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石头部落”——六衖村

标签:
含山县六衖村游记石头部落六衖村古桥 |
分类: 游记 |
昨天中午在巢湖忠庙镇景区的一家酒店吃鳗鱼,一百块钱一斤。在等着鳗鱼做熟的时候,我拿一包香烟去找人聊天。这家饭店进门的一张饭桌前,坐着一个吃饭的中年人,一身“自行车骑士”的打扮,他的爱车正停在酒店门前的台阶上。
此人很友善。一袋烟功夫我们就放下了陌生感,交换了彼此的网名和真名,像熟人一样坐在一起闲聊起来。他告诉我喜欢老房子的话,可以到含山的“六衖村”去看看。中间那个“衖”字我怎么也听不懂,他就用指头比划,我懂了,但我又知道它不念“heng 2”这个声啊,他说不清,我就猜也许地名自有自己的念法。
到手机百度地图上查找,只找到“陆衖村”这个地方。
http://s2/mw690/005zrhgngy71aLC5R8R51&690
这个人的网名叫龙行剑,巢湖人。
闲着也是闲着,大家同意午饭后驱车去找“六衖村”的老房子。
从巢湖到含山一路上风景秀丽,虽然细雨绵绵,毕竟春和景明,又始终行驶在山路之间。不知不觉数小时过去了,导航把汽车导入一条村道,村道水泥路面,但很窄,会车的双方都得十分谦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车子也不多。山野间树木葱郁,风景也越来越诱人。
下午三点多,汽车似乎开到一个山穷水尽的横山跟前,不料左侧山谷里一个黄色的广告牌从树枝缝隙里透出来,写着“石头部落休闲酒馆”之类的字样。
几个闲汉在简陋的石头大屋里坐着抽烟,一个妇女在门前忙碌。一问,才知道,翻过眼前的大坝——就是先前看见的“横山”,是“六衖水库”,水库边一条村道,尽管往里面开,就是“六衖村”了。我拾级而登上大坝,嚯,青山绿水,一片浩大的水面躺在群山环抱之中,被雨雾轻轻地笼着一层细纱。
http://s15/mw690/005zrhgngy71aLOovnMbe&690
一边是水,一边是山,汽车沿着弯曲的山道向狭窄的山谷里开,石头叠成的院墙、路基,一个山洼连着一个山洼,渐次看得见零星的房子,黑乎乎地掩映在树林中。一路上没看见成片的房子。巢湖骑友所说的“老房子”就是这些散布在各个山洼的村舍吗?
村道终于断在一座古桥边,再往山谷深处去的山路已经被挖开,大约此地也在被开发之中。
桥边有一处人家,黑乎乎的旧屋子盖在石头片砌成的台基上,门开着,里边放着电视,一个人背对着我们,喊了几声,也不见那人回头,再喊几声,终于回头了,站起身,走到我们跟前,指指自己的耳朵,一点也不惊奇我们的突然来访,十分憨厚的比划着,猜他的意思告诉我们前面还有多条岔路,但断了,过不去了……满屋子看来只有他一个人,而周围邻居也不见人。我们只得掉头离去。
http://s15/mw690/005zrhgngy71aLUJfkO7e&690
那个小桥十分古朴,从我的相机镜头里可以看见一条石头垒成的苍老而美丽的弧,溪流清澈而急急地从弧下流过,倒映着周边茂密的植物的影子,距它几步远,新修了水泥平板桥,村民们还保留着老桥,真是难得!
回家来查资料,才知道我们今天无意间闯入的是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它不但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还是一个充满神奇的有着不平凡故事的地方。
一百五十年前,这片深山里还荒无人烟,在清末咸丰六年(1856年),安徽省安庆、桐城市的一些住棚户区的贫穷人民在太平军的策动下,铤而走险,聚众起义,很快,清政府分兵会剿,那些参与起义的桐城农民就四散逃跑,有六户人家逃到姚庙集北面这一片荒山野岭里,这里是个深山洼,正好躲避战乱,于是他们就安顿下来。为了给村子起个名字,他们还造了一个字,在“行”的中间加了一个“共”,即“衖”,六衖村也就意味着六户人家共同隐居在这里,他们把它念作“横”字音(去声),即heng 4。
http://s5/mw690/005zrhgngy71aM1bDgw54&690
“衖”字在字典上解作“巷”字,有两解两个读音,都不读作“横”字音,不知道他们读作“横”的道理,是方言还是古音?或者这个字真是他们生造的?
这个村子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光大大小小的山头有上百座,可谓是“处处是山头,洼洼有人家”。这里几乎见不到砖瓦,主要建材都是石头,房屋、围墙、小桥、井沿甚至坟墓都用石头砌成,石头似乎是这里的一切,因此六衖村也被称为神秘的“石头部落”。现在这里的村民仍然住石屋、用石井、过石桥,过着偏安一隅、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操着与周围村落不同的桐城方言,也坚持着桐城人的一些节日婚丧的习俗。
http://s9/mw690/005zrhgngy71aM68WCs58&690
一百多年来,六衖村的村民不仅用石头盖房,还用石头垒起一块块田,在这里填满土就成了山地,种上苎麻等经济作物以及自给自足的蔬菜,他们还用石头砌起渠道,做成桥梁,把山上流下来的洪水引出村子。由于没有农田,许多年来,他们吃的大米以前靠国家救济,现在则到山下的集镇上购买。
http://s6/mw690/005zrhgngy71aMa7fGR05&690
如今,六衖村已经从当初的6户繁衍扩大到843户,3540多口人,但是许多年轻人渐渐离开了这里,选择到外面打工,并在山下盖起了楼房,只有100多户人家还居住在山洼里面的石头房子里,其中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我这一趟算是匆匆来去,以后当找一个机会,把这个人称为“最后的石头部落”的地方边边角角都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