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所……”结构
甘继民
“为……所……”是一种被动式结构,它所在的句子因此而成被动句。例如: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同上)
上三例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①我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是被人家杀死的。②在贾家庄(我)差一点被巡逻兵逼死。③(我)被巡逻船搜捕,差一点葬身鱼腹。
“为……所……”结构中“为”之后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所”后接一个省略宾语的及物动词。所省略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在句中处于主语的位置,从而强调了受事者(即主语)的遭遇(多为令人痛苦的或不得不接受的)。如例①用“为……所……”结构,强调了如姬父是遭别人杀害的这一事实。(试比较:人杀如姬父。)
考“为……所……”这一被动式结构,当来源于含“为……所……”结构的主动句。
其理由如次:
⒈语言学的论据。
被动式应用范围的广狭,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房特利耶斯在他的《语言论》中说:“某些语言比较喜欢前者(按指主动式),另一些语言比较喜欢后者(按指被动式),又有些语言两者并用,这一切都只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事实上,法语虽然有一个主动式和一个被动式(后者应用范围很小),而印欧语似乎只有主动式;其他某些语言却倾向于只用被动式。”
汉语比较西方语言,被动式的范围要小得多;古汉语比较现代汉语,被动式的范围也小得多,上古汉语(按王力先生的分期法)比较中古以后的汉语,被动式的应用范围就更小得多了。
事实上,汉语的被动式是汉语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时候才出现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被动式是人类思维的进化、文学语言(区别于巫史语言)的发展的产物。
远古汉语(甲骨金文)里,在结构形式上就没有被动式与主动式的区别。(意念上的“被动”是可有的)换句话说,只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主动句。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比较少见,春秋以后才发展起来。因此,说“为……所……”这一被动式结构来源于主动式是没有疑问的。
⒉汉语发展史的论据。
“为……所……”结构当来源于“(
)……所……”,括号里可填入“为”“乃”等助判断的词,而意思变化很小。例如:
④名实者,(
)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庄子·人间世》)
⑤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⑥圣王之道也,(
)儒之所谨守也。(《荀子·王霸》)
上三例都可以在括号中填入“为”、“乃”等词,却未见得是被动式的句子,但又都可能含有被动的意味。
试比较:A.“圣人,不能胜名实,而况若乎!”
B.“我,欲鱼也;我,亦欲熊掌也。”
C.“儒,谨守圣人之道也。”
可见,原文三句是含被动化的潜能的。
“所”加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所谓“所”字结构)去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普遍见于先秦诸子文中。“所”字结构中,“所”之后多为及物动词(非动词的则一定活用为动词),“所”称代该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如例④称代“(战胜的)东西”,例⑤为“(谨守的)原则”等。因此,含“为……所……”结构的句子起初未必是一个被动句。“为……”与“所……”构成的是一种陈述的、支配的、或判断的关系,如上三例。又例如:
⑦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史记·大宛列传》)
⑧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两例的意思可分别理解为:A.大月氏王已成为胡人(匈奴)杀害之人,(匈奴人)立其太子为王。B.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成为儿女子欺诈的对象。
当然,在意思上,用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去理解,似乎更简捷些。但这仅仅是今人的语言感觉(顺耳与否)的问题。其实,也正因此,随思维的发展,应语言表达的需要,而从中渐变出被动式。这个渐变的时期大约在汉代。(先秦散文中尚缺少用“为……所……”结构表被动的例子,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就产生的)
⒊其他论据。
“为……所……”结构可析解成“为……”、“所……”两部分,如上所言。因此,“所”前可加“之”,构成“为……之所……”结构,虽然句子仍保留被动的意味。例如:
⑨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汉书·王吉传》)
⑩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苏荀《六国论》)
“之”的能够在此出现,表明该被动句中“所暴炙”、“所匽薄”等本是一个“所”字结构,可受定语的限定与修饰。
又,“为……所……”结构可紧缩成“……为所……”,(如《史记·项羽本记》:“若属皆且为所虏。”)可证“为……”“所……”之间存在较紧密的支配关系(述宾关系)。
还有一个较可靠的语音学的论据如下:“为”的本义是“做”、“成为”等,读平声,后来虚化为介词的,皆破读为去声,只有一个例外,就是用在“为……所……”结构中的“为”(已虚化成介词)读如字:平声。现代汉语中仍读如此。可见结构中“为”字当来源于动词。王力先生称此“为”是助动词,当然是稳妥的说法。
“为……所……”作为一种被动式结构逐渐成熟以后,就逐渐取代那种同时或稍早出现的“为……”字结构的被动式。(“为”字式也应来源于主动句。例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又如:“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事实上,所有的“为”字式都可以置换成“为……所……”式。例如: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不为酒所困。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道术将为天下所裂。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所禽?
“为……所……”式在现代汉语中仍作为一种基本的被动式普遍地使用着,而“为”字式早已消失了。
总之,“为……所……”结构的发展线索是:“(
)……所……”→“为……所……(主动)”→“为……所……(被动)”。
【注】
1.本文参考王力《汉语史稿》第296、398、424页;
2.循着本文思路,拟研究并撰写《辨“所+动”与“所+动+名”》;
3.问题:
----资料方面
A先秦时期“所”字句含被动意味之更多例句
B先秦时期“为……所……”可主动可被动理解之例
C“为……所……”结构最早典籍例句
D“为”字式最早即是《论语》例:“不为酒困”?
----待研究 A“为”字式是否“为……所……”的变式?
B“为”字式来自主动句的更典型例句?
C
我初步的判断:汉语早期主、被动不分,被动在语用过程中渐渐
分化出来的,是否成立?
南京大学97级中文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汉语语法史 论文
导师
高小方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