好,叫鱼鸣,叫鱼鸣。”地方官随着附和,转而灵机一动,急忙双膝下跪,朝皇帝叩头道:“谢主隆恩,您给我们这个地方赐名了。”

  "什么意思?"皇上问道。

 “皇上口谕,我们这里叫鱼鸣村!”地方官回答。

 “也好,你们这里就叫鱼鸣村,快起来吧。”皇帝渐渐高兴起来。

  事后,这位地方官说:“君无戏言,小桥以西的鱼果然鼓鳃欢鸣,吱吱高扬,而青蛙却鸦雀无声;小桥以东的青蛙才会叫,我还亲耳听过哩。”从此,阳城鱼鸣之事便传开了。

 

   到了明朝时期,为阻赵王河水北犯东平,在河北岸修了一座大坝,沿用至今。这里还有“东不打汶,西不打运”之说,是说东边汶河出事,西边大运河出事,都不用这里出民工,只要护好阳城大堤即可。可见这个坝子的重要性。

 

被遗忘古中都,春秋战国齐人迁阳(汶上.阳城邑)


清朝咸丰年间,阳城坝有称阳城寨。有一石碑上刻着“东汶阳城寨”。那时的阳城坝四周建有高高的城墙,墙有土和石灰垒成,高十几米,宽二十多米。为了村内人行走方便,容易管理,建有北门、东北门东南门、南门、西北门、西南门。城门为木门,有两大扇门板组成,并用铁钉镶嵌,划片管理,各走各的门。在南门外设有炮楼,用于放哨。

古时的阳城坝村内有很多寺庙。天齐庙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座大寺院,位于北门外。奶奶庙,位于村中间,每逢农历三月十一庙会,很多香客还到庙内烧香。全神庙,内有送子观音,许多无孩子的人家都到此求子。

 

 

原文地址:古中都(汶上)阳城坝
  

作者:礼佛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