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孟子“四善端说”

(2014-06-23 02:15:42)
标签:

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时评

分类: 时事评论

 

说孟子“四善端说”

                                                             甘继民 

孟子认为,人初生即有“四善端”,“端”即今天“苗头”的意思,所谓“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后来人之为人的基本品德“仁义礼智”这四德的源头,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孟子还认为“人之与禽兽者,几希也。”(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少)但正是由于人的“仁义礼智”四德,这一点点的差异,使人保持了人的尊严。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山》)

在这里,孟子用譬喻法说道,一个人假设看见一个小孩子即将落入井中,一定立即(注意是“立即”)赶去施救。他并非为了跟孩子的父母交朋友(根本就来不及知道其父母是谁啊),并非为了在自己的朋友、同伙、上级领导那里获得表彰(哪里会在那么短时间里生出现实的“深谋远虑”?),也不是因为怕听见那孩子的惨叫声……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人,他就 “本能地”立即地去施救,就会“见义勇为”。这就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天性”,它叫做“恻隐之心”,它也证明了“人性善”。

除了“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伴随人出生的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缺少这“四心”,就不是“人”!——人和“兽”也就差这么一点点。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细涓流可以汇成大海,人也应当把这“四心”发扬光大,不断学习,不断修养,使人发展并“固化”为“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以后再不断地吸纳充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人就会成为坦荡的君子。

要是反过来,人因为贪婪,因为跟着坏人学坏,最后把这“四善端”给弄丢了,那么这个人不但不能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就是做孝子的品德也不会具备!——其父母只能带着生出了一个“禽兽”的悔恨,终其残生喽……

孟子的这些话确实说得很“残忍”,很像在骂人,而且似乎真带着一些“人性论”的色彩——“人性论”是一种认为“人性”来自“天生”的观点。但我们若考察孟夫子(孟老师)的一生行迹,若能充分相信并尊重孟夫子的深厚学养,并且不认为“学养顶什么屁用”,最后若能适当考察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愤世嫉俗(不得不如此?)的知识分子的作为,我们就不会误以为孟先生缺少“常识”了,才能领会孟先生为什么要提出并努力证明“四善端”这一学说,我们才会懂得孟先生说抛弃“四善端”的人简直就是“禽兽”!

民间有人说“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他骂人都骂得有文化”。

确实,孟夫子骂人骂得多么痛快并且“有文化”。我以为,这才叫做“国骂”!——站在“人”的立场上,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痛快淋漓地臭骂国人身上种种“丑陋”,种种该骂之处。

我有时候会想,假设孟子“穿越时空”,来到今天这个时代,到了山东的稷下,还能招募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弟子,一起鼓吹“四善端说”吗?

                                                                                                        马年2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